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26 11:57:45

浅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摘 要 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切实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推进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与完善,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结合当前社会与教育改革实践,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 改革 成就 问题 对策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

1.1 体育课程改革理念逐步清晰

教育改革实践的先驱是教学理念的革新,意识形态领域的明确才能保证实践不偏离航向。在十年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强调,以生为本得到凸显,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高校体育课程也从关注“传授与掌握三基”,转变到更加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始重视促进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品质的完善上来。

1.2 课程结构呈现出开放性态势,课程内容更加广泛

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带来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革新,现已经形成以三自主教学、俱乐部教学、主附项兼修教学、一体化教学为主的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的局面,课程类型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如基础课、专项课、选项课等等。各学校还根据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康复保健等课程,并向毕业年级与研究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将课内体育教育与体育课外活动、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响应新纲要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要求,不断开发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体育资源,增设受学生喜爱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课程内容更加广泛。

1.3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更加科学和理性

在从传统重技术技能教育转变到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意志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分组体验”的教学方法不再是唯一,开始致力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探索诸如自主教学、分组合作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多媒体手段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教学手段日益科学化与现代化。在体育课程评价上,从终结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从教师评价过渡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课程考核方法也趋于理性。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科地位逐渐弱化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招生与就业成为高校竞争的主要方面,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即是一味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发挥应用知识的保障——健康体魄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教育管理者的体育意识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逐步将体育弱化与边缘化,导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水平逐步下滑。高校体育领导与体育教师的不重视、不研究、不探索,更直接导致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弱势地位。

2.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形式化的问题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从我国当前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角度,统筹兼顾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提出体育教育要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新课改的实施中,很多高校与体育教育工作者没有仔细研究与领会新纲要精神,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将重点放在课程模式的自主性与趣味性上,增加体育运动项目,实施有限制的三自主与俱乐部教学等。但从学生的反馈得知,学生依然不喜欢体育课,课改中高校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上与以前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高校更多的只是在形式上造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还有部分高校借突出课程模式的自主性与趣味性之春风,取消身体素质测试。学生无法意识到身体素质练习对于促进身体健康与增强意志品质的重要意义。

2.3 体育课程缺乏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有系统、有目标地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系统性。但目前轰轰烈烈的体育课程改革细致地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分离开来,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的重复,导致学校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区分性与衔接性较差。学生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体育学习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等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必然对体育课程抱有厌恶情绪,影响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校体育课程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衔接问题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问题。

3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3.1 重实质、轻形式,系统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学校体育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总体上规划、全盘考虑,才能有效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考核及评价上实现各个教学阶段的衔接。认清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侧重点,切实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不以口号与形式的热闹评价改革的成败,才能稳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3.2 完善体育课程改革的监督与管理机制,严谨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国家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但鉴于现今青少年体育意识依然淡薄的实际,教育部门要重视追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引入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卓有实效的管理与监督,改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形式化的倾向,改变高校领导及体育教育工作者不重视体育教育的思想,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3.3 多途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高校特色的课程模式

针对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阶段体育教育区分度不高与衔接性不好的问题,高校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是解决途径之一。构建高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可以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上努力,除了课堂与课外等显性的教学资源,校外资源与社会资源、本土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都可应予以重视。同时针对各地区与高校教育资源的不同,结合学校体育综合发展水平,选择诸如“完全开放的三自主教学”、“俱乐部教学”、“定向拓展、成套组合教学”、“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课程建设互动发展教学”等有利于发挥学校体育资源优势的体育课程模式。

3.4 加强理论探讨与实践交流,多方合力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蹴而就,必然在问题与成绩的对立、转化与发展中呈螺旋式上升态势。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宏观的视角,从政策与制度层面上予以统筹考虑与解决,这就需要各方面力量加强交流与合作,从理论到实践上互通有无,综合考量,从整体上推进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基础日语教学 下一篇:基于应用领域维的管理学精品教材建设研究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