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之约?古香古器

时间:2022-10-26 07:26:10

青铜博山炉

汉代 高20厘米(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藏)

“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这段美妙的文字,描述的是汉代香器中最著名的博山炉。契合汉代神仙思想的流行,这种层峦叠嶂中隐见神人异兽的山形熏香器具应运而生。为使炉中容炭火熏炙树脂类香料,博山炉和早期与熏草配合的豆式熏炉相比炉腹加深,炉盖设计成耸立的山峰,山峦重叠处开细小的出烟孔,因此有发烟舒缓之效。所谓“掩华终不发,含薰未肯然”,正是对博山炉贴切的形容。用它熏香时,香烟缭绕炉身,一时间,仙人衣袂飘飘,禽鸟翱翔,群兽灵动,仿佛如置身海上仙山。

此博山炉炉体呈半球形,上有镂空的山形盖,盖上有一鸟形钮。炉身口沿为子母口,一侧有一固定的活页与盖相连。下有喇叭型座和底盘相连。整个熏炉制作颇为细致精美。

青铜附活环四足香熏

唐代 高15厘米(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藏)

多足香熏的造型一般腹部呈短筒状或盆式,腹部附铺首衔环,兽足有三足、四足及五足之别。器身、铺首、兽足为分铸,再经铆接组合而成。香熏有盖,有的带托座或无托座。这种多足铜香熏盛行于唐代,多为佛前供器。著名的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临潼庆山寺地宫均有此类多足香熏出土。

此香熏由炉盖、炉身组成。盖为复层塔式,盖顶饰宝珠钮,盖面有云纹及花式镂空。炉体直壁平底,壁上附四活环,下承四足。香熏造型精美,尽显唐代审美特征。此种熏炉大多用于寺观宗教活动或大型仪式场合中,为衬托肃穆隆重的气氛。

镂空花鸟银香球

唐代 直径4.6厘米(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曾流行一种小型机巧香器,即“香球”,又称作“香囊”。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载:“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可知唐代香的使用者主要是妃后贵人之类。明田艺蘅《留青日札》香条,亦指明其为“闺房之雅器”。《金瓶梅》中还具体描写了潘金莲在李瓶儿被窝里,“摸见薰被的银香”的细节。这种香因为内部球体如何转动,里面的香灰或火星都不会洒落出去,所以常被置于卧帐之中,即《西京杂记》中所称“卧褥香炉”。另据《太平广记》“同昌公主”条载:“公主乘七宝步辇,四角缀五色锦香囊,囊中贮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此皆异国献者。”可知这种设有提链和内部结构专为动态而设计的香,应是唐代贵妇人步辇上的悬挂之物。

此香球外壳镂空,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承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转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重心影响,使香盂随炉辗转而总能保持平衡,香灰或火星不会倾出。这种持平装置与近现代航空、航海不可或缺的导航仪器――陀罗仪的原理相同。香球的出现与使用,证明我国的持平装置技术最晚在唐代已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铜鎏金狮子镇柄手炉、铜鎏金香宝子

唐代 长37厘米;高16.5厘米(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藏)

汉魏以降,佛教盛兴,隋唐发展至巅峰。由于佛教文化中,香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这为中国香器造型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佛教壁画及出土物中常见一种鹊尾或带镇柄香炉,以及盛放供养用香料的香宝子,就是此时的产物。长柄香炉,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又名鹊尾炉或手炉,作为佛供养器,长柄香炉与香宝子搭配使用。据北宋释道诚集《释氏要览》“手炉”条载:“法苑珠林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狮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狮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此类手炉形象在敦煌壁画、绢画中多有表现,香宝子均附着在长柄之上。此次展出的长柄香炉为香炉、宝子分置,唐代著名禅僧神会塔基中发现有同式香炉,日本正仓院收藏一件此式紫檀金钿香炉,更是华美至极。

唐代铜器继承、引进了铸造、焊接、镂空技术,鎏金也在铜器上运用,制作更为精美。这件精美的鎏金狮镇显示出当时高超的技术水平。

三彩香熏

唐代 此香熏上有盖下设座,是一套庄重的焚香用供器。盖为覆钵式,盖上立黄釉塔顶式钮,盖面镂绿釉花式出烟孔。炉筒腹平宽唇,唇面绿釉白彩饰均匀弦纹,底承黄釉五兽足。座平沿直口,全施黄釉。全器造型端庄,施彩明快协调,是难得一见的三彩香熏组件。

越窑青釉香盒

唐-五代 高4厘米;直径8.5a厘米(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藏)

盒扁圆形,分盖及身两部分。盖面隆起,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平底。盒原配瓷香勺,勺柄小巧别致,富含情趣。

素三彩鸭形香熏

明成化 高25.3厘米(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1987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东北侧明清官窑遗址成化地层。

模制,分上下两截,上半截为盖子,下半截用于盛装香料,与子母口相合。鸭颈中空与口相通,鸭腹椭圆,腹部合缝处有6个巧妙的隐孔,这样可以让空气从隐孔进入鸭腹,与张开的鸭嘴对流,当熏香点燃置于鸭腹内,烟气便会从鸭嘴自然散发而出,弥漫开来。鸭足与中空的方形底座相连,底座四壁开光镂空,撇足,底部有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方形款。

青花海水三足炉

明永乐 1994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东门头。

三足香炉束颈,鼓腹,兽形腿,肩部置两朝天耳,耳与腹部连接处饰有朵云状雕件。通体绘青花山石海水纹。此器形体硕大,青花色泽浓艳,纹饰寓意江山永固。能够烧造如此有气魄、纹饰精美的瓷器,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技艺。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的海水纹通常有起伏相叠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其装饰性比元代大大加强。

景德镇窑青白釉狮钮香炉

北宋 高18厘米(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藏)

唐宋时期流行兽形香熏,狻猊出香是其中较著名的一种。传说狻猊是龙生九子之一,是佛祖文殊菩萨的坐骑,形如狮,喜烟好坐。而古书中记载狻猊与狮子同类,因此随着时间推移,狻猊与狮子的形象愈发接近,狻猊出香渐渐定型为张口狮子的形状,成为香器中最具特色的狮子香熏炉。

炉盖做蹲狮状,张口怒目,蕉叶尾a上翘,腹空与嘴相通,盖底圆形子母口与炉身相扣合,炉身呈杯状,直口,平折沿,圆唇,深腹。胎白色,釉色晶莹呈半透明状,质地细密坚硬。

汉晋:

由于汉代神仙医术和道家思想极为流行,致使此时出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香炉,即“博山炉”。博山炉一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陈设使用的需求,另一方面因其出烟效果能够营造颇似香云缭绕的仙境氛围,遂满足了人们观烟修仙的心理需求。

隋唐:

隋、唐时期因佛教兴盛和中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致使香文化获得较大发展。用于佛前焚香的供器异常华美,涌现出大量具有浓郁异域气息的金属香器,除了博山炉外,新增了香囊、行炉、多足香熏等新式香器。

宋代: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用香群体以王公贵族为主,并扩大到士人阶层乃至巷陌百姓之家。由于宋代瓷器制作技术发达,因而在宋代香器的构成中,瓷制品成为主流。这时期各窑口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制作出既实用又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各类香器。它们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前朝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印花、刻花、划花、彩绘等装饰工艺均有使用。

元明:

元代历时较短,在漫长的香文化历史进程中,只能称得上是一个过渡时期。元代在所用香器和用香方式上都增加了少数民族特有的粗犷之风,曾流行“一炉两瓶”的组合式香器。常见的炉、瓶其底部多附承座,将炉身及瓶身托起。此时期出现了不少尺寸较大的瓷质香炉。

清代:

清初香文化繁盛,很多新工艺都用于香器的制作。清代使用的香器大致沿袭了明代的式样,诸如香筒、香器组合、青花、铜炉、香印;清代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器,常见有珐琅、瓷、玉、金属、根雕等材质。

上一篇:岚调,倾听民艺 下一篇:天天玩香 赚一个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