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时间:2022-10-27 11:42:15

从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委婉语的角度切入,对比分析中美文化的不同,从而使人们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犯些不必要的禁忌。本文的切入点是委婉语,所以在文中引用大量的中英委婉语论证观点。委婉语可以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充分映射出宗教、社会、礼仪等。人们了解了委婉语和使用委婉语可以对各国文化更加深入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在与各种人交流的时候不至于造成尴尬的局面。对委婉语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人们对非英语国家的委婉语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需要不断探索。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委婉语 禁忌 映射

一、引言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是一种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委婉语取决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根据牛津高级英汉词典,委婉语的定义是:用令人愉快的、温和的或者间接的字或者词代替精确的和直接的词。委婉语的使用范围和社会功能正在不断扩大。掌握好委婉语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使人们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委婉语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包括社会价值、社会道德、民族特征与共性,也反映了社会和语言的关系,语言交际所要遵守的规则,等等。如果人们不能很好地掌握委婉语,就将引起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误解,使各国的交流障碍重重,所以掌握好委婉语是至关重要的。委婉语是汉语和英语共有的语言现象,它们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包括禁忌心理、礼貌心理和隐藏心理。根据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英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价值观。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通过对委婉语的研究,人们可以理解和比较英汉的委婉语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委婉语的起源

英语委婉语起源于宗教,英语国家的人们大多信基督教。委婉语专家尼尔曼曾指出,委婉语最早的主题必然是宗教性的,也就是说委婉语最初是由宗教的禁忌发展而来的。当有要被禁止的语言出现时,就必然会有相应的委婉语代替,人们试着将它们比做硬币的两面。

最早的委婉语来源于禁忌。在古代,人类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无法理解那些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对自然力量十分崇拜和恐惧,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被人为地赋予了神的力量,这就是人们的盲目崇拜,所以语言在那时也被神化了。出于对鬼神的崇敬,他们的名字要避免说,上帝的名字“耶和华”就是最大的禁忌。禁忌最早也是宗教性的,它的意思是“神圣的”或者“被诅咒的”。在《圣经》中有一条规则:我们不能直呼上帝的名字,不然上帝就会责怪那个人。所以上帝有很多别名,比如圣者、造物主、制造者、至高之人、王中之王、众神之首、宇宙的统治者等。《圣经》中的这个规则到现在仍旧是语言学习需要遵守的一个规则,现在许多人仍旧会避讳直接写“God”,而用“Od”。由此我们可知最早的英语委婉语来自于基督文化。

汉语中也有关于名字的禁忌。汉语中的禁忌来自于封建迷信和。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民没有一个统一的,所以相对来说,宗教对委婉语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所以关于宗教的委婉语也不多。另一个重要的禁忌来源于古代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关于名字的禁忌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是历史学家指出,最早的名字禁忌可以追溯到周朝。当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关于名字的禁忌就更加严肃了。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关于名字的禁忌甚至被系统化了,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帝王的名字尤其不能被普通老百姓叫。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与“观世音”的“世”有重合了,所以从唐朝开始,“观世音”就被叫做了“观音”。

三、死亡委婉语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最不幸的事情就是死亡,所以死亡是人们的禁忌之一,他们会尽量避免说“死”字,而用委婉语代替。英汉语中有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英语中有:go,depart,epart from the world,forever,disease,pass away,breathe one’s last,go the way of all flesh,pay one’s debt to nature,go to a better world,be in Heaven,be with God等。汉语中有逝世,停止心跳,去见马克思,与世长辞,牺牲等。

众多的委婉语中,我们不难分辨其中的差异,在汉语中,委婉语会由于等级、对象、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礼记》中提道,天子死了称为“驾崩”,大臣死了称为“薨”,普通官员死了称为“卒”,士兵死了称为“不录”。如果一个美女死了,我们就会说“香消玉损”。而在英语中,受基督教的影响,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都来自《圣经》,例如:be 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go to heaven(去天堂),go to one’s maker(去自己的制作者那里)。

四、年龄委婉语

关于年龄的委婉语也有很多,西方人一般很怕变老,所以他们不会直接叫老人“old man”,那是十分不礼貌的。我们可以用委婉语代替,比如说senior citizen(老年公民),advantage in the age(在年龄上有优势的人),the mature(有历练的人),seasoned man(老练的人)。在西方你不能直接问一个女人的年龄,不然她就会对你很生气。而且你也没有必要在公交车上让座位给老人体现你对老人的尊重,因为他们始终觉得自己还年轻。他们会想尽办法创造一些可以代替“老”的委婉语。但是在中国,尊敬老人是一种社会文明现象,“老”代表着有资历的、有经验的意思。一般来说,中国人会用人的“老”加姓作为对老人的尊称,比如说“老郭”、“老李”、“老王”,显得亲切又不失礼貌。老年人也会因为自己的年长而觉得自傲。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人开始对变老产生抗拒心理,特别是女性,她们一般不会想说自己的真实年龄,而是想要永远年轻漂亮。

五、性的委婉语

自古以来,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有关于性的禁忌,当人们谈论到关于性的话题,总会试着避免用一种直接的方式表达,在英语中,我们会说art of pleasure(寻欢作乐),to approach(热恋)等。在中文中,我们会说:性接触,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关于性的不检点的委婉语也有很多,在英语中可以说free love(自由之爱),trial marriage(试婚),love companion(爱伴)等,在汉语中,我们也有相关的委婉语,像第三者、寻花问柳、试婚,等等。在关于性的委婉语方面,汉语和英语有比较大的差别,英语中关于性的委婉语是十分丰富的,据统计,关于的俚语就有超过500种。但是中国人对这些并不太关注,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人敢于并且善于谈性。关于和性自由的委婉语数不胜数。但是中国人谈性会觉得有羞耻感,对此保持严肃和保守的态度,所以中国很多关于性的委婉语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像、采花大盗。当西方人谈论到怀孕的时候,他们就不会直接说:“我怀孕了。”而是in a delicate condition(出于一个微妙的状态),knitting little bootee(针织小毛线鞋),in the family way(怀孕),而汉语中,我们会说“有喜了”或者“有了”,“要做妈妈了”等。

六、对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语言属于历史范畴,所以随时都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婉语会不断地更新,一方面,旧的委婉语会随着旧的事物和现在的消失而消失,另一方面,新的委婉语会随着新的事物的出现而出现。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委婉语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由于宗教、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形态,理解委婉语的不同对语言学习者大有帮助,对跨文化交际有积极作用。委婉语就像是交流中的一种剂,可以使各种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Enright.D.J.Fair of Speech.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85.

[2]Frazer.The Golden Bough.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25.

[3]Mencken.The American Language.London:Alfred A.Knopf,1936.

[4]Neaman.Kind words.New York:Facts on File,1983.

[5]Keith,Allan,Kate Burridge.Euphemism & Dysphemism.Language Used As Shield and Weap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1.

[6]郭秀梅.实用英语修辞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7]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8]李国南.英语中的委婉语[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03).

上一篇:试论《红楼梦》中的“空白” 下一篇:立足实践,提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