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佩蒂掠过“水蛋”

时间:2022-10-27 08:57:10

“两份忠贞不渝的爱贯穿了法国编舞大师罗兰?佩蒂(Roland Petit)的一生,一份给了舞蹈,另一份给了舞蹈家芝芝?让梅尔(Zizi Jeanmaire)。1933年他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与她们相遇,那一年他9岁,让梅尔与他同岁。”

2011年7月11日,英国《卫报》舞蹈专栏作家Sanjoy Roy在一篇纪念罗兰?佩蒂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此前一天,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芭蕾舞编导之一的罗兰?佩蒂在日内瓦去世,享年87岁。

一周前的两个晚上(2月18、19日),中央芭蕾舞团首次将罗兰?佩蒂的两部经典作品《卡门》、《阿莱城的姑娘》整剧搬上有“水蛋”之称的国家大剧院舞台。演出正式开始前,放映了一部十分钟的关于罗兰?佩蒂的纪念短片,以此向大师致敬。

2005年,时年81岁的罗兰?佩蒂曾应中央芭蕾舞团邀请,赴京为“中芭”排演这两部剧。

他的卡门有着男孩似的头发

从罗兰?佩蒂1940年进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算起,在他长达7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共创作了超过150部芭蕾舞剧。小型舞剧《卡门》无疑是其代表作,罗兰?佩蒂版《卡门》被认为是最经典的芭蕾舞剧之一。从罗兰?佩蒂和他的妻子――芝芝?让梅尔1949年伦敦首演至今,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演出超过5000场次,成为各大芭蕾舞团争相演出的剧目,被世界芭蕾舞界公认为“神话”。

“当时他在剧院听到比才的歌剧《卡门》,一下坐不住了,跑出来的时候满脑子创作激情,随后他就按着《卡门》组曲构思编排了舞剧”,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罗兰?佩蒂亲自讲述的创作经历。“他的卡门形象跟过去有很大不同。过去排过很多卡门,基本形象是穿着吉卜赛长裙,头发用一个发叉卷起,比较古典。而他的卡门有着像小男孩一样的头发,穿着非常超前的超短裙子,从形象上准确地把握了吉卜赛女郎卡门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再加上他对舞蹈语汇的把握,卡门一出场就在工厂里和女工打架 ,一下就让观众感受到卡门的刚烈;看到唐?霍塞时她把衣服顺着肩往下拉,露出整个肩膀,非常性感。”

此次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另一部罗兰?佩蒂舞剧《阿莱城的姑娘》创作于1974年,主要讲述了普罗旺斯的年轻人弗莱德里在举行婚礼前夕,经历一番内心的挣扎,最终追随心爱的阿莱城姑娘而去的故事。《阿莱城的姑娘》同样是根据比才的音乐编创,“比才富于民族特色的音乐曾经启发过很多位芭蕾大师和编舞。但罗兰?佩蒂是第一个在音乐中融入叙事色彩的人。他将都德的故事加以简化和提炼,将剧中其余的人物略去,把所有笔墨集中在一对情侣的故事上。”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王全兴介绍道,该剧舞台布景采用梵高的《麦田》系列画境,带有强烈旋转感的梵高式太阳暗示着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压抑和内心的煎熬。“这部剧在当时也被认为是颠覆了芭蕾的发展潮流,从动作、布景到道具、服装都突破了传统。”

在音乐中融入叙事色彩

但罗兰?佩蒂对于芭蕾艺术的贡献绝不仅仅体现在留下的一批经典剧目上。罗兰?佩蒂去世后,美联社曾发表文章评论,他的编舞创意影响了从巴黎到好莱坞的无数舞者、作家和编舞者。他生前将多种娱乐和艺术元素融合进历史悠久的芭蕾舞中,打破了此前芭蕾舞一成不变的传统,让这项艺术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罗兰?佩蒂作品涉猎之广、其活动范围之宽、与他合作过的名人才俊之多,在舞蹈界是不多见的,”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舞蹈总监、中央芭蕾舞团前任团长赵汝蘅在不久前的一场名为“无法释怀的记忆――罗兰?佩蒂大师和他的经典作品”的讲座中讲道,“罗兰?佩蒂成长于一个文艺繁荣的年代。艺术家之间有很多交流,我相信芭蕾跟文艺界的关联渐密跟俄罗斯演出季有关,当俄罗斯演出季巡演至法国时,聚集了一大批法国文艺界的名流,有作曲家、美术家,后来大家就开始合作。”

冯英认为,国内艺术界近些年逐步开始兴起“强强联手”,但在罗兰?佩蒂年轻的时代,这样的跨界合作已经“很常见了”。早在1924年,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就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创始人瑟吉?狄亚格列夫(Serge Diaghilev)编导的芭蕾舞剧《蓝色列车》设计了全部服装。“前段时间我们团编《牡丹亭》,服装设计请的是和田惠美,她本来是设计电影服装的”,她认为这不仅对提升芭蕾服装的水平有好处,也让参与合作的其他领域的艺术家拓宽了视野。“罗兰?佩蒂那个时代的大师级人物,在艺术沙龙中经常聚首交流。而不是像目前在国内,大家好像都只做自己领域的事情,我认为在整个艺术范围内建立起沟通的平台是很有必要的。相互不接触,只会妨碍艺术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合。”

教中国演员“用心跳舞”

赵汝蘅是中国芭蕾舞界最早与罗兰?佩蒂打交道的人。用她的话说,“仰慕罗兰?佩蒂的作品很多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有录像带的时候,她就看过著名的俄罗斯演员巴里什尼科夫跳的罗兰?佩蒂版《卡门》。“就觉得特别喜欢”,赵汝蘅回忆道,“1993年刚刚就任‘中芭’团长,我就特别冒昧地给他写了封信,说想排他的作品。很快他就回信了,直截了当地说你买不起我的作品。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1993年“中芭”正处于低潮期,赵汝蘅说:“我相信那个时候他不仅对‘中芭’不了解,对整个中国都不了解。一直到2000年以后,我们跟巴黎歌剧院有了比较多的合作,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当时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她就跟我说你要想见到他,就应该直接面见,不要经过任何人引荐。”

赵汝蘅在距巴黎歌剧院不远的一家宾馆与罗兰?佩蒂见了面。“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他怕认不出人,拿了面中国国旗来见我。一开始谈话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我告诉他中国也有很好的芭蕾舞团,希望他可以先到我们剧团看看。他5月份就来了。”一到北京,罗兰?佩蒂马上就进了排练室。“两个眼睛跟铜铃一样,就在琢磨演员。我相信他是一眼就看中了王启敏。我能感觉到他一下被这个剧团的演员吸引住了。”

被罗兰?佩蒂一眼相中的王启敏在接受采访时一直亲切地称他为“老头”。她说第一次见他时大家都特别害怕,“因为传说中他的脾气特别不好,关键是他那个眼神,你会觉得他看你一眼会把你看穿了,就感觉他能知道你在想什么,特别吓人。他来的时候已经81岁了,但眼睛特别有神,还特别精神,又蹦又跳的。”

此次演出的两部剧的男主角余波对“老头”第一次出现时的形象记忆犹新,“一米八几的个子,剃个光头,围条白围巾,不说话,也不笑,眼睛像老鹰一样,有些吓人。”

但正是这位“吓人”的严肃老头,教会了中国演员“用心去跳舞”。“他特别要求一个演员的内在,不光是完成好舞蹈动作。”王启敏说。在这两部剧的排练过程中,“老头”将含蓄的中国演员的激情点燃了。“《卡门》中双人舞的那段体现了两个人的缠绵爱情,他会觉得我们不够缠绵;最后为了爱情杀人,会觉得我们不够愤怒”,余波认为, “老头”的指点在启发他们如何刻画剧中的人物时很有帮助。

王全兴介绍说,罗兰?佩蒂是中芭近年来引进的多位“重量级大师”中的一位。他认为这些欧美大师级编导的到来,“拓展了中国芭蕾的风格”。他说,中国芭蕾过去一直跟随俄罗斯学派,1959年中芭建团时几乎都是按俄罗斯学派来建立的。“1985年以后,我们开始陆续引进多名欧美大师级编导。包括努里耶夫,他给我们编排了《堂吉诃德》;包括巴雷什尼科夫;包括跟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巴黎歌剧院、瑞典、丹麦的那些学派之间的交流,请他们授课,帮我们排演一些新作,到了这时中芭已经不仅仅是俄罗斯学派,而是融入了世界很多学派的风格。”

王全兴认为,罗兰?佩蒂除了为中国芭蕾注入了一种新的风格――细腻的法式风格外,还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编舞手法,新的创作风格”,让中芭的编舞、演员都受益匪浅。“后来王启敏、朱妍等演员在世界上获得很多好评,加入到世界级明星舞者的行列,跟他的作品、他的引荐、他为我们团排练因而提升的业务能力,都是有关系的。”

据中央芭蕾舞团演出部提供的数据,自2005年首演至今,《卡门》、《阿莱城的姑娘》在中国各大城市累计演出40余场,观看人数超过60000人次。

上一篇:券商无视整顿死守债券代持 下一篇:浅析服务型政府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