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国式”礼貌不能有

时间:2022-10-27 04:48:37

有些“中国式”礼貌不能有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但是其中有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对孩子的成长却有害无益。下面4种中国式礼貌,可谓历史悠久,但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并无益处,家长不可不察。明察之后,或许您的教育观念会有所改变,不再犯这些“礼貌性”的错误。

1.大让小: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玩具,2岁的妹妹来捣乱,于是两人争抢起来。这时,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比你小,你要让着她!”哥哥听了妈妈的话后,情绪大爆发,边哭边嚷:“不让,就是不让!”妈妈生气地说:“真不懂事!”然后,抱着妹妹走了。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在这样的文化教育下长大。但是妈妈希望6岁前的孩子就遵守这个传统,背负这样一个并不轻松的道德包袱,就未免有些苛刻了。

谦让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用这种传统的礼貌规则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导致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有恃无恐,变得越来越任性。

这个场景不仅发生在很多家有二宝的家庭里,还发生在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比如,小区里的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发生了争吵,有些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和睦相处,通常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大些,要让着弟弟妹妹们。”

其实,在孩子争吵时,父母最好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做到不偏袒不护小。你可以问问孩子们:“嘿,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让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谁先说?”等孩子们说明情况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如果是因为大孩子不愿意与小孩子分享玩具,那么你可以问问他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你可以引导他说:“嗯,你的玩具你有支配权。不过,如果你愿意拿出来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话,大家不仅会玩得更开心,还会更加喜欢你。”如果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无须勉强,另外找一件其他玩具给小孩子玩,并且简单地告诉他:“那是哥哥的玩具,这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游乐设施,你可以这么跟孩子们说:“滑梯是大家的,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玩,你们排队轮流玩吧!”

2.逼孩子打招呼: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构建

案例:妈妈带孩子回老家。出发前,妈妈就交代孩子,等见到爷爷奶奶时一定要大声问好。孩子到老家见到爷爷奶奶,却怎么都不肯开口叫人。妈妈不耐烦地说:“快喊爷爷奶奶啊,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太不听话了,一会儿不让你吃饭。”结果,妈妈越批评孩子,越想逼迫孩子打招呼,孩子越是犟着不喊。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基本的社交礼仪,也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如果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基本礼仪,而采取逼迫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对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往往父母越逼迫他就越叛逆。

还有的父母见孩子不肯打招呼,为给自己找台阶,就说孩子内向。比如,妈妈带孩子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熟人。妈妈忙拽拽孩子,说:“快,叫阿姨。”可是,此时孩子不争气地直往妈妈身后躲,一副羞涩的样子。妈妈无奈地对熟人说:“我儿子太内向,真不好意思!”

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说儿子内向,却没看到此时孩子咬了咬嘴唇,满面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了。妈妈直接给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于是一个笃定不爱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这样被妈妈强化了出来。妈妈还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不需要逼迫,大人做个好榜样就行。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习惯。

你也可以给孩子多看一些习惯养成的绘本。有时候,绘本里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会让孩子很有亲切感,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愿意跟着学习的。

如果带孩子去参加朋友聚会或大家庭聚会,最好事先告诉孩子会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大家一一问好的话,大家将会更加喜欢他。有些孩子不喜欢人多的场合,父母提前告知,这样可以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到场后他的表现通常会好很多。

3.面对别人的夸奖,“哪里哪里”的谦辞: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妈妈带孩子在小区里骑自行车,有个奶奶看到了,夸奖说:“哇!你家孩子车骑得真好!”妈妈当即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孩子听了妈妈的话,本来高兴的脸顿时黯然下来。

听到夸奖时,习惯性地回复“哪里哪里”,这是中国父母特有的谦虚和礼仪。然而对孩子来说,这种谦虚有时却是一味毒药,会瞬间杀死他脆弱的自信。就像上面的那位妈妈,她完全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内心感受,也没有顾及孩子的面子,更别提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了。如果经常这样谦虚地对待别人对孩子的夸奖,那么孩子很可能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这样一来,孩子很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得付出努力。

有些爸妈在习惯性地谦虚回复他人称赞时,内心还有一种担心:怕孩子得到太多的夸奖而变得骄傲起来。他们想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谦虚谨慎。

其实,只要教给孩子正确归因的方式,爸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会骄傲。还以刚才的那位妈妈为例,她当时可以这么说:“嗯,他最近经常练习骑车,进步确实非常大。”那么孩子就能听出:妈妈认同了奶奶的夸奖,并且知道自己是因为勤于练习所以才进步巨大的。妈妈对孩子客观的肯定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总之,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奖,爸妈要慎用“哪里哪里”的谦辞,其实爸妈最好的方法,是坦然接受别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4.碍于面子不拒绝:别人的好意可能会伤害宝宝

案例:春节期间,全家人聚在一起,一个亲戚给两岁半的宝宝喂开心果吃。本来,妈妈考虑到孩子小,吃开心果有危险,不想让孩子吃。但孩子想吃,于是亲戚说:“没关系的,我家孩子一直这么吃。”因顾及亲戚的面子,妈妈没有再去制止。不料,开心果卡在宝宝的气管里,到医院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有挽回宝宝的生命。

这是在微信上传播很广的案例,妈妈们可能还有印象。二岁半的孩子被开心果噎死的事件并不多见,可能当时孩子在边吃边玩,或者吃边说话,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不过,如果妈妈能够不碍于面子,对亲戚喂食坚决制止的话,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另一个常见的场景:妈妈带孩子在外面玩,其中一个小伙伴的奶奶给孙子拿糖吃。看到糖果,孩子也想要。妈妈不愿意让孩子吃糖,而且快到午餐时间了。老人家看孩子想吃,赶紧热心地剥了一颗糖塞到孩子嘴里。妈妈不好意思再拒绝,只好让孩子吃了。等到吃午饭的时候,孩子的饭量果然减小了。

类似的事情,父母们经常遇到。大人在给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时候,往往会分给一起玩的其他孩子一些,以显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孩子的爸妈又因为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好意而默许,或者虽然口头说感谢,心里却充满担心。

中国的传统中,接受别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种礼貌。然而,如果这个分享是你不想要或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的,那么还是请你礼貌、坚定地拒绝。比如,“谢谢你!不过他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饭了,千万别给他!”或者“谢谢你,但是请别喂他,他现在还不能吃坚果。”

如果孩子吵着要,而对方也坚决给,那么妈妈就不妨先帮孩子收下,然后告诉孩子:“奶奶送的礼物,妈妈先帮宝宝收着,等宝宝吃完饭后再吃。”或者说:“等宝宝长大一些后,我们再给他吃坚果吧。”

上一篇:九大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初探 下一篇:投资越南矿业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