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时间:2022-10-27 09:09:14

摘要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而质疑能力是创新的必备要素。西方家长常问:“亲爱的,你今天给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质疑;觉悟;诱因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可见,我们惟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套路,才能使学生敢于自主学习,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提出异议、讨论争辩,真正实现教学“群言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疑难,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争辩、敢否定老师或他人意见、敢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紧扣题眼质疑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双眸,往往点明了中心、说明了本质。抓住题眼质疑,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亲人》,揭示课题后,可引导学生抓住“亲人”来质疑:你有哪些亲人?文中会写些什么人?让学生各抒已见,保留意见。引导学生看图后再质疑:图中汉族小姑娘和苗族老奶奶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题目叫“亲人”?让学生再讨论,再保留意见。然后引读课文,最后质疑:“谁把谁当作亲人?为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这时,老师稍加点拨,就能水到渠成:学生了解到小姑娘和妈妈把苗族老奶奶当作亲人来关照,老奶奶把汉族小姑娘当作亲人来疼爱,他们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从更深层次领悟了作者歌颂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写作目的。

二、抓住关键词质疑

关键词是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表现人物品质的词,是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也是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遣词造句往往体现了作者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匠心独运。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关键词提出质疑,以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挖掘其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找出关键词并进行质疑:为什么用这些词?换成别的词效果有什么不同?如《“你们想错了”》一文中写道:“他们把全身都摸遍了,从衣领直捏到袜底……”文中“摸”和“捏”显得用得既准确又形象,可引导学生就“摸”与“搜”、“捏”与“找”进行动作摹拟,然后琢磨:“摸”换成“搜”、“捏”换成“找”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摹拟、比较、讨论,不仅理解到“摸”和“捏”更形象地表现了敌兵搜身的贪婪、的丑恶嘴脸,凸现了一心为革命、廉洁奉公的光辉形象,而且学会了从关键词入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也初步懂得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围绕文中重复出现的句子质疑

写文章时,作者为了突出强调自己的某种写作目的,往往采用重复的手法。重复出现某些词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此引起重视,进行质疑。如《一定要争气》两处写到童第周想:“一定要争气!”可围绕课后思考题:“课文有几次讲到‘一定要争气’?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让学生找找划划,读读议议,学生就能明白虽然“争气”的含义是共同的,一是要有志向,二是要有自信心,三是要肯努力,但是第二次争气要比第一次更深,它是一种民族的自信心,是一种为祖国人民争气的精神。

四、从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质疑

矛盾能提示事物的本质。教学中要重视矛盾的解读。如《新年礼物》最后一段写道:“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可引导学生针对“算不上什么礼物”与“是最好的礼物”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组进行质疑,化整为零地提出:“弟弟送给老师的礼物是一个普通的算术作业本,为什么说它算不上什么礼物:为什么说它又是最好的礼物?”从而理解认真完成作业是一个学生的本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确实算不上什么礼物。但是这个作业本里的每一次作业都是弟弟认认真真地写的,它标志着弟弟进步、向上的开始。这是多么可贵啊!所以说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它代表了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一颗真诚的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在阅读教学中致力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议疑、辩疑、解疑的能力,不失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主动发展之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乐疑善问,能说会道,敢为天下先。让我们一起把“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孩子思绪飞扬、妙语连珠,让课堂闪耀生命的光芒吧!

上一篇:谈中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绪论”的... 下一篇: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