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

时间:2022-10-27 09:52:37

理解文章的主旨是高考语文现代散文最核心的考查角度,而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旨是紧密相连的。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安排由思路决定,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从弄清思路到理解主旨是一个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理清思维脉络、概括全文中心四步来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典 型 例 题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我忽然听说,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这当然只是幻象。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略有删减)

1. 作者为什么在开头一节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

答案 开头一节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是为了突出他们相识时间之长,感情之融洽;为下文写老友猝然离世而感到悲伤寂寞作铺垫。

2. 从全文看,文章是如何表现“寂寞”之情的?

答案 ①用往日的花美人乐来反衬今天花开人亡的寂寞。②用失主之花的低眉敛目来映衬失友作者的寂寞。③通过想象故人的园花在今冬明春的悲惨命运来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寂寞。④结尾用貌似不合情理的祈祷(不要让春天降临人间)来强化寂寞。

解析 这两个题目考查的都是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因此,阅读文本时要有深入理解文本之后再答题的习惯和意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分析这两个题目不能仅仅着眼于一节或若干节,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还要着眼于全文。前一题回答时要注意开头一节与后文章节上的照应;后一问题在回答时不可架空文章来分析,作答还需联系文章主旨才能答得好。

应 对 策 略

下面就以本题为例,说明如何在作答之前深入理解文本。

第一步:概括段落中心。段落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语段中间的概括性句子中,有时是段末的收束句。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找到一个恰当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因果、并列、总分、递进等,熟悉句群的关系可以帮助理解语段。一段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往往跟段落中心有关。阅读文本时就可以在语段中通过画线的方法标示出中心句或中心词。例文中画线的句子就是每段的中心词或中心句。作答散文阅读题时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

第二步:归纳内容要点。一般说来,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要点。主体段落的划分可以通过寻找过渡句、关键词或语义的明显变化来判断。例文中的层次划分是这样的:第一层就是①段。写“我”和一对老夫妇认识时间长,感情融洽。第二层包括②③段,因为④段句首有“但是”一词,语义发生转折;

②③段

写老友会养花,“我”每天都去“蹭”花,感觉人在花海神清气爽。第三层包括④⑤⑥⑦段,写老友去世后“我”很寂寞,“我”感到园中的花儿也非常寂寞。第四层就是⑧段,写“我”心中十分悲痛寂寞以及“我”的不合情理的祈祷。

第三步:理清思维脉络。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例文一方面抓住题目中的“寂寞”一词,先写与老友几十年的友谊及老友健在时的不寂寞,接着写老友去世后自己的寂寞,与之前形成对比,最后移情于物,写自己不合情理的祈祷,反衬自己的寂寞;另一方面围绕“园花”这条事物线索组织材料,先写老友健在时的赏园花之乐,再借园花写自己的寂寞,最后写为园花祈祷。

第四步:概括全文中心。多个内容要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等关系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文章的中心。例文第一层写相处时间长是为第三层写老友去世作铺垫。第二层以老友健在的“乐”与第三层老友去世的“悲”构成对比。第⑤段后部写“园花”的“好像‘溅泪’的样子”是表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内涵。另外散文中描写、抒情、议论性文字往往表达主旨,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例文中第③段的最后的抒情句写老友健在时园花的美和赏花的快乐;第⑤段后部描写花儿们“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是移情于物,以花写人;⑥⑦⑧段在第⑤段描写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抒情侧面表现“我”的寂寞之情。总之,例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文章融情于景,借物喻人,表面上写“园花”在主人去世后无人侍弄的寂寞,实则表达的是作者

在老友去世后所感到的物是人非的孤单寂寞之情。

(作者:方文飞,江苏省镇江中学)

上一篇:散文阅读首尾作用题解题方法点拨 下一篇:进去出来 体悟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