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话沉香

时间:2022-10-01 12:18:00

沉香是沉香木在历经磨难之后的涅重生,具有「历劫凝香,正道沧桑的精神内涵。品沉香,品的不只是其味,还有其韵、其境。

一张乾隆沉香木满工龙纹架墩式写字台在北京中嘉2008年秋拍中拍出了297万元;2011年嘉德秋拍,一盒清代沉香木以713万元成交;北京保利2012年6月以2070万元拍出了一件乾隆沉香雕仙山楼阁西洋镜座屏;2014北京翰海春拍,近代达拉干沉香料和近代沉香一苇渡江摆件分别以3622.5万元和3312万元成交。

在这几年的资本追逐中,古老的沉香在中华大地上仿佛突然间苏醒过来,再一次演绎了“朽木价比黄金贵”的现代收藏传奇!

沉香是植物中的舍利子

“香发于沉,历久不散。聚灵凝润,旷世稀臻。”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取之于木,似木而非木,是由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本草求原》一书中论述沉香的生成:“禀受南方纯阳之气以生,兼得雨露之阴液,酝酿于朽木以结,心坚而质美,外拙而内秀,秉天地精华,化人间污秽,不易得之物也。”

自古以来,经岁月轮回、凝聚天地精华的沉香就是一味重要药材,有降气除燥、暖肾养脾、顺气制逆、纳气助阳等功效。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中,就把沉香列为中药中的“上品”。

沉香有着丰富的气味变化,强大的定香功能以及调和香气的优越性,位于“沉檀龙麝”四大名香之首,享有“香中之王”的美名,深受历代帝王贵族的青睐。

据记载,隋炀帝每到除夕,必焚沉香数十车,方圆数十里都能闻到此香。唐朝宫中大臣之家多有沉香亭、沉香阁、沉香柱、沉香床,人们用香炉烧沉香,取久之不散的香味,驱宫内阴秽之臭气。明朝的木工皇帝熹宗偏好沉香,耗用大量沉香雕琢了一座假山,清代乾隆皇帝为博香妃一笑,也命工匠用沉香雕刻了一对狮子赠佳人,而清末皇帝溥仪则以沉香治病养生。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中国古代文人对沉香的偏爱从大量诗词作品中可窥见一斑。《古代文人咏沉香诗词集》一书中,共收录了903首咏叹沉香的佳作。苏轼就曾作诗《沉香山子赋》称赞沉香“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

沉香对文人的意义,明朝屠隆的一段话可算是一个很好的概括:“沉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

在宗教用香方面,沉香是世界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共同认可的稀世珍宝。据佛教《楞严经》记载,香严童子就是以闻沉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道,证得了罗汉果位。佛教界对于沉香末、片,一般用于参禅静坐或诵经法会熏坛、洒净、燃烧,较高级者则使用于饮香,或制作成佛珠佩挂于身上、手腕,于念经时拨动佛珠,沉香受体温加热,同时散发香气以定神安邪灵。《圣经》中也记载,沉香是上帝栽种的植物,是基督降世以前,三位先知带来世间的三件宝物之一。

无论是着眼于药用与养生价值,还是从文化性以及稀缺性来说,沉香都是珍贵之物。有人把沉香比喻为植物中的钻石,而中国沉香雕刻大师李凤强却认为沉香是植物中的舍利子。他说,把沉香视为钻石,是把沉香理解为一种奢侈品,其名贵是作为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而他认为沉香的高贵是在于其精神的价值。“沉香木的表层受到破坏以后,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形成沉香,是一种历经磨难之后的涅重生。我把它概括成‘历劫凝香,正道沧桑’,这种精神领域的价值,能带给我们更多灵魂层面的激荡。这种香火文明的传承,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艺术形式,也漂浮于我们每个人心间,提醒着我们,我们的根在何方。”

三生有幸闻得奇楠香

宋人在《铁围山丛谈》一书中写道:沉水香有生结、熟结、脱落结、虫漏四类。这样的分类今天仍在沿用。

生结:沉香树受到雷电、暴风的袭击,或者其他人为原因造成伤害、形成开放性伤口所结之香,统称为生结。

熟结:沉香树因为树的内部疾病未受到外力影响而结香,称为熟结。

脱落结:指结香发育后,先于树体脱落的部分,被称为脱落结,比如“节珠”。脱落结具有鲜明的特点:多有完整的外部形态、清晰的脱落断面,或多或少可见较清晰的枝杈、芽点等树木生态结构。

虫漏:沉香树由于虫蚁的蛀蚀而导致受伤组织病变所形成的结香叫做虫漏。热带雨林中虫蚁很多,喜欢在香甜松软的沉香木上噬木为巢,因此结香。

以上4种,脱落结最佳,气和;生结、虫漏气烈,次之。用采香人的行话来说,不管是哪种结法,在活树上采到的香只能是“生香”,生香的味道与结法有很大关联,比如说虫漏由于在产生过程中有动物的参与,因此在植物香内混合了动物香的特点,显得气味浓烈且丰富变化。总的来说,生香性烈,香味极具爆发力,适合入药。

生香脱落后,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成熟”,有的沉香木倒在了沼泽里就成了“水沉”,有的埋入了土中就成了“土沉”,之后成为“熟香”。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倒架香”,处于半生熟状态。熟香的香味受到外界土壤、水质和气候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越南土沉被认为品质更佳,就是因为越南某些地区埋藏沉香的土质上佳。

熟香香味沉郁细腻稳定,如同普洱茶一样,随着年份的增加,它的韵味、意境等都在产生变化,嗅觉品质更高,更适合入香道。而生香则有熟香所缺少的清丽轻柔。熟香害怕土、霉味,生香怕的是生青味。但只要香味浓郁高雅、香甜清逸、变化细腻、持久绵长,就是好香。

除以上4种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品种,常自成一格,称为奇楠,也叫棋楠香、伽罗香。沉香较硬,奇楠较软,而且富有韧性和黏性,所谓“削之如泥,嚼之如蜡”,其碎屑甚至能捻搓成球,因此,上等沉香入水则沉,而上等奇楠常半沉半浮。在常温下,奇楠可以散发出自然的甘凉气息。加热后,沉香香味比较稳定,而奇楠则多有变幻,香前段有凉意,后段有乳香味,香味也更持久。可以说,奇楠是沉香中的最上品。

古人云:三生有幸,方可一闻奇楠。国内沉香收藏大家张晓武非常钟爱奇楠香,他常说:“闻奇楠之幽香,如思人生之五味,意味悠长。”张晓武曾献出一块上等奇楠给中国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做研究,从此揭开了奇楠与沉香之间的真正关系。

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戴好富的化验与分析,奇楠具有沉香的特征性成分沉香螺旋醇,也含有跟沉香螺旋醇类似的倍半萜成分,还有很多化学分子是沉香不具有的,在世界数据库里都查不到。“也就是说沉香的成分奇楠都有,但奇楠有的一些化学分子,沉香却没有。”

张晓武在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拍摄的《沉香缘》纪录片中评价:“戴好富的这一重大发现,等于是把中国香文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植物学、香学以及医药学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突破。”奇楠被证实为上品沉香,自然备受香客与藏家的追捧。古时就因稀少而有“一片万钱”的说法,如今资源更是极度匮乏。据业内人士介绍,每年奇楠在国际香市的正式交易量只有几十公斤。稀缺的奇楠在市场里流转,可谓是击鼓传花。

对于品香来说,奇楠香与其他种类的沉香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很多人都津津乐道奇楠香闻后是如何神清气爽、如何经脉尽通,但笔者试问:如此珍稀与神奇,又有几人能修得这三世的奇缘呢?

妙手雕香百世流芳

爱香之人或将沉香削片以隔火熏香之法闻味,或将其泡水品茗,或入药养生,或制成佛珠佛牌随身携带。然而,在雕刻家眼中,沉香除了是香料和药材,还是非常顶级的雕刻材料。

“沉香凝聚了木质和油脂两种成分,其香气醇厚内敛但质地不匀,特别是油脂部分又绷又脆,没有韧性,其雕刻难度比普通木雕石雕要大得多。”沉香雕刻名家郑尧锦介绍道。

13年前,一位台湾友人拿出一块不起眼的料摆在郑尧锦面前。把玩数日、思忖再三,郑尧锦把这块散发着幽香、似木非木,似石非石的料雕成了一支灵芝如意,朋友看了赞不绝口,而他就此对这种独特的材料倾心不已,开始了沉香的收藏与雕刻。

面对一块沉香,郑尧锦常会进入冥想状态,努力去“读”懂它的结构肌理,倾听它内在的生命跃动,直至“看”到它被掩藏起来的最美形态,然后用刻刀帮它剔去“浮尘”,将这种生命之美再现出来。“沉香体量小且奇形怪状,因其不可再生的稀缺性,雕刻时要求惜料如金,无法如普通木雕般想雕什么就雕什么,要巧妙构思,设计出最适合材质形态的题材,可谓功夫在刀外,主要是表现其材质之美、创造出意境。”

曾经有一块重约43克的沉香,经郑尧锦巧手雕刻,仅仅去掉了2克,便成了一颗生动的象生器――荠。郑尧锦认为沉香是大自然馈赠的瑰宝,每块都不同,沉香雕刻每件都要做唯一的原创作品,如果跟雕普通木头一样就不能体现其价值。他说:“沉香雕刻是木雕的蜕变与升华。”

在福建莆田,有一个木雕世家,也钟情于沉香雕刻。第4代传人李凤荣、李凤强兄弟被称为雕刻沉香的圣手,2014北京翰海春拍上的六十多件沉香拍品,均出自李氏兄弟之手。

上世纪80年代,李氏兄弟就开始浸淫沉香世界。2006年,李氏兄弟花1500万元从新加坡拍得一根沉香木,轰动收藏界,央视《财富故事会》节目还对此做了专题报道。

这根备受瞩目的沉香,长3.16米、最大直径0.36米,是非常少见的大料。李氏兄弟一早的构思是把它刻成一个佛教题材的作品,设计图都画好了,但弟弟李凤强最终改变了主意,他决定用这根极品沉香雕刻中华民族的华夏源流图,把中华之最,上下五千年来的祭祀、人物、建筑风格、历史源流都雕刻出来。

“沉香王本来就是世界级的瑰宝,千万年才形成,在上面雕华夏源流图,把整个中华之最融入其中是最合适的选择。”李凤强希望这件作品可以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成为流芳百世的艺术经典。目前,作品仍在创作完成中。

香港企业家简文乐是一位沉香收藏大家,自2007年开始,每年他都会将自己收藏的沉香经典之作拿出来做展览,让大众可以一闻沉香之美妙,一览沉香雕刻之精妙。

“千万不要再炒作身价了。”面对如今谈香论价、以香斗富的风气,很多真正爱香的人士都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如今沉香市场越来越热,但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我们还是先学品香,再谈鉴别与收藏吧!

因为沉香虽好,但它并不等于中国的香文化。让我们静享一缕青烟的美妙,回归真正的香生活。

上一篇:文创,香业突围新起点 下一篇:但留一片香,还予医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