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初探

时间:2022-10-27 04:37:34

呼和浩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初探

一、呼和浩特市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一)呼和浩特市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发展概况

2006年呼市5个农业旗县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5个农业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约76万人,参合农民67.8万人,参合率89.2%。2006年呼市全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获得住院补助人数达10261人次,获得补助金额1087.73万元,门诊补助人120280人次,补助金额达188.39万元。农村村级医疗卫生点1000多个,乡村医生近2000多人,行政村医疗点覆盖面达到95%。这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医疗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呼和浩特市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供给情况

呼和浩特市农村医疗设施的总体状况较差。全市现有乡镇卫生院房屋使用面积共28556平方米,80%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不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乡镇卫生院现有设备大多数老化,部分设备需要维修,亟待进一步更换;基层医疗队伍不稳定,医疗水平低,制约着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深入展开。

2006年全市卫生机构数为349个,其中5个农业旗县有卫生机构99个。5个农业旗县的卫生机构数基本与上年持平(减少1个)。2006年全市实有床位总数达8828张,比2005年增加30张。2006年呼市5个农业旗县实有床位1190张,比2005年增加28张。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呼市卫生机构人员数稳定增加,由2003年的14692人增加到2006年15860人。同时,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师、护士占所有卫生机构人员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60.29%增加到2006年的63.37%。具体来讲,截至2006年,呼和浩特市县级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292人;乡镇卫生院共有职工114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4人,占职工总数的74.6%。其中,副主任医师13人,占1.14%;主任医师118人,占10.3%;医师407人,占35.5%;医士308人,占26.9%;护士71人,占6.2%。全市有村医2135人,其中主治医师115人,占0.06%,医师745人,占36.6%;医士645人,占31.7%,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12人,占村医总数的0.65%。2006年呼市每千人口执业医师5.126人,比2005年增加了0.1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师3.07人,比2006年减少了0.01人。整体来看,呼市卫生人员总量有所增加、结构不断优化。

(三)呼和浩特市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需求状况

1 农民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末,呼和浩特市共有人口约25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49万人。2000年到2006年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为4.9%e。而农牧业人口的增长率为5.3‰。2006年呼市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为4409.25元,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4%,在呼市农牧业人口中,劳动力总数为60.84万,65岁以上的人口数为18.1万,占农村人口的7.02%。从理论上讲,已经成为老龄化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呼市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2 两周患病率及患病结构

两周患病率可用每千调查人口中两周内的患病人数或例数来表示。据统计,2006年呼市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9.74%,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16.85%。

农村两周患病率按疾病系统分类分析,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疾病总数的25.57%、循环系统疾病占18.05%、消化系统疾病占17.98%、肌肉骨骼等运动系统疾病占16.3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7.02%,5类疾病患病人次数占84.97%。与2003年的全区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相比,位次没有变化,所占比例比2003年增加了2.41个百分点。

2006年,呼市农村,按患病例数计算出来的慢性病患病率19.64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前5种疾病依次是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炎、胆结石胆囊炎、脑血管病。

3 两周就诊率及住院情况

两周就诊率定义为每千人口(或每百人口)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2006年,农村两周就诊率为14.532%。与2003年相比,农村的两周就诊率提高了1.66%。

两周患病者治疗情况包括就诊治疗、自我医疗、未采取任何措施。2006年,呼市农村居民选择就诊的占55.3%,选择自我医疗的占34.5%,不采取任何措施的占10.2%。以上三项均高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 住院率用每千人口(或每百人口)年住院人次数表示。2006呼市农村人均住院率为4.67%,其中,乡级卫生院人均住院率6.72%,县级卫生院人均住院率4.99%。与2003年相比,农村住院率下降了0.96个百分点。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是指调查人口有医生诊断需要住院但由于各种原因未住院的人次数占所有医生诊断需要住院人次数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2006年,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45.07%,与2003年相比较,未住院率下降了0.86个百分点。

二、呼和浩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因素是影响呼和浩特市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

资料显示,呼市农村只有5.82%的人口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87.84%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在大部分农民没有医疗保险制度条件下经济条件决定了不同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层次和质量。就诊率低、住院率低、选择自我医疗和住院期间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基本上由经济困难造成,这使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呼和浩特市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据统计,在得知患病而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患者中,47.21%患者是由于经济困难而没有治疗;在应住院而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构成中,由于经济原因的占82.91%。

(二)财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

多年来,呼市用于卫生事业支出总额是逐年增加的,但还是难以满足广大农民逐渐提高的对优良就医环境和良好医疗服务的需求。绝大部分旗县医院的设备陈旧简陋,难以得到一时的更新。由于缺乏设备、资金,旗县医院根本无法留住人才,直接造成人员老化,技术不能更新,骨干人才奇缺,化验室未能通过认证,防疫工作步履艰难。同时,呼市医疗卫生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缓慢。

(三)农村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难以得到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内蒙古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在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贫困旗县占总数的59.41%。而在呼市所属的5个旗县中就有2个国家级贫困县(武川县和清水河县)。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尽管呼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

展,但农村中的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化倾向的医疗服务方式无疑会对低收入阶层产生排斥作用。低收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在农村,贫困居民患病如雪上加霜,加剧了贫困。高收入阶层可以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而低收入阶层却不得不“小病拖、大病扛”。到2006年底,在呼市农村,贫困人口仍占总人口数10.4%的,这部分弱势群体基本上健康得不到保障,并且在医疗服务中完全处于无奈的弱势地位,陷入“越病越贫、越贫越病”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资金、制度和观念上的供求失衡是制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以上均衡,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落实责任,提高政府机构能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实施部门分工负责,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其次,坚持政府支持,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坚持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强调多元投入的机制,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等方面的捐助,充实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二)合理动员和科学配置农村的各种医疗服务资源

各地区要将新农合工作同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健全网络,调整布局,强化功能,增加对卫生院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的投入,重点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建设,改善一般卫生院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深化农村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力度;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千方百计为农民节约合作医疗经费,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统筹协调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的各种制度

首先,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制度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制度,管好用好新农合基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其次,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基金和医疗救助制度。在新农合制度具体实施中,对于农村五保老人和集中供养五保户、未成年孤儿,因自然灾害、疾病、残疾等原因导致生活贫困、无自救能力持有特困证的贫困对象应给予筹资减免以保证其基本医疗需要。再次,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医疗管理监督制度,这既包括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也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及转诊制度,还包括药品管理制度。

上一篇:上海产业结构变迁的灰色关联分析 下一篇:股权结构对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