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27 08:21:5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教学”,即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性和反思性进行探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强调:依据生活而教育,培养活生生的人。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融入学生的生活。毕竟,生活是德育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是一种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融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它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的社会经验,发展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势在必行。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

如何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迫切关心的问题。为此,我结合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的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教学资源生活化

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融入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使学生感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走进了课堂。终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依托课堂,更要尽力把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例如在教学“我是参与者”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选择学生刚刚经历的50周年校庆。导入时,我选取50周年校庆时的几个精彩片断,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令学生神往。当录像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中,这时我提问:“哪些同学参加了50周年校庆的演出?还有许多50周年校庆的参与者是舞台上看不到的,你们知道是谁吗?”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意识到:学校的教职员工、观看演出的领导、校友等都是活动的参与者。这时,我继续追问:“大家为什么积极参与校庆活动?当看到校庆的录像和图片时,你们是怎样的心情?假如只有一部分人参与,这台节目会怎样?”当学生意识到集体活动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参与时,教师适时进行总结,把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到一定高度:校庆活动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参与,正因为大家的参与,才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2.教学方式生活化

(1)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验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空间,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强调教师的实践组织。

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这一内容时,其教学目标是:知道长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了解长辈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培育的苦心,感受长辈给予孩子的关爱。为了让学生体验母亲的不易,我精心设计了体验行动。早晨到校后,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书包背在身体前面,用一天时间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感受,称为“背包行动”。学生一开始非常兴奋,觉得很好玩,等到下午思想品德课汇报感受时,学生终于体会出“背包行动”的真正意图:母亲十月怀胎真不容易,孩子应该体谅父母,感谢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即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而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内容时,我创设情境:“每天上学时,交通状况如何?碰到堵车时,心情怎样?”学生表示:“城市道路非常拥堵,特别是每天早晨上学时,学校门口拥堵严重,耽误很多时间。”随后,我播放一段录像。学生从屏幕上看到:每天早晨,在学校门口,家长开车送孩子,汽车蜂拥而至,随便停靠、调头,以致交通拥堵。接着,我出示提前准备好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和交通事故酿成的惨剧。创设这样的情境,旨在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即教师在课上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树立自信。

例如在教学“我是参与者”这一内容时,为了使教学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设计中,我想到学校再过几天就要开运动会的事。于是,我将教学内容中的三个环节“我们可以做什么”“自己管理自己”“参与无极限”与即将举办的运动会联系起来,从而将三个环节设计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既增强教学效果,又把德育落到实处。在“参与无极限”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如果运动会那天,我们班获得全校第一名,你们会怎样?如果因为某个同学没有发挥好,影响了全班的成绩,你们会怎么做?你们想对那个没有发挥好的同学说什么?如果你看到有两个同学在背后指责和议论那个影响全班成绩的学生,你会怎样做?”就这样,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管这样的“闲事”是参与集体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主动化解一些矛盾。为集体的事着想,这也是一种参与。

3.教学延展生活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多种资源,将课堂内的教学内容与课堂外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将课堂内的学习拓展到家庭,拓展到社会,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明白道理,丰富生活经验。

例如在教学“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一内容时,其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节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二是树立环保意识,具备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保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打造节水型社会”这一话题,学生在课上了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的情况,明确节水的重要性,知晓节约用水的措施,讨论目前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为了将课内学习的知识拓展到课外,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后的节水行动。第一小组:设计节水标志,张贴在学校和社区的醒目位置,以提醒大家树立节水意识。第二小组:专门就“废水如何再利用”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制作有关“节水小窍门”的宣传卡,发放给社区居民。第三小组:各自回家与父母制订节水计划,填写一周节水调查表,完成后大家交流家庭节水的方法,评选家庭中的“节水标兵”。当学生们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课外生活相结合时,他们才能真正领会节水的重要性,树立节水的意识,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反思性

首先,教师要注意选择真实的生活事例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如果学生认为老师选的教学内容不真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那么就达不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要避免只关注课堂活动的外显状态。不能仅热衷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性,而忽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最后,应避免引入与学科教学无关的环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不应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随着学生的生活感知水平而变化,其根本在于: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从而树立探究生活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富有爱心、具备责任感、拥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个性品质的合格小公民。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上一篇:蓝天碧水 何时不再只是回忆 下一篇:实学素养:新闻记者的专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