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7 06:39:29

浅议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透过文字的表层意思体会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看法。而比较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不可或缺的阅读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初步分析了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

关键词:比较阅读;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84-01

比较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我们正是通过它来认识和辨别周围的世界。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比较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它用于语文阅读时,就产生了比较阅读法。具体来说,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或将同一作品中相同或相关的语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比较理解、比较分析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研究,能够辨析异同,快速而准确准地提取信息,从而对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比较越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得十分广泛。

一、通过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体会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

作家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观念的不同,即使写同一题材的作品也会在立意、选材、情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样是写秋的诗词,杜甫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种苍凉大气的秋色,而笔下的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种雄伟壮观,充满着豪情壮志的秋境。等到柳永写的时候,却是极尽悲凉、凄苦之情。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是“骤雨初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真是一样的秋色,不一样的情感!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体现不出特色。当学生分析一篇描写秋天的诗歌或散文时,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如果让他们直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把同样题材不同文体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时,学生就会立刻感受到郁达夫笔下那清净悲凉又带着点淡淡哀愁和压抑之情的秋。通过比较,学生就能了解到无生命的客观事物在进入作者眼中时会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涂上了各种主观情感,在阅读中,要通过事物的表象体会隐藏在下面的更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作家的内心世界。

二、通过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全面了解作家的性格和创作风格

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到他曲折丰富的心路历程,他的写作技巧,作品风格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转变过程,从而对作家的了解更为全面,深刻。教师如果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就作品研究作品,就不能让学生对作家进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也不会对作家作品的风格形成整体的印象。

比如,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一生写了很多小说和杂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的不同侧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老师藤野先生的爱戴和怀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饱受摧残的祖国真挚而深沉的爱。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一个人终其一生读到的也只是沧海一粟,如果对某位作家性格和作品风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后再遇到他的文章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三、通过比较同一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和内涵

比较阅读法也可以用在对同一篇文章的阅读中。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就处处采用了对比。文章开篇就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穷困的现实生活和她梦想的奢侈生活进行了对比,从而反映出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崇尚奢华、艳羡虚荣的时代特征。文章还把玛蒂尔德借项链前和还清债务后的生活、思想和言行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性格和生活发生的巨大反差,感叹命运弄人,虚荣害人。马蒂尔德爱慕虚荣,又单纯诚实,崇尚奢侈生活,在困境中又能吃苦。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对人物形象性格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通过比较同一体裁的作品,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学习同一体裁的作品时,既可以通过比较抓住它们的相同点,了解一种文体的特点,写作技巧和方法。也可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种文体,在阅读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比如议论文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但是不同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又各有千秋。有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有的采用随笔的写法顺手拈来,由事及理,从事实到寓言,无不当意;还有的先破后立,用具体概括的事例作论据,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把握议论文的各种结构和论证方法,更加熟练地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议论文如此,其他文体,比如小说,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等等也是如此。

五、结语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架起了新知和旧知之间的桥梁,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让学生在比较中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倩文,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学教育,135

[2] 魏调萍,例谈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学刊,2012(2)104-105

[3] 邓曙芬,浅析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及运用,阅读教学,105-107

[4] 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代蕊华.课堂设计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王卉娟,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2010年第7期,233

上一篇:二孩生否 妻言为重 下一篇:动静结合显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