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新途径

时间:2022-10-27 12:29:22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新途径

摘要:广西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它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课程的设置应和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突出区域性和实践性,使培养的学生能为社会所用,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关键词: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12-02

伴随广西区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战略的建立,不仅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教育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这必将对人才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面临如此的机遇,广西各高校如何根据广西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学改革,构建为泛北合作提供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己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

一、广西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我们深入广西有关企业,对学生学历层次、在校成绩、电脑操作水平、外语水平等多方面能力要求的情况做了相关调查。

1.自身学历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69.23%的企业只要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19.23%的企业要求专科学历以上,11.54%的企业要求本科学历以上,大体上看。目前的就业市场中,对会计人员的进入门槛的平均水平并不高,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均可。不过相关数据统计表明,绝大多数企业要求为大专以上学历。

2.在校成绩要求。企业对学生在校成绩有一定的要求,65.4%的企业比较看重应届毕业生的在校成绩。毕竟会计这个职业,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27%的雇主对应届毕业生的在校成绩作一般看待,他们认为在工作中要学的东西更多,在校成绩不作为展现工作能力的筹码,仅7.7%的企业认为在校成绩很重要。

3.电脑操作及外语水平。当今社会是信息科技社会,几乎所有的会计报表及账本都通过专业软件来实现,77%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电脑操作水平要求比较高,要求的差别主要在于公司性质的差异。相比而言,企业对外语水平的要求却不是很高。69.2%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只需要具备一般水平的外语沟通能力即可,只有23%的企业对外语水平要求比较高。

4.其他方面的要求。高达84.6%的企业认为,一名合格的能满足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业务核算需求的会计人员应了解东盟国家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三项重要知识的,因为这些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是与东盟国家有来往的,相关会计人员应该熟悉这些知识,避免由于这些原因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企业对学生的诚信、责任感、知法守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这些素质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直接导致到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

二、会计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即所学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应适应社会需要。过去我们有二种观点,认为高校应该培养研究型人才。殊不知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政策法规变化快,受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大,这几年不断修订的会计准则和税法就很说明问题。因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务实的人才培养观。

高素质是指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求;更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修养是重要的会计职业品质,对行业自律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素质会计人才应该是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高度结合。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既要通晓会计理论又要善于会计实践;既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自我更新知识与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会计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会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这都需要会计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以及拥有充实完善的知识才能解决,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我们认为,广西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及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新途径

广西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广西高校对人才培养担负着重要责任。充分利用多年来累积的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场所与设施、教学资料、办学经验等资源优势,在课程设置上,特别考虑东盟国家的会计制度、政策方针、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各国会计制度上的异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软件引入课堂,把经济活动以用动画或情节、展现出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适合广西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方面

1.课程设置突出基础性和区域性。专业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形成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强调整体优化,具有基础性、原理性、理论性等特点。为此除了开设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外,还需要学习管理学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税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构筑会计人才多元化知识结构。区域性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对东盟各国会计制度、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和认识,强化学生国际业务识别能力,适应泛北合作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2.教学手段多样化与信息化。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服务。将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案例分析中进行应用,起到直观、生动、举一反三的作用,积极推行师生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

首先,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课件创设了浓郁的问题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研究中,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其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例如,税务会计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以一个企业的实例,分析该企业涉及的相关税种、如何申报纳税?通过对增值税纳税申报的要点、所得税纳税申报关键点的分析,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会计业务的实例,更加深刻地领会税法的要义和理解税法的具体运用,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必将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增强理论学习的信心,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方面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的时候,更多强调的是应聘人员是否有过工作经验。但学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人达不到“毕业就上岗”的水平,而且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也就给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学校的实践环节能为提高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

力提供很好的平台,改革广西高校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仿真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执行力和职业判断力。改革的目标体现在以下两点:

1.具备扎实的职业执行能力。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模拟情景教学完成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会计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更陕适应企业工作,缩短就业适应期。

2.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能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与需求,创造性利用ERP中的各种功能,通过在一些数据分析处理软件中建立决策分析模型的训练,培养学生利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为此,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认真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基本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认识会计基本要件为主,如各类会计单据、凭证的填写、账簿的登记等。这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功训练。

第二。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实践环节,如财务报表的编制、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及成本报裴的编制、纳税申报表的填列,通过本环节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会计工作基本技能,正确处理日常会计事务,达到“毕业就上岗”的要求,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具体做法是:在大一、大二学生中进行会计基本业务训练,熟悉企业的基本核算业务。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每组中有仿真的岗位设置,然后根据编制一个中型企业一年的经济业务,给出相应的原始凭证的格式,让学生模拟一个企业的实际,根据业务的流程。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根据岗位设置进行相应的操作,从核算、分析、预测、控制等方面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对学生会计执行力的培养。

第三,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对财务软件运用的实践性训练,掌握一套财务软件的使用:二是利用ERP系统,针对变化的情形,分析问题并做出解决问题的职业判断训练。

具体做法是:在大三、大四学生中进行会计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在ERP实验中,开设ERP下的财务与会计模拟流程。通过模拟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参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ERP系统的财务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学生会计判断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邵军,谈改革本科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J].财会月刊:综合,2008,(6).

[2]高秀兰,李雅丽,地方高校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

[3]陈玉荣_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6).

上一篇: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