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数学课程的设置

时间:2022-10-27 10:38:07

浅议高中数学课程的设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日益受到人民的关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然而,广大中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所以,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强化课程开发意识,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水平.我们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要,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点燃学生的数学灵感.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适应个性选择,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数学课堂,努力点燃学生的数学灵感,让他们去自由地呼吸数学之气息,感受数学之魅力.我认为数学课程的设置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身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习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体会和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和习惯,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体会、感受数学的美妙与魅力.

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生活中的有效资源,为学生设计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经常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紧密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尽情地去发挥、去创造、去感悟,充分地去享受数学世界的美妙与精彩.“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地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生活化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之魅力,感悟数学之精彩,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我们稍加用心,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就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绚丽多彩的数学境界,使学生更好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体验.

二、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与发展,任何一项创造、发明等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对思维独创性的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探索的焦点.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这不是技艺和方法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创新需求,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宽松的环境,适当的课程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新知,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得到发挥,并且在智力、能力和身心素质上获得发展与提高.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 给予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希望自我的生存价值得到他人的肯定,得到社会的承认,最直接地体现为渴望成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以前我们更多地是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而较多地给予学生挫折教育,殊不知屡遭失败会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否定,实践证明,只有坚信“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让学生在哪怕是一次微小的成功中体验到喜悦,树立起自信,才能迈向进一步的成功,心理因素才能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成功教育,收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学生便会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理论分析,当我们的学生在“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这四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自然地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要想真正让自己的教学有更深远的意义,应该深入地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他们目前最需要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什么,学生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设置课程、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教师能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上得到什么收获.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使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满足他们某一个,某一点“自我实现的需求”.

四、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正因为人各有其独特之处,才使人类千姿百态,世界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差异,开设多样性课程,创造适宜个性发展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差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认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差异,注重个性教育,制定适宜的教育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责任.所以数学教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对学生的个性产生影响.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满足学生通过和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好的课程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和运用每个学生身上的各种长处,才能使客观世界中包含的丰富内容能为学生全面接受,同时各种特长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学生也只有在这一活动中才能有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较多的只是依靠视听渠道来接受外界的信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外在行为与中枢的心理结构之间具有直接化的关系,因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去亲身感受、思考,让学生有机会去讲,去议、去练,去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去体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就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爱好去探索、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数学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而且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把蕴藏在师生中的生活经验、教学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以此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点燃学生的数学灵感.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数学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

上一篇:无锡洛社中学英语模拟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