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音乐之都维也纳

时间:2022-10-27 12:04:08

行走在音乐之都维也纳

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每一栋建筑里,每一条街道旁,都蕴涵着音符流动的痕迹。千百年来,每一个来到维也纳的人,无论是大师级的音乐巨匠,还是对音乐殿堂向往朝拜的爱好者,或只是匆忙路过的游客,都会被这些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声音所打动。或者说,音乐,本就是组成灵魂的一个分子。

就像多瑙河流过整个维也纳,这里的音乐也属于所有的维也纳人。在奥地利的大街小巷,高雅的音乐并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欣赏者也不限于衣着光鲜的上流社会。音乐本就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所有的灵感都是普普通通的情感所凝结,喜怒哀乐造就了音符,生死感悟留下了作曲家笔下的伟大篇章。

人人都能享受阳光,人人也都能享受音乐。大师们的杰作在演奏家的手中争相斗艳,有幸来此的游客们辗转流连于此,享受一份音乐之乡才能找到的听觉盛宴。

大师的丰碑

沿着音乐的圣殿,一路吟唱膜拜它的尽头或许就在维也纳的中央陵园(Zentralfriedhof),32A墓区里静卧着的就是这些伟大的灵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音乐圣经上篆刻的名字,都把维也纳选作自己埋骨安息之所,在这座城市,他们迎来了辉煌,创造了经典,而这些荣誉也应该属于音乐之乡,无尽的灵感之源。

墓园很大,乌鸦在墓碑之间肆无忌惮地飞舞,它们才是这里世代的生命。32A墓区很容易找到,路口是蓝色的“EHRENGAABER GRUPPE 32A”标牌,而它的后面,就躺着那些伟大的生命。林立的墓碑静穆的雕塑安详的祭烛与花束。

没有塑像,也没有墓坑,只有忧郁的仙女脚下短短的几行字:“W.A.Mozart geboren 27 Janner 1756 gestorbena Dezembre?1791。”这就是250年前那个让世人惊叹的神童,他传奇坎坷的生,就在此处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穷困潦倒的莫扎特刚刚看到《魔笛》的上演,就撒手人寰,连骸骨都不知去向,崇拜者们只能在中央陵园为他树一座衣冠冢,在皇宫花园里立一座雕像以寄托后世的敬慕之情。

墓碑上的莫扎特看着32A的左侧,看着在他之后最伟大的音乐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汉白玉的墓碑包围在绿树之中,蜜蜂与竖琴象征着贝多芬的音乐精神,直面命运,孜孜不倦。1821年,56岁的贝多芬下葬在华林公墓,1888年被人们迁到这里,与莫扎特相伴。

在音乐史上,没有人能够与贝多芬比肩,在墓地里,与贝多芬相对应的却又是一个天才而不幸的名字:舒伯特,比贝多芬整整小27岁,却也像莫扎特一样英年早逝,31岁就在贫困和忧郁中离开了人世。年轻的舒伯特生前一直景仰贝多芬,死后也与自己的偶像安葬在一起,甚至一同从华林迁到中央陵园,舒伯特算是死而无憾了。

朴素的惟有勃拉姆斯,墓碑简单得如同他的作曲风格,内敛而深奥。这个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者,一生都在坚守着自己的音乐原则,没有浮华,只有严谨,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修饰,一如孤峭的大理石上只需刻上BRAHMS的名字,告诉人们这里静卧着一个永远理性的老人。不知道他在低头冥想什么,是庄严紧凑的《第四交响曲》?还是虔诚晦涩的《德意志安魂曲》?抑或只是回想儿时的《摇篮曲》?

中央公园(stadtpark)里金光灿灿的塑像吸引了崇拜者的目光《蓝色的多瑙河》在新年音乐会上长久地奔腾,圆舞曲之王带给人们的是喜庆和欢乐,而把寂静留给了自己。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的墓碑是这片墓地里最华丽的雕塑,天使,仙女,还有金色的竖琴,仿佛欢乐还在流淌,波尔卡又从这里飘出……

节日的欢聚

百年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都是举世公认的第一流剧院。外部建筑的文艺复兴风格和内部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式样,从1869年5月25日首演时起,就向世界宣布,它要为世人献上最经典,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当年首演的是莫扎特的《唐璜》,之后无数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都在国家歌剧院里留下自己的身影。在二战中不幸毁于炮火的歌剧院于1955年重新开发,特意选择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续写自己的辉煌。

国家歌剧院的历史,如同一本奥地利音乐的近代史,告诉参观者,维也纳人是如何把音乐当作生命来对待。在大理石建成的前厅和侧厅里,绘满了精美的壁画,有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伟大音乐家的肖像画以及许多现代著名演员的照片。剧场里空间开阔六层高的包厢,中间有1600多个舒适的座位和600余个站席,天顶上灯火辉煌,气派非凡。

比起德奥音乐的深奥晦涩来说,芭蕾可要轻松浅显得多了。年底,按惯例会排演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童话般离奇的剧情,既有女孩们憧憬的爱情幻想,又有男孩们刺激的冒险战斗,还有成年人向往的异国情调,伴随着耳熟能详的华美旋律,这些都正适合在节日里给每一个欣赏者带来喜庆和欢娱。国家歌剧院一流的音响效果,宽大舒适的座位和包厢舞台上精美繁复的背景,芭蕾演员优美舒展的舞姿,都带给台下的观众新年里应有的欢乐和温暖。

传奇的探访

路过Burgkapelle教堂时,我已得知当晚童声合唱团(Wiener Saengerknaben)准备献演,这些著名的奥地利小使者们,每逢礼拜天和宗教节日,就要在此唱诗。五个世纪前,马克西米利昂一世创建了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每逢皇帝加冕或宴会,童声合唱团都要出席演唱。海顿舒伯特布鲁克纳当年都是红极一时的小歌手,如今的小歌手们已经蜚声海外足迹遍布全球,用精湛的唱功和纯真的童心,向全世界传递奥地利人的音乐精神。

漫步在维也纳的街头,随处感受音乐的气息,音乐家的雕像也随处可见,他们的故居不时出现在街边拐角处某座不起眼的老楼里。太多的音乐家曾在这里生活过,创作出流芳后世的艺术瑰宝。美泉宫里,年幼的莫扎特曾为女皇和公主特别演奏,墙上至今还挂着描绘当时场景的油画,人民公园里,童声合唱团的好友们为英年早逝的舒伯特树立了雕像,贝多芬创作最旺盛时期,写下第四五、六交响曲时居住的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还有海顿和勃拉姆斯纪念馆同在一栋的二层小楼等,每一个崇拜者来到维也纳,仔仔细细地寻找偶像的足迹,都会有心满意足的收获。

回荡的交响

一年到头,维也纳大大小小的音乐厅,每个晚上都在上演大众经典作品,其中也不乏充满商业性质的表演。公园里和大街上身穿传统斗篷的促销者,向路人和游客推荐附近的音乐会,表单里尽是最著名的作曲家和最通俗的曲目。

或许,崇拜者这个词在维也纳并不太准确我们可以称爱乐者们为“音乐之友”。

而与音乐之友协会相联系的,就数其演出地――金色大厅了。这个因为维也纳爱乐新年音乐会而名扬全世界的演出大厅,同样也位于市中心,离国家歌剧院不远处的仿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里,垂直线条清晰的暗红色立面,侧面一座同样式样的小型建筑,正门地砖上铭刻着一串曾在此指挥的大师签名卡拉扬、伯姆,福特文格勒,……内部大厅并不太高的立柱上有三十座镀金的女神雕像,金色大厅由此得名。

坐在金色大厅里,眼中浮现出每年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景象,耳中虽不是《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心情却依然起伏澎湃,这便是音乐的神奇。维也纳爱乐新年音乐会的门票采取一种类似于抽奖的方式发放,一生中若有一次便很庆幸。

来过维也纳,来过音乐之都,对于一个爱乐者来说,或许一生都无憾了。可对于音乐圣殿的万丈台阶来说,它只是个起点,远远不是终点。

上一篇:开创影音新时代 下一篇:手机新应用明星大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