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6 09:24:21

初探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小企业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但融资的困境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在各方的努力下条件有所改善,但是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等难题没有发生本质改善,本文通过从企业自身、金融体系等层面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了破解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融资困境 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

一、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每年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60%左右,上缴税收接近国家全部税收总额的50%,解决了80%的城镇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中小企业获得的融资与贡献并不成比例,只获得了融资的30%, 普遍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并结合多方观点,尝试提出建议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

二、中小融资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缺陷导致融资困难

(1)与规范管理的大型企业相比,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形成科学的治理结构。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其经营机制落后,内部管理混乱,经营随意性大,缺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缺乏清晰的产权制度,企业行为不够规范,导致中小企业面临许多潜在风险,市场有效竞争力不足,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经营风险高。我国中小企业多集中在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处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对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弱;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落后,对区域市场和客户的依赖性强,抗市场波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低,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3)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内控制度不严,报表账册不全,财务信息披露意识差,缺乏透明度和必要的监督。而且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信用观念淡薄,恶意拖欠、转移资产以逃债等失信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偏低,融资成本高的局面。

(4)中小企业抵押物少,担保难。从目前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现状来看,具体操作中一般采用抵押和保证两种担保方式。但具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可变现资产有限,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等,难以满足金融部门要求。

2.金融体系不健全

(1)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融资渠道狭窄。从资本市场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从股权融资来看,虽然深交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的“二板市场”,但由于准入门槛过高,大部分难以满足要求;从债券融资来看,由于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管理模式。由于受发行规模的严格控制,中小企业很难达到所规定的最小发行额度的要求,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从风险资本来看,由于没有通畅的退出机制,缺少高额的利益回报, 风险投资在我国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风险投资想投而不敢投, 中小企业想要而要不到;从民间金融来看,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以非正规的经营方式在政策夹缝中求生存。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内源性融资缺乏,而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2)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不足。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的难度;贷款要求及、额度小、周转快的特征导致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经营成本较高。但国内贷款利率管制导致难以弥补风险,而且显著的存贷款利差使银行宁愿追求低风险下的稳定运行,也不愿意通过对中小型企业提高贷款利率实现价值最大化。过于强调“安全性”的风险偏好忽视了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原则。在国内银行风险观念增加的条件下实施的贷款个人负责制,要求发放贷款的信贷员完全负责贷款回收并实行严厉的风险责任追究和惩罚制度,也抑制了银行信贷人员贷款的积极性。

(3)信息不对称导致形成使中小企业融资的麦克米伦缺口。由于信息不对称下存在收集信用信息的成本,银行收集中小企业相同贷款的信用信息的成本往往要大予收集大企业的信用信息;而且大企业较中小企业在知名度、品牌和市场覆盖范围等方面都处予优势和主导地位,大企业选择不守信的平均成本一般要高于中小企业,则大型企业的守信还贷的概率大于中小型企业,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银行在面临贷款申请时,总是优先向大企业发放贷款,形成并扩大融资的麦克米伦缺口。

(4)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一定的障碍。虽然我国已经存在城乡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但是,由于它们整体实力、知名度、业务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约束,使得在市场上的竞争仍处于较弱的位置,相当部分的机构面临亏损和支付风险的压力。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规范财务管理

中小企业一定要规范企业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起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约协作机制树立公正、规范的企业管理形象,进行产品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在财务管理上,建立规范健全的财务制度,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2.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媒介金融部门和中小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创造企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完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法律法规,在积极修改、补充和完善《担保法》的同时,抓紧制定各种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条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法》等。其次,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制度建设,设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建立完善的信用征信体系,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强化企业信用观念,以信用等级确定是否贷款和担保。对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施优惠贷款条件,甚至可以给予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对于信用差的企业,不予贷款或提高贷款条件。

3.以团体融资方式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如团体互助担保、信用联合体、团体贷款、供应链信用金融、网络联保等等都是基于连带责任和声誉机制等共性机制而建立的。团体融资中的团体成员需要对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产生自我选择和横向监督机制。大大减少了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搜集和选择行为,使得各企业有动力监督团体中其他成员的贷款使用情况,防止发生道德风险,从而提高还款率。团体融资会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从而提高整体的声誉实力,利用商会或管委会收集信用信息并传播,并将违约者的违约信息及时在行业内公开,通过隐形的声誉产生严厉的惩罚,来解决借款者单独参与信贷市场时遭受逆向选择的问题。通过构造一个团体内部博弈—银企问博弈一团体外部博弈的“三位一体”关联博弈结构,为解决非对称信息下的信贷市场失灵创造了条件,实现信贷市场上的博弈均衡,从而有效解决了融资难题。

4.政府扶持

政府应该完善政策法规,创造公平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参照美日等国的做法,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贷款或担保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规定政府组织管理机构、政府扶持的方式以及政府扶持的经费预算等;确定各类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低比例和融资方式,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以中小企业为信贷重点。不仅要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尤其注重对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对创业期的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5.建立专门的中小金融机构,合理引导民间资本

由地方政府、经济组织和居民个人出资组成的民间(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社、信托、租赁、典当等多种民间性金融组织则因为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的贷款项目,只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且,这些民间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一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信息传导性强。民间金融机构处于基层,点面结合,差不多与本地中小企业一起成长,乡土亲缘关系和共同的利益使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沟通难的问题,交易成本较低,能提高双方的运营效率。作为一种自发秩序演化而来的事物,政府应本着自由资本精神和契约精神,在民法框架内保护正常的借贷行为,才是解决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应有之道。

6.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可建立交易成本较低、准入标准较为宽松的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交易场所。同时,要积极地发展债券市场,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

四、结语

融资困境一直是制约我们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企业自身的原因,同时金融体系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以及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市场经济化程度等都有关系,只有通过企业、金融体系、政府的相互融合深化才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企业通过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完善财务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政府营造一个良性的市场化环境,并对优质中小企业进行引导扶持,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主管能动性,进行积极探索和金融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局。

参考文献:

[1]潘永明 梁 媛 王丽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路径创新,《云南社会科学》 2012年第1期.

[2]徐信忠 张 格: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争议与共识,《商业研究》,2007/03.

[3]黎 璞: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2002.

[4]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邢天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思路[J]. 财经问题研究,2003.3.

上一篇:浅谈版式设计的视觉效应 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风险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