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的艺术歌曲

时间:2022-10-27 05:51:59

德彪西的艺术歌曲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乐坛一位独具影响力的法国音乐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虽然他本人对此并不以为然),对西方各国的音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创作生涯里,才华横溢且风格独具的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音乐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二十四首前奏曲》和《练习曲》,以及可以被看作达到他创作巅峰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出于对他音乐成就的表彰和褒奖,1903年他被封为“荣誉军团”骑士称号。

德彪西的音乐以结构独到、不拘泥于一个音高而著称,作品每每反映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在时代的动荡,如一战期间,他曾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所以,当时法国文艺圈的一些评论家,更愿意将德彪西看成是“象征主义”而非“印象主义”音乐家。

二十世纪下半叶,法国的文艺界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实验的时期,许多诗作家、作曲家和画家都在尝试着冲破禁锢其先辈的藩篱。德彪西出道的时候,正是古诺和福雷等几位才华出众的作曲家当红的年代。由于承袭了先前的主流风格,他们创作的法国艺术歌曲往往一问世就会受到时人的追捧和喜爱。这一批作曲家深受舒伯特和舒曼的影响,喜欢采用著名诗人的作品为词,其中,拉马丁(1790-1869)和雨果(1802-1885)的诗作是他们的首选,钢琴伴奏也写得较为复杂,如福雷的《秋》和《悲叹》,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法国沙龙艺术歌曲的特点。

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西郊一个名叫圣热曼昂莱的城镇,家境寒微,父亲是个小瓷器店老板,母亲是个裁缝。他八岁显示出钢琴方面的才能,1872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884年以一曲《浪子》获罗马大奖。受欧洲文学界和美术界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他创立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和声与音乐结构体系,其作品对十九世纪的传统和声及音乐语言形成了挑战,推动了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他酷爱绘画艺术,尤其喜欢英国画家透纳和法国画家莫奈的画作,他的交响曲《大海》(1905年)就是因为受到了他们的艺术启发而创作的。为了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音乐作品,德彪西还在长期的实践中,潜心探索艺术和音乐的本质,反对传统的配器规则,认为弦乐不必以抒情为主,木管也具有人声一样的丰富色彩。在他的音乐中,传统的管弦乐器结构如印象派画中的颜色一样被细分开来,每种乐器几乎成为一个庞大室内乐队里的独奏者。他的作品综合了诗、乐、画等多种艺术的因素。这种艺术上的结合是整个二十世纪法国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一个命题。

德彪西一生从未停止过自己的音乐创作,大概写过近八十首艺术歌曲,从最早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美丽的黄昏》(Beau soir)开始,一直到他人生的终点,不断有歌曲问世,可以说对艺术歌曲的执着贯穿了他的一生。德彪西的艺术歌曲主要受瓦格纳、鲍罗丁与穆索尔斯基等人的影响,歌词大多取自当代诗人的诗作,这当然与他爱好诗歌并与如马拉美这样的名家交往有很大关系。从选用诗歌的角度来分析,德彪西最喜欢的诗人当属魏尔兰,大概有二十多首,当然还有波德莱尔和马拉美。除了艺术歌曲,德彪西还创作了一些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如管弦乐《牧神午后》(1894年)、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年首演)、钢琴组曲《儿童乐园》(1908年)和芭蕾舞剧《玩具盒》(1919年首演),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在音乐领域里的广泛兴趣和探索。

青年时期,受俄国女富豪梅克夫人之聘,德彪西陪伴她本人及其子女弹二重奏并随之在暑假期间游历欧洲各地。这种动荡生活促成了其早期作品的敏感风格,突出的例子就是《贝加马斯卡组曲》(1890-1905年),其中的《月光》体现了他动荡生活中的敏感情绪。比较出名的还有《被遗忘的歌》(Ariettes oubliés),这套组曲作品均取自魏尔兰的诗歌,这恐怕也是魏尔兰的诗歌第一次被谱写成艺术歌曲。《被遗忘的歌》的成功也使德彪西从那种沙龙味道很浓的风格中摆脱出来,形成了一种高贵而不失优美的独特的艺术歌曲风格。《被遗忘的歌》初版于1888年,再版于1903年,作品题词献给了第一位梅丽桑德的扮演者——苏格兰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加登。

第一首曲《这是忧郁的恍惚》(C’est l’extase langoureuse)作于1887年3月,表现出作曲家对魏尔兰诗歌的理解,开头部分的旋律动机贯穿于整首歌曲,和弦让人联想到后来创作的钢琴曲《沉没的教堂》。演唱这首歌曲时,应当放弃那种非常圆润的表现而更多地采用类似于吟诵的唱法,以烘托出魏尔兰诗歌中那种忧郁、惆怅的气氛。

第二首曲《泪滴我心》(Il pleure dans mon coeur),具体创作日期不祥。钢琴几乎是不间断地在演奏十六分音符的音型,犹如细雨般缠绵和单调,以契合诗中所云的“这是为了什么?如此颓丧的心情,浸透了我的心”。

第三首曲《树影》(L’ombre des arbres)作于1885年1月,德彪西用那种令人感到不安的和声来表现树影婆娑的效果,正如诗中写道的那样:“在浓雾弥漫的河中,树影如烟云般消逝。”与宁静、精致的钢琴伴奏相比,声乐部分略显繁复。

第四首曲《旋转木马》(Chevaux de bois)作于1885年6到10月。在这首歌里,德彪西比较少见地对原诗进行了修改,删去了两节诗,听起来就像是一首讲述童话故事的歌曲。值得玩味的是,作曲家为这首歌注明了“比利时风格”。

第五首曲《绿》(Green)作于1886年1月。这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歌曲,音乐与诗歌贴合得非常紧密,几乎是图解式的,乐曲那宁静的结尾恰与“我想睡了,而你也休憩了”的诗意相符合。第六首曲《怨恨》(Spleen)作曲时间不详,情绪上显得既绝望又激动,一开头的动机就非常紧张,而且在全曲中多次出现,变化多端,充分表达了诗人魏尔兰那种“我总是害怕等待,唯恐你会残酷地消逝”的焦虑和不安情绪。

《波德莱尔诗五首》(5 Poemes de Baudelaire)是以诗人《恶之花》中的五首诗歌为词谱写的,此时的德彪西已然是一位对音乐语言驾轻就熟的作曲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品的表现力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这套组曲也被认为是德彪西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与里程碑。在艺术歌曲创作的历史上,作曲家与诗人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常见的,雨果·沃尔夫特别推崇莫里克和歌德,而德彪西则对波德莱尔感佩不已,情有独钟。从音乐上来分析,《波德莱尔诗五首》有着比较明显的瓦格纳的影子,特别是《帕西法尔》,作曲家的创作体现了对诗歌的深刻理解,颇为贴合诗词所展现的意境。

其中第一首曲《阳台》(Le Balcon)作于1888年1月。该曲音乐色彩绚烂,声乐部分进入前的伴奏,其旋律凸显歌曲的主题,几次出现,一共六节诗,虽然也有变化,但旋律基本相同,颇似分节歌。《阳台》是一首情诗,这首诗也是波德莱尔比较著名的诗作之一:“我的回忆之母,情人中的情人,我全部的快乐,我全部的敬意!”这一连串叹谓式的诗行表现了诗人的缠绵和对情人的虔敬。全曲结束之时,音乐变得淡然,似乎在为相对应的诗句涂抹最后一层半是忧虑半是希冀的悲彩,仿佛就是在说“那些盟誓、芬芳、无休止的亲吻,可会复生于不可测知的深渊,就像在深邃的海底沐浴干净、重获青春的太阳又升上青天?那些盟誓、芬芳、无休止的亲吻”。

第二首曲《黄昏的和谐》(Harmonie du soir)作于1889年1月,这是德彪西根据1861年再版的《恶之花》中的《黄昏的和谐》创作的。波德莱尔的原诗是一首“马来体诗”(一种根据隔行同韵的马来诗体改编的由四行诗节组成的诗),有点类似于音乐中的回旋曲,德彪西在创作中采用了与之相匹配的音乐语言,从而较好地反映出了诗歌原有的表达风格。

第三首曲《喷泉》(Le jet d’eau)作于1889年3月,这也是一首“马来体诗”。德彪西早在1865年就已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它,而且当时就产生了为这首诗谱曲的想法,只不过这个想法推迟了二十四年才得以实现。诗中那种“散开的水柱/变成千万种花样的姿态/愉快的月亮/为它们染色/水珠落下,犹如/雨中的水滴”的意境,色彩变化那么强烈,阴阳转换那么迅疾,光影效果那么扑朔迷离,作曲家都用自己的音乐恰如其分地将它们一一展现出来,听起来犹如身临其境。

第四首曲《沉思》(Recueillement)作于1889年,具体日期不详。这是一首标准的十四行诗,诗人的忧郁苦闷、伤感的气息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相当充分。“听啊/亲爱的,听那温柔的夜正缓步轻移”,德彪西的音乐就是从带有摇晃感的升C小调开始的,然后渐渐铺展开去,最后实现升华,全然将苦恼和伤感抛诸九霄云外。

第五首曲《爱人之死》(La mort des amants)作于1887年12月,这是这套作品中最早发表的一首十四行诗,诗句中透着明显的瓦格纳风格。波德莱尔和德彪西早年都曾是瓦格纳的拥趸,虽说诗乐非同道,但毕竟同宗,现如今珠联璧合,融为一体,堪称佳作。

1891年,德彪西完成了《三首魏尔兰歌曲》,这三首歌曲都取自魏尔兰的同一部诗集。第一首曲《海更美》(La mer est plus belle)表现的是德彪西对海洋的深深眷恋,这个主题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第二首曲《号角之声》(Le son du cor s’afflige)篇幅不大,是十四行诗,在钢琴的前奏中作曲家专写了五个小节来表现号角声。第三首曲《绵延的篱笆》(L’echelonnement des haies)显得十分活泼,为此,作曲家还在曲谱上用了“非常活泼生动的”这个术语。

1884到1904年间,德彪西陆续完成了《华丽的节日》(Fêtes galantes)两套艺术歌曲,每套三首,一共六首,都是比较短小的歌曲。其中比较著名且风格较为独特的一首是第一集中的第二首曲《木偶》(Fantoches),使用的是魏尔兰的同名诗歌。由于作曲家较好地把握住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表现风格,诗句中那种辛辣的讽刺意味得到了完全的体现,歌曲的伴奏部分尤其生动,具有谐谑曲的风味。

《三首比利蒂斯的尚松》(3 Chansons de Bilitis)是德彪西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三首歌曲分别选自皮埃尔·路易(1870-1925)的散文诗集。路易是德彪西的好友,两人过从甚密,意气相投,在艺术观点上也比较接近。作品中的主人翁比利蒂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女诗人,与我们熟知的萨福(Sapho)是同时代人,她的爱情故事引发了诗人和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德彪西在1897到1898年间完成了这三首歌曲,这一年他恰好也在创作《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因此,有不少人认为,《三首比利蒂斯的尚松》与《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一样,都具有朗诵调的风格,但德彪西自己却不以为然,认为旋律本身是“反抒情”(anti-lyrique)的,而艺术歌曲是抒情的。

其中第一首曲《牧神之笛》(La flute de Pan)是三首中最重要的一首,作曲家用了特殊的教会调式来表现那种带有阿拉伯韵味的风情,诗中那句“在风信子的祭祀中,那个人吹奏的牧神潘的笛子,他的嘴唇如蜜”的意境被作曲家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第二首曲《垂发》(La chevelure)运用了半音阶,表现出那种调性上很模糊的感觉,感官意味相当浓郁。《水精灵之墓》(Le Tombeau des Naiades)类似叙事诗,音乐描摹的是雪中的森林和寒冬的气息。

除了上述这些歌曲之外,德彪西比较重要的艺术歌曲还有《三首法兰西尚松》(3 Chansons de France),这也是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之后展现作曲家新的声乐语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两首选用了中世纪法国诗人夏尔·奥尔良(1391-1465)的诗歌,另一首则出自十七世纪法国诗人特里斯坦·莱尔米特(1601-1655)。三首歌曲的风格比较接近,都是那种清新自然、优雅动人的作品。1913年,德彪西还完成了《三首马拉美的诗》(3 Poemes de Stephane Mallarme),这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印象主义的风格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宁静而清澈的《叹息》(Soupir),还是小步舞曲风的《虚无缥缈的愿望》(Placet futile)以及那首最短小精悍、仅仅两分钟左右的戏谑风的《扇子》(Eventail),皆展现出德彪西的音乐才华与灵性。

上一篇:珀西·格兰杰:期待意料之外的 下一篇:浅析工会女职工工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