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孝义:跨越源自发展观念的转变

时间:2022-10-26 07:37:10

百强孝义:跨越源自发展观念的转变

孝义市,是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背倚吕梁山脉。衔吕梁之雄峰;面俯晋中盆地,吞汾河之浩水。

孝义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所以取孝义为名,是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贞观元年,因“邑入郑兴孝行闻于朝”,唐太宗亲赐“孝义”一名。淳朴的民风营造出人际关系之和谐、经商合作之诚信、仁义之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孝义人民把“行孝仗义”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孝义发展的新篇章。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把全市经济社会推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在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孝义位列96位,是山西省第二个跨入百强的县市。

2007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2006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显示,在全省119个县(市、区)中,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五个方面综合评价,2006年,孝义市按照朝着科学发展方向的变化大小和工作成就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得分为80.37分,位居全省之首。2007年8月由中国县域经济研究所公布的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孝义市位列全国百强第96位。孝义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了崭新的阶段。从“实现吕梁第一”,到“打造三晋一流强市”,再到“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实现着一个个历史性的跨越。

“决不要污染的GDP!”

早在上个世纪,经济学家博尔丁就发出忠告,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宇宙飞船,我们没有补给,只靠消耗资源维继,资源过量消费的结果只有灭亡。资源开发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有:一是资源型产业结构的形成,这种产业结构大都具有单一、初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少数人的暴富掩盖了大多数人的贫穷。资源型城市、资源型省份和资源型地区的出路问题――如何变“资源诅咒”为“资源福音”,这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正是在传统发展观支配下,孝义市与山西省其他富煤县、市一样,形成了以重型工业为支柱、煤焦工业为主导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和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较高,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日趋显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明确地写在了十七大报告中。作为污染严重省份之一的山西省,更是不能靠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了。“我们决不要污染的GDP!”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一次省委常委会上斩钉截铁的表示。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新生态伦理观,从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到提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确是进步了。事实上,面对单纯资源开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孝义的决策层已早有重视,他们着眼地方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破解难题,实践科学发展,孝义已在转型中尝到“甜头”,在破解中实现跨越,这个污染严重的城市成为了转变山西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

1998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孝义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延伸煤焦化、煤电铝、煤钢铁三大产业链条,建设焦化、耐火材料、钢铁、农副产品加工四大生产基地”的调产方略。依托民营企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把发展小城镇与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规划建设了孝义经济开发区、东许铸造工业园区、大孝堡铝工业园区和高阳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发展了一大批煤焦、炼铁、耐火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骨干项目,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园区式集中、循环式利用资源的工业发展格局。目前,孝义市大型机焦项目、发电项目、金属镁项目、建材项目、耐材项目、煤化工项目90%以上都集中于三大园区。基本形成了煤、铝等资源被各项产业链“吃干榨尽”的全系列产品,企业在不增物耗的基础上实现了效益成倍增长,全市吨煤对社会的贡献率由过去的百余元,增值到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从“牧童经济”到“循环经济”

来到山西前早有心里准备,没想到一路上的所见还是令我们的心久久难以平静。“牧童经济”是这种现象的生动比喻,让人们想到牧童在放牧时,只管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当人类对环境资源进行破坏、掠夺性的利用,资源被大规模的消耗殆尽的同时,废物也大量累积,环境污染积重难返。因此,加强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是我国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环境改善是经济发展无法跨越的鸿沟。资源短缺可以靠进口解决,环境污染则不可能通过进口环境来解决。2000年以来,我国排放的主要污染物都已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据测算,到2010年要实现规划目标,环保总投入占同期GDP的比例将远高于1.60%的预定目标。显然,按照过去的末端治理模式,环境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如果不改善环境质量,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将会导致环境崩溃。

治污减污,山西有更深刻的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环境污染,孝义从上到下憋足了一口气。

孝义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结构调整的起步期;第二个阶段是结构调整的深化期。”在这一阶段,我们确立了以循环经济理念深化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张旭光市长说。今年以来,面对国家环保总局、省政府政策调控及“区域限批”的刚性压力下,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循环经济在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对新上项目做到“三不准,五不批”。

在产业组织层次上,现代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组织结构进行革命性重组。只有当废弃物达到一定规模时,废弃物循环利用才具有经济效益,对于规模经济性不强的行业,要促进同类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规模效应。也就是要推进产业布局的专业化和集聚化,以便于对每个企业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回收循环利用。对于产业共生性强的行业,要推进共生产业链的形成。这就要求在发展工业时,以生态工业园的模式进行产业布局。孝义市围绕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煤焦油的回收加工、延伸煤铁钢和煤电铝产业链条、工业废水、废渣和废料再利用,天浩、欧罗福、金晖、金岩、隆华、东义等企业先后建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力争实现煤炭资源的“吃干榨净、循环利用”。

在被列为全省焦化园区之首的孝义经济开发区,园区内各企业洗煤废弃物煤矸石全部被东义煤电集团公司热电厂或企业自备电厂当作燃料,炼焦的排放物煤焦油、煤气被园区内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和30万吨煤气合成甲醇项目充分利用,煤焦油深加工的下游产品沥青又被中梧桐、环宇等炭素公司,转化为用于橡胶生产的原材料木质活性炭

以及碳黑、炭素等化工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3R的标准也并非是并列关系。当前孝义三次产业构成比大致为2.5:74.4:23.1,过分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构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市域大循环的循环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增长的极限”与“环境的思想”

1865年,英国正处快速工业化的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但工业增长严重依赖煤炭。杰文斯就曾在《煤的问题》中担忧的说,这样下去,英国所有的进步都将停顿。正如处在工业化发展期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尤为突出。“孝义是山西的一个缩影,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缩影。”盖尔等人提出的“增长的极限”理论,已然昭示了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孝义,这个曾经地肥水美五谷香的地方,正经历着革命性的蜕变。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从2004年起,孝义市进一步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专门聘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学者对孝义市城市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规划分析和建设定位。新的总体规划按照“大众空间”和“密度分区”的规划理念,坚持自然生态系统优先原则,以创造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的理想城镇建筑环境为目标,结合北扩、南延、东拓、西进、中优的发展战略,将城南、城西新区建设纳入城区范围,使城市建成区控制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为城市中心的转移、功能的调整、布局的合理完善提供了足够发展空间。2006年《孝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通过了评审,确定了孝义“三轴、四区、三心”的城市格局,划定了城市发展控制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科学规划孝义经济开发区,保证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将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作为下一步奋斗目标,着力构建以小型公园为点,沿河、沿路为线,生态绿地、公园绿化为面,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加以配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绿化系统,规划期末城区绿化总面积达544.1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3.6平方米,逐步形成绿心散布、绿线穿插、绿带环绕、绿满城廓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

“六大造林工程”已逐步形成了点、线、带、面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全市环境质量逐年好转,特别是今年落实了8.15万亩的绿化任务,同时市中心正在兴建一个占地121公顷的胜溪湖生态公园。我们走在孝义的大道上,注意到两旁是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树苗,昭示着当春天脚步临近的时候,那里充满了一片片绿色的希望。

“环境是会说话,有思想的,只不过话筒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孝义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山西省从上到下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破除“资源诅咒”的信心。市长张旭光的一席话作了最好的注解:“我们要对孝义的现在负责,更要对孝义的未来负责。出台每一项改策,制定每一项措施,都要贯穿城乡统筹、持续发展的理念,绝不能急功近利,绝不能竭泽而渔。”

孝义进百强,百姓得实惠

GDP是增长了,人民收入的确提高了。但孝义发展并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指标可以讲得清的。孝义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全国创建“两基”工作先进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山西省文明城市、山西省园林城市等称号。市委、市政府的主导思想是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把更多的财力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的阳光。

经过几年的努力,孝义被山西省、吕梁市命名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市”。《孝义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提纲》从十个方面对编制提出要求,并将产业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首选内容,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培养了一批现代农业的雏形,例如被命名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高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全市农业园区达到70个,开发面积4.7万亩,园区常年安排劳动力3000余人,为孝义农民增收铺就了平台。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仿效西方发达国家,走大城市带动之路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而必须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战略。在孝义采访期间,让记者感受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是城镇化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战略并重。

孝义的经验做法是:一方面,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互动进程,积极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这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优势经济,促进产业集群,有效发挥生产要素聚集、带动、辐射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促进县域各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为山区和边远村村民下山出沟入镇进城创造条件,加之市区、集镶功能完善、三产发展,大批农民开始进城从业以至居住,促进了“企业向园区集中、入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中”。据有关部门测评,孝义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达到40%。这实质上是从建设小城镇入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孝义,企业结对帮扶乡村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扶企业除每年无偿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外,还要投身被帮扶乡镇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等,以增强这些乡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楼东村、留义村、大王庄村、西王屯村这些村镇的发展都让来访者为之振奋。

针对农民行路难、看病难、吃水难、通讯难等问题,政府提出“五化五通五个一”工程。如今91%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156个村的铺开路灯量化工程,新改扩建15所标准化卫生院,新建农民健身广场89处,新建便民连锁店86个。

从2001年起,按照“高中学校集中城区、农村初中集中乡镇所在地、农村小学集中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坚持撇点并校,城区扩大规模”的原则,稳中求进,实施布局调整工程。在农村,逐步撤并了一批小规模学校,使农村小学由2001年的371所减少到152所,农村初中由2001年的39所减少到27所。同时,90%的农村学校得到新建和改扩建;在城区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先后新建了孝义中学、孝义四中、孝义五中、孝义六中、孝义七中、孝义八中、胜溪街小学、永安路小学,改扩建了府东街小学、府西街小学、振兴街小学,实现了5所普通高中城区办学,使城区初中达到4所、小学达到7所,基本满足了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需求。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市”称号。今年,又铺开了孝义三中、建西街寄宿制小学新建工程。同时,概算投资5亿元的吕梁职业技术学院也已进入筹建阶段。目前,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7岁人口中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5%,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6%。2004年至2007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实现连续三年以百人速度递增,中考稳居吕梁第一。

教育发展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城市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城市远离污染,”是全市人民共同的心声,孝义加快了环境治污工作。2005年全国空气质量超过三级标准的43个城市就有孝义。2006年出台的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治理报告中,孝义成功摘掉了空气污染超三级城市的帽子。2007年6月底孝义彻底取缔铝钒土倒烟窖和100立方米以下炼铁炉,彻底取缔小焦化项目12个,削减产能450万吨,取缔小造纸加工业6个全年近100个企业完成环境治理任务,66个项目通过全面达标验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集中供热率、城市气化率分别达70%、91.2%,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210天,日处理能力1.5屯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垃圾处理场完成立项、选址、环评等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

孝义在转变,等待的是收获。

孝义市委书记李良森颇有感触:“作为资源型城市,坚持科学发展尤为重要。由单一到统筹,由不科学到科学,孝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又好又快的轨道。”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旗帜,科学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新起点上,孝义已扬帆远航。

上一篇:利用好轨道交通这个新资源 下一篇: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