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 不能错过的原始旅行

时间:2022-10-26 08:09:20

撒哈拉 不能错过的原始旅行

撒哈拉,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横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马里等非洲五国,是一生必游之地。在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度一夜,体验日出日落的奇幻;还有那火红色起伏连绵的沙海、沙脊上最完美的驼队剪影、黑暗中最澄澈的银河星宿,每一幕都如此地震撼人心。

骑着骆驼游大漠

撒哈拉,在当地游牧民族图瓦雷克人的语言中,解作沙漠。我们从摩洛哥中部古城马拉喀什出发,做三天两夜之旅。

从马拉喀什来到沙漠基地城市厄夫特,跟舒适的客车说再见,我们跳上四驱车向Erg Chebbi 沙漠地段进发。

离开了公路,四驱车在无边无际的荒漠飞驰,司机不用GPS,丰富的经验、心中的地图教他辨别方向。

“看到了!”我兴奋得大叫出来,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团火红色的沙丘,那就是目的地了。沙漠边缘建了一所酒店,有些游人选择留宿酒店,徒步上沙丘看日落。长途跋涉来到此处,我们当然选择骑骆驼到沙漠里去住一宿。

“你们今晚住简陋帐幕,没水没电没凉冲,带简单的必需品就可以了。”导游Mohammed的话简直是晴天霹雳。

Mohammed头上缠着蓝色的围巾,只露出深邃有神的双眼,一看就知他是沙漠的游牧民族柏柏人。沙漠日夜温差极大,我们3月份到访,气温可从白天的30度降至10度,“必需品”三字在此时此刻意味着厚衣服和水。

有样学样,我用围巾缠面抵挡风沙,也索性连拖鞋都脱去,赤脚骑上骆驼出发。身躯娇小的我坐上骆驼四平八稳,反而中等身材的摄影师叫苦连天,腰酸背痛事小,屁股开花事大,结果他要以淑女骑马的侧坐姿态“优雅地”完成旅程。

时近黄昏,金黄的幼沙收起了气焰,转化成柔和的柳橙色,起伏不定的沙丘连绵伸延至天边,“我在做梦吗?”路上不停问自己。一生之中能亲历如此美景,大家都感动得无话可言。万籁俱寂,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沙脊上是骆驼队伍的完美剪影,当太阳消失在水平线上的一刻,沙漠变成熟睡的小婴儿,安详又宁静,等星宿出来演一场好戏。

真佩服导游Mohammed,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大漠上仍然可以引路,经过差不多两小时的骆驼之旅,终于到达绿洲营地。

Mohammed忙于打点一切,亮油灯点营火,又煮来热腾腾的薄荷茶为大家提神取暖。传统上,柏柏人抬起茶壶倒茶,代表对客人的尊重。

原以为在沙漠肯定没好东西吃,于是偷偷带了方便面,但白费了一番心机。

Mohammed与营地主人已利索地准备好丰富晚餐,包括西红柿汤、野菜沙拉、蔬果鸡、羊肉煲,饭后还送上水果。帐篷下的饭厅有椅子餐桌,不用席地而坐,加上昏黄的灯光,反而更见情调。

曾试过在西非马里的沙漠夜宿,食物里都混入了沙子,这次我们交上好运,吃得捧着肚皮。

躺在沙丘顶上看星星

“一会带你们去看星星。”我以为Mohammed 说笑的,外头黑漆漆一片,怎么去?况且营地里抬头就是满天星空,已经够满足了。他见我疑惑,笑道:“不用担心,我们柏柏人与生俱来就懂得看星宿辨方向,不会迷路的。”原来他的父母昔日以经商和贸易为生,带着盐和香料徒步从北非走到西非马里,做以物易物的交易,每次最少得花52 天,晚上看星宿赶路,避过白天干旱高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Mohammed 这一代才开始转做导游。

想起刚才Mohammed 带路的情况,确实为我们打下强心针。去就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严阵以待,赶快拿起电筒上山。“不用电筒,你慢慢就习惯这种环境。”听导游的话,关上电筒,眼睛果然慢慢适应起来。穿拖鞋不好走,索性赤脚感受柔软的细沙。不过寒夜里的幼沙如冰块般寒冷,心都在打颤。加上每走一步,双脚都陷入幼沙里头,花上两倍三倍的体力都跟不上Mohammed的步伐。

花了半小时,上气不接下气来到沙丘顶,此刻没有人会计较身上是否沾满沙砾,只顾躺下来,看满天星河。天空的星宿美得让人不愿眨眼,又近得如伸手就可摘一颗,偶有流星划破长空,不过我没有忙于许愿,因为能经历这样的一夜,我已满足得如同拥有了全世界。

沙漠入夜后冷得如雪房,我们却没有因此而懒床,凌晨5 点乖乖起来,为的是看一个沙漠上的日出。再登上沙丘之岭,静待晨光。大地被旭日染红,从红到橙至黄,一瞬间沙海回复金黄本色。俯瞰连绵沙丘与营地,才惊觉人在浩瀚的沙漠中,真如蚂蚁般渺小。

太阳出来后,才有机会看清楚营地。由几个帐篷连接而成,有一间饭厅、两间睡房,中间露天的部分铺上地毡可以来个营火会。听说晚上是毒蝎子和甲虫的活跃时段,幸好我们安然度过。

“这里是水井,平时要盖好,以免水源受污染。”Mohammed 边带我们到周围参观边解释。柏柏人选在绿洲旁扎营,又用胶水桶做水井口。

小帐篷的洗手间内设坐厕,虽然没有洗手及冲水系统,在沙漠来说可称得上是五星级了。大家赶着在太阳照得火热前回去,于是就地刷牙抹面吃早餐,帐幕前更有几个小朋友在摆卖骆驼手工艺品,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回去的路上,终于领教沙漠干旱灼热的本领,昨夜把衣服一件件地穿上去,如今又忙于一件件地脱。虽然如此,还是舍不得跟奇幻的撒哈拉说再见。

在百年土楼里豪华一夜

从马拉喀什到厄夫特最少要10小时车程,所以一般游客都会在南部绿洲欧萨萨住一晚,这一带以柏柏人所建的传统红色土楼闻名于世。土楼Kasbah 就是不用钢铁水泥,只利用独制的泥土与干草做材料建造的房屋。

土楼从前因抵御外敌而建,一个家庭拥有土楼是富有的象征,虽以泥土和干草建成,却可以百年不倒。因日夜温差极大,土楼的窗户都非常细小,故房子内冬暖夏凉,美得惊人的窗框雕刻,充满了摩洛哥风情。

当地人以住土楼做招牌,欧萨萨附近的土楼酒店众多,不过要数最顶级的,非这家Dar Ahlam莫属。偏安于距欧萨萨39公里的Skoura村落,以雄伟雪山做背景,伴衬翠绿的棕榈树林,酒店由19世纪建成的土楼改装而成。Dar Ahlam只有9个套间和3间独立屋,住满都不过30人,显然以隐世宁静为卖点。

每一个房间都有不同的设计主题,我入住的Chabnam Suite,解作露水,拥有独一无二的私人露台;摄影师的Ethnic Suite以非洲为主题,每件家具摆设都是非洲精致的手工艺品。房间宽敞,设备先进,却没有电视、电话,要你清清静静度假。不过这也不等于与世隔绝,酒店设有上网服务,用手机也绝无问题。

餐厅由两大法籍大厨主理,最重要是酒店职员每天都会为客人转换用餐地点,今天红玫瑰加上烛光晚餐,明天在空旷的大草地吃个午饭,又不受其他客人骚扰,每天都有惊喜。(摘自《外滩画报》第 292 期)

上一篇:“克莱登”倒闭引发留学冷思考 下一篇:索马里海盗:三种类型 五大恶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