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字号”的新天地

时间:2022-10-26 10:05:30

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报人要克服“末世心态”,在看到冲击时也要看到自身优势。

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一个媒体存在价值的体现。面对新的舆论生态,媒体持续提高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要求,更加迫切。作为一张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农字号”报纸,农村大众报面对传媒格局、舆论生态的变化,始终围绕“农”字特色,坚持差异化竞争,做足自身特色,不断提高新闻质量、不断拓展新的传播渠道。

辩证看竞争:以己之长,克彼之短

最近几年,媒体界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网络媒体的大举扩张。具体到农村大众报深耕的涉农新闻领域,越来越多的都市类媒体,开始关注三农领域,在重大问题上争夺话语权。例如,在涉及食品安全、农民工进城等话题上,都市类媒体频频发声。

农村大众报尽管感受到冲击,但也从中发现了竞争对手的短处,更加珍视并继续发挥自身的长处。作为一张被认为是弱势媒体的报纸,只有放大自身长处,与竞争对手的短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快是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和网络媒体比速度,报纸没有优势可言。但网络媒体有碎片化的劣势,以零碎化的事件新闻为主,缺乏对宏观层面信息的整理和深层次原因的探究;而制作周期长、有背景分析、有普遍意义的严肃新闻,正是报纸的优势。

都市类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对三农题材的报道,尽管在传播渠道上有优势,但也有不专业的短处。多数媒体在向城市集中,农民的话语权是被城市人所把控的,因此形成的话语霸权,使得农村中真正的新闻被遮蔽了。这种话语霸权,加之不专业性,造成了对农民的伤害。对农村大众报而言,专业性却是优势,采编队伍对农业、农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了解,是都市类媒体无法相比的。在面对诸如“速生鸡”、“膨大剂西瓜”等新闻热点时,农村大众报的报道不仅体现出了专业性,更体现出对农民利益的体察与维护。正是这种优势,使我们在面对都市类媒体的竞争时,依旧能体现出我们的优势,体现出我们的信心。

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报人要克服“末世心态”,在看到冲击时也要看到自身优势。对农村大众报来说,要看到自己在涉农新闻上的专业性,坚持在涉农新闻领域的作为,也要相信我们的涉农严肃新闻是有市场的,是有竞争力的。

自信看定位:坚持立场,强化特色

农村大众报每期8个版,什么都做不仅不现实,而且四处开花会丧失自身竞争力。要持续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只有坚持我们为农服务的立场,强化“农”字新闻特色,靠强化自身长处来保持竞争优势。

放眼省内农村媒体市场,至少在农村报刊市场中,农村大众报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对不少农村读者来说,农村大众报是可以当做政策手册使用的。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农民拿着报纸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说明在读者心中,我们这张报纸的分量是很重的。

这些年,我们的报道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山东省的各类新闻评选中屡有斩获,办报质量在省内涉农媒体中位列第一。在传播渠道上,不仅报纸发行量稳中有升,网站、微博等新媒体渠道也已经完成建设并发挥作用,其他媒体的转载率也在上升。报纸的活动营销也有了很大起色,通过举办活动,树立了良好的媒体形象。在涉农类报刊中,农村大众报发行量最大,多数地区村村覆盖,培育了以党政干部、村干部、种养户为主体的忠实受众群体。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作为一张“老字号”报纸,我们自身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甚至是劣势。山东农村报刊市场的竞争在加剧,至少有4张同类报纸与我们竞争;都市类媒体强势涉足三农题材,尤其在一些重大新闻题材和突发事件上发出强音,面对都市类媒体的优势兵力,我们缺乏竞争力;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导致市场基数减少,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偏好改变,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渠道单一,造成与读者的互动性不足,给捕捉新闻源造成了困难。

我们的优势和所面临的挑战,同样是巨大的。我们应该从容应对,以更自信的心态,坚持自己的立场,强化既有特色。

做好“农字号”:坚守四条底线

如何持续打响“农字号”的品牌?农村大众报人认为,要坚持对三农问题的全面理解,保持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在这个基础上,农村大众报提出了“四个坚持”,这是农村大众报必须坚守的底线。

坚持农业专业优势。农业是农村大众报重点关注的报道领域,也是优势报道领域。农业专业优势是农村大众报的主要优势,不能放弃。从社会发展全局来说,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这个题材的重要意义在历史的任何阶段都不会被削弱,永远都是新闻热点。与其他媒体横向对比,做农业新闻,农村大众报记者都能算得上是专家型记者。尤其是对基层农业现状的把握,其他媒体难以企及。因此,坚持农业专业优势,是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对农村大众报提出的要求。

坚持科学理性。对三农题材,很多媒体因为专业性不够,在伤害了新闻真实性、公正性的同时,也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以食品安全题材为例,众多媒体往往从消费者或流通环节经营者角度报道,将未经证实的内容夸大渲染,或者断章取义,未到田间地头实地打探。这就是不科学、不理性的结果。在媒体人心态浮躁、跟风炒作的今天,我们越是科学理性,就越能接近新闻真实,越能取信读者,主导主流舆论。

坚持对农民的利益同情地理解。作为一个群体,农民的声音是微弱的;农村大众报,要为农民提供这样一个话语平台。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对农民充满感情,站在农民利益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42天鸡”事件中,我们首先发表评论《对“42天鸡”:可以大胆怀疑,但要小心求证》作为表态,接着派记者采访权威专家破除流言,再调查这场风波带给农民的巨大伤害,最后推出“肉鸡健康养殖”专题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我们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而不是以部分城市消费者无缘由的“洁癖”和怀疑为出发点,更没有“无风也起浪”的炒作心态。总之,我们将农民利益与自身利益相统一,作为我们价值判断的基准。

坚持对中央三农政策的全面准确把握。目前,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对中央政策的宣传很少,主流媒体也甚少为农民提供三农政策解读。甚至连一些村干部也无法全面准确把握中央政策。作为一张权威报纸,农村大众报有义务通过新闻、评论等方式,解读中央三农政策的内涵,报道符合政策导向的生动外延。近些年,我们关注现代农业、城镇化、农村金融等宏大主题,起到了农村舆论“主心骨”的作用。

提升与改变:内容为王,优化渠道

在具体行动上,农村大众报坚持内容为王,将提高新闻质量作为立报之本;在传播渠道上,不断拓展新的传播途径,打造立体传播平台。

强化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的联系,塑造权威性。我们近年来与省直主要涉农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与地方党委政府保持密切联系,例如与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合作办刊、举办活动,连年参与寿光菜博会的报道。我们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报纸建立智库,增强了新闻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本着维护农民利益的目的,我们持续曝光了一系列坑农害农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树立了报纸威信。例如,所报道的东平湖死鱼事件、济乐高速补偿款事件等,在当地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加大评论的力度,在热点和敏感问题上勇于表态。在一些不方便以新闻发声的事件上,农村大众报以评论的形式,旗帜鲜明地为农民发出呼声。这种形式,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立场与特色。例如,我们强调城镇化要以农民为主体,呼吁解决农户贷款难不能光靠约束商业银行。

提升稿件、版面质量。农村大众报要求记者根据中央政策和时事热点,每月至少策划一个重大题材;每一位记者每个月都需要有3篇来自基层一线的自主原创新闻;版面不断净化、美化,提升阅读好感。一系列举措,使得农村大众报每一位记者,都能真正深入基层,采写的稿件均来自亲眼所见、所闻,杜绝了虚假新闻,保证了公信力。

通过活动提升影响力。目前,农村大众报常年举办三类活动:高端定位的“山东三农人物·三农企业评选”,中端定位的“山东合作社高层论坛”,服务基层的“服务新农村大讲堂”。这三大活动,构成了农村大众报活动营销和影响力传播的丰富产品线,不断提高曝光率,增加传播频次,借助权威部门机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加强新型传播渠道建设。目前,农村大众报与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微博平台、内容抓取、专题推介方面有了初步合作,拓展了渠道,增强了时效性,扩大了影响力。依托集团平台,农村大众报的网站改版完成,在内容、形式和功能上大为完善。农村大众报加强了与兄弟媒体和同行媒体的交流,文章转载率明显提升。

(作者为农村大众报特派记者组组长)

上一篇:试论妇女保健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下一篇:主流媒体最讲“实践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