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命题作文导写

时间:2022-10-27 03:41:46

“目光”命题作文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便是从这个窗出的心灵的光芒。不同的胸怀、心地、情感、学识、修养……会放射出不同的目光,反之,不同的目光也会折射出不同的胸怀、心地、情感、学识、修养……同时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目光”一词有多个义项,写作时,请始终保持你选定的义项,不要游离于几个义项之间)

【导写】

1 文题“目光”可以有如下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个层面是“目光”中所见到的人、事、景、物,第二个层面是“目光”中所传递的情愫,第三个层面是“目光”中所承载的意蕴。

2 “目光”的方向也呈现出如下三个角度:一是自己观察外部世界的目光,二是外界观察自己的目光,三是自己与外界双向交流的目光。

【佳作示例一】

目光 陈侣迈

天,阴沉沉的,彤云密布;刺骨的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呼啸着迎面扑来;漫天的雪花,如胡乱撕扯的棉絮,没完没了……我缩了缩脖子,搓了搓早已冻得麻木的双手,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拖着僵硬沉重的双腿,跋涉在这2011年的第一场大雪中……

转眼高三已过大半了,可我的学习成绩并不见起色。特别是期末的联考,我憋足了劲想逆转以前的颓势,不料却陷入更深的泥淖。心中梦想的火焰就这样渐渐熄灭,心也慢慢跌落到谷底,如这数九寒冬,冰冷冰冷……

近了,近了,风雪中村庄的轮廓逐渐在我的视线中明晰,村头的那棵大樟树依然傲然屹立在这风雪飘摇的傍晚……漫漫回家路终于到头了,我的内心涌起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不由加快了脚步……近了,更近了,那树下分明有个瘦削的身影像在翘首张望……难道,那会是……了揉眼睛,踉踉跄跄地扑向她……

果然是母亲,她头顶的红围巾上、衣上早已堆满了凌乱的雪花,在树下跺着双脚,不时用嘴呵着双手,不时抬头向前方凝望,鬓角的银发在狂风中乱舞……

“妈――”我强忍住泪水,从干涩的喉咙里挤出了这个字。看到是我,母亲僵滞的目光立刻亮了起来,盈满了无尽的温暖,她疾步向我迎来。我顿感联考后的颓丧、风雪中跋涉的艰辛、所有的饥寒都融化在母亲那温暖的目光中,心中升起一种难言的内疚和忏悔……

由于这场恼人的大雪,学校突然提前放寒假。没有钥匙的我怕妈妈出门做事,临走的时候,特地打了个电话,要她在家等我。可这一打,却让母亲在风雪中等了足足两个小时……

迎着母亲温暖的目光,我猛然发现这目光是何等熟悉:懵懂孩童时,这目光,像一把闪光的铁犁,划破我心的土地,将知识和爱的种子轻轻播撒:轻狂年少时,这目光,又像一泓澄澈的清泉,滋润我焦躁驿动的心灵,将淡泊沉稳的情怀缓缓注入:病痛折磨中,这目光,像一副神奇的良药,驱散我肆虐身心的病魔,将乐观的心态和坚毅的精神悄悄渐染:悲观失望中,这目光,又像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散我沮丧、无奈的情绪,将无限的爱意和力量轻轻传送……

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

不知从哪家传来了《真的爱你》的歌声,迎着母亲温暖的目光,我奋力抖掉身上的积雪,重新又昂起高高的头来。偕同母亲一起走入风雪之中……

因为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总走不出母亲那关爱的目光;无论我心中凝结的冰有多厚,有多坚。母亲的目光总能将它慢慢融化……

点评文中精当的比喻、整饬的排比、巧妙的引用、细腻生动的细节刻画等将作者的写作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文中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句式,使得行文语言错落有致、张弛有度,将汉语的音韵之美展现无遗。

【佳作示例二】

目光 佚名

那是一个阴暗的角落,不曾有阳光射进;那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很少有目光停留。那里只有孤独、颓唐。

教室在教学楼的最底层,每天清晨和傍晚才会有阳光射进。然而教室后门的那个角落似乎被封锁了,从来不会有阳光照耀。那儿有一张非常干净的桌子,要不是上面伏着一个人,你绝不会想到这张桌子被用过。

这个人总穿着一身黑衣,凌乱的头发遮住了双眼,没有人真正看清过他的脸。每天,他的必修课就是睡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再没有人管他,他也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永远到达不了那个角落。

有一天,老师买了一面挂钟。挂钟很漂亮,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这面挂钟上,而他依然在睡觉。

自从有了这面挂钟,不时有人转过头,以看时间为由,欣赏一下它流线式的造型。

一次,下课铃快响了,他醒过来,刚一抬头,恰好遇到了一束温暖的目光,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一连好几节课,他都遇到了这束目光,他开始觉得奇怪了,但内心更多的是欢喜。

第二天。他按时出现在角落里,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他的桌子上不再是空荡荡的,而多了一支笔、一本书。随后的几天,他依然每节课都看到那束似有意蕴的目光,他桌子上的东西也在不断地增多。

尽管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却仍然有一个人不停地动手记着笔记。他不再是一身单衣。身后多了个书包。这一变化也吸引了老师注意的目光,老师讲课时偶尔也会朝他那里望上一眼。

又到考试了,班里的另一位学生被老师严厉斥责――因为取代了他最后一名的位置,但老师更加惊喜他的进步。全班同学转过头,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那个角落里的他一身白衣,脸刷地红了。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那一束目光让我找到了温暖与自信,我不应该自暴自弃,我一定要努力,直到有一天,我可以坦然接受那一束目光……”

其实,那束目光不是投向他的。而是在看他上方的那面挂钟。

也许,只需一束不经意的目光。便可以使一个人发生巨变。

点评本文的妙处凝结于一个“转”字。第一次“转”,是从“无”(目光)到“有”(目光)。这一“转”促成了他的“五变”――桌上从干净到东西不断增多、身上从单衣到背上书包、着装从黑衣到白衣、必修课从睡觉到记笔记、成绩从最后一名到进步,这就将“目光”带给“他”的“温暖与自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第二次“转”,是从“有”(意)到“无”(意)。这一“转”不仅使情节带上了欧・亨利小说结尾的意味。而且使文章的主旨臻至一个峭拔的高度――一束不经意的目光,便可以使一个人发生巨变。这也引读者深思:若是一束经意的目光,那会使人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责任编校/曾向字)

上一篇:春天里的希望 下一篇:《走吧!到春天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