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差距看国内外办刊理念的差异

时间:2022-10-26 10:23:40

从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差距看国内外办刊理念的差异

摘要: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学科影响力与国外同类优秀期刊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深层原因在于办刊理念的差异。国外科技期刊以市场为主导的办刊理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英文版科技期刊 影响力 差距 办刊理念

中国目前科技论文产出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大陆被SCI-E收录的约130种英文版科技期刊中,学科影响力排在世界前列的屈指可数。本文通过国内外3种科技期刊引证数据的对比,思考其办刊理念的差异。

据汤森路透的201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1CR),中国大陆被SCI收录的约130种期刊中,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期刊有31种,其中5.0以上的仅有3~4种,大约一半期刊影响因子在0.6以下。ICR分区表显示,这130种期刊中绝大部分属于4区期刊,2区期刊屈指可数,没有一本1区期刊。即使中国科技期刊中近年来表现最出色的Cell Research和Nano Research也仅属于2区,且均非学科TOP期刊。

一、为读者办刊VS为作者办刊

近年来,笔者走访了多家欧美国家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其中既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这样的世界顶级名刊编辑部,也有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这样的专业期刊社。国外期刊社各具特色,而给笔者触动最大的是美国的科技期刊真正是为读者办的,换言之真正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在国外期刊的办刊理念中,作者可以理解为期刊这个产品的原料供应方,编辑部或期刊社相当于制造商,最终的消费者是读者。期刊编辑部的一切工作,包括选择优秀的稿源发表、为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吸引优秀稿源、不断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出版效率、注重期刊与媒体的互动、保护作者版权等,其核心都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给读者提供优质的方便的产品,让读者愿意为这个产品埋单,继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越能够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作者为期刊投稿。这样就形成了更高影响力、更多读者、更多优秀稿源的良性循环。

相比之下,中国的科技期刊更多的是为作者办刊。长期以来,中国的科技期刊大多由科研院所主办并拨款支持,办刊的目的是为本单位的科研成果提供一个展示的窗口,为作者提供一个发表和交流的园地。这一点从很多期刊的办刊宗旨可见一斑:国内英文版科技期刊有相当数量是以“宣传”“展示”“反映”我国某领域的科研成果,扩大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影响等单向交流为办刊宗旨。期刊只要出版了,主办单位的办刊目的和作者的发表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期刊的衣食父母不是读者,而是作者,确切地说是主办单位,因为办刊经费掌握在主办单位手中。至于读者是不是认可,会不会花钱埋单,不在考虑的范围内,美其名曰社会效益第一,不追求经济效益。这种办刊理念实际上没有把科技期刊纳入市场的范畴,也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期刊生存靠的不是市场,而是拨款或版面费,期刊质量不是由市场说了算,而是由主办单位说了算。为迎合作者发表的需要办刊的结果就是作者写的读者不一定爱看,读者和作者思想脱节。事实上,一本期刊,只有读者接受,才能起到与作者学术交流的作用,才可能产生影响力。如果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尽管我国期刊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内人士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倡导将市场机制引入科技期刊的运作中来,但要改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刊理念的确非一夕之功,这也正是当前期刊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所在。

二、以对作者更好的服务赢得更好的稿源

为读者办刊,就是要体察市场的需要。对一本科技期刊来说,读者究竟需要什么?读者需要从期刊上获得同行最新、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信息。其中的关键词一是“最新”,二是“高水平”。明确了这一点,编辑部就明确了工作的目标,那就是要争取发表本领域最新最优秀的科研成果,为读者提供最好的产品。为了作出读者欢迎的期刊,期刊竟相争取更优秀的稿源。为了赢得更好的稿源,编辑部需要为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作者最重要的服务之一是发表的时效性,在这一点上作者与读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国外科技期刊非常重视论文的时效性,想方设法缩短周期。目前欧美国家的先进期刊已经普遍实现了在线优先发表(Online First)。如PNAS全部在线优先出版。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份稿件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投到PNAS的在线编辑出版平台上,经编辑初审合格后,随之在最长4~6周的审稿周期内,稿件被发往全世界的同行专家评审,并经编委最终评判,以最快的速度发表在PNAS的在线出版平台上,同时被各种媒体、数据库转载、收录或传播,第一时间被送达读者眼前。每周将本周内所有在线出版的稿件结集印刷一次。在国外,目前印刷版期刊因其传播的时效性所限,往往只作为图书馆存档使用,网络数字出版随着各种电子阅读器的发展而空前发展,科学家在文章发表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用随身携带的iPhone阅读到感兴趣的论文,发表变得更加分秒必争。

与之相比,尽管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也在数字化、网络化的背景下有了长足发展,绝大多数期刊有了自己的网站和在线采编系统,但是数字出版尚未普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的期刊也不多,发表的时效性大大受限。由于刊期、页码、工作流程、审稿周期、技术手段等因素的限制,周期动辄半年到一年以上。相比国外期刊所采取的先进技术手段,包括更方便作者和读者登陆的采编平台、先进高效的排版系统、实时的网络宣传、庞大的采编队伍,国内期刊的生产方式的确还很落后。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因并非由于技术的落后,因为目前国内外网络数字技术几乎是同步的,其深层次的原因仍然是办刊理念的差距。在计划经济的思路下,期刊往往多处受限,比如人员编制和办刊经费不足,所以只能就米下锅,有多少人,干多少活。这种情况下要缩短发表周期似乎很难。但是,一旦换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就会认识到这是关系到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些困难实际上都是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克服的,期待在不改变传统办刊模式的情况下求期刊的发展的确是非常困难的。

国外科技期刊注重在每一个细节上为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向作者回复审稿意见为例,国外期刊编辑一般以帮助作者提高稿件水平为目标,仔细斟酌同行评审意见,向作者诚恳地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有时一篇论文的评审意见会长达几页,让作者得到高水平的专业指导,甚至受益终身。长此以往,期刊在专业领域内一定会吸引到越来越多忠实而优秀的作者,建立长久的影响力。可以说,期刊和作者互相培养,达到了共同成长。在编辑的日常工作中,国外期刊通常会有一套严格的工作规范,诸如及时感谢专家的审稿、尽快回复作者审稿意见、为作者修改稿件提供建设性意见、及时答复有关问询等,都有一系列明确的要求,从制度上确保期刊对作者的关怀和帮助具体到位,以赢得作者的认可。只有作者认可和信任,才会把优秀的成果交给期刊发表,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最终转化为期刊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国内期刊在为作者的人性化服务上显得不足。在以展示和发表为目的的办刊理念作用下,读者看不看不是最重要的,相应的稿源的优劣也变得不重要,因此期刊没有动力去争取优秀的稿源。通俗说来就是期刊不必为读者去求好稿源,反而是作者要“求”着期刊,发表变成了期刊对作者的恩赐。这种“衙门”式的作风与我们所倡导的服务型的办刊理念一定是格格不入的。国内少数期刊存在处理审稿意见简单化的问题,比如一句“不宜采用”就拒了一篇稿件,或者只给文章挑毛病,让作者无所适从。这种沟通直接打击了作者,间接打击了自己的期刊。在日常工作细节上,缺乏设身处地地为作者考虑的服务态度,有的作者投稿后,稿件如泥牛入海,得不到编辑部任何的反馈。这其实都是“衙门”办刊惹的祸。只有将期刊从衙门搬到市场,把读者的需要作为第一要考虑的,才能从根本上办好期刊。

国内外科技期刊在办刊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其结果就表现为中外期刊影响力的差距。国外科技期刊以市场为主导的办刊理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上一篇:农产品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维护 下一篇:南方夏季种植蔬菜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