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问题意识培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探微

时间:2022-10-26 07:21:14

注重问题意识培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探微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四基”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和进步的必然需求。因而,凸显数学学习的灵魂,就是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既发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增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新授时,变教师设问为学生发问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串联问题一直都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围着问题转,丝毫没有自己的创见。能回答好问题,能解决好问题,就是学好了的标志。然而,我们很清楚,学好数学不只是回答他人的问题,是一个解题的高手,而是需要学会提出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自己和他人的深思,感受各种思想交叉碰撞,不经意间迸出智慧的火花。其实,数学学习不是依葫芦画瓢,不只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一种智能的比拼,一种思想的激荡。创设学生多问的情境,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思索,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不要等着老师提问,在日常学习中,要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首先引领学生审题,指导学生思考酝酿可能关联到的问题;其次利用小组合作开展自学研究,尝试探寻圆的面积计算所涉及的关键因素;再次让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圆的面积会与什么有关系”“书中在方格纸中画出不同半径的圆,为什么又画出用两条半径构成的正方形”“圆的面积与这些小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圆的面积与我们前面的圆周率之间有没有关系”“将圆平均分成16份或者32份,甚至更多的等分,会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拼成图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系列问题无形之中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审视别人的问题,逐步学会梳理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为新知的形成突破提供思维支撑,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准确地实验、科学地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新知学习充满智慧,充满理性。我想,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知道在解决问题中找寻计算圆的面积内在因素。

二、练习时,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自问

练习是我们掌控教学实情的窗口,也是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技能、提升学生思维、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本应该学生当家做主的环节,真正的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有设计问题发展趋向的控制权,会用很多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等死死把控着教学的进程,引领着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去思考、去寻觅。随着我们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课程改革的引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已逐步根植于我们的教学理念之中,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让学生学会追问自己,让学生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学会梳理、学会辨析、学会理性地解读,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也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后,组织学生用圆规画出一个直径6厘米的半圆,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合作研究中,提出如下问题:半圆的周长是什么?怎么计算出来?面积是什么?同时在解答过程中,引发学生自问:半圆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构成?分别是什么?它与圆的周长是一样的吗?主要区别在哪里?半圆的面积又是什么?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改编题目。通过学生的自问,学生不断地梳理清晰问题的实质,从而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四分之一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什么?怎么计算出来?还有部分学生甚至问:当两条半径的夹角是60度或者是120度,我们又该如何思考?学生的自问,无疑打开一扇更加明亮的窗户,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必要的积淀,也为学生的认知建构和智能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动力。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走在课堂的最前沿,掌握着课堂的动向,把握着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动权,无形中实现了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在思考中找出自己的困惑,展示出自己的观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学生群情激奋,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出题,希望能够难倒教师,以展现自己水平。学生会提问,就必定会思考,也就会分析和解答。以问促思,加速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三、纠偏时,变教师责问为学生询问

学生的学习始终摆脱不了失误,这是学习的使然。如果我们不能善于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我们的教学就有可能变成说教,变成学生精神上的枷锁。变教师的问责为学生探寻错因,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学习必然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天地中。这样,学生会充满期待,充满激情,学习也会涌动灵光,闪现出智慧的光环。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这样的问题:“启星果园存有水果9/10吨,第一次运走水果的1/4,第二次又运走总数的1/6。这时还剩下多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9/10-1/4-1/6

=54/60-15/60-10/60=29/60(吨)。面对这样的格局,不是责难学生的不谨慎、不认真、不动脑等不足,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询问:每一个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三个分数是否表示同一种含义?学生在相互追问中,逐步厘清了9/10吨的本质,明白1/4、1/6的基本要义,从而明晰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认识到分率与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自我追问,学生发现:9/10吨是一个重量,而1/4、1/6是表示的“1”的几分之几,它们是有区别的,不可以直接相减的。

引领学生追问每一个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准分数的不同表示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分数加减法的本质,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分率与数量之间的本质,促进学生科学地领悟,正确地建构。在审视解答和相互询问的过程中,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也促进学习的反思,形成一张可靠的知识网络。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问题是学习的催化剂,可以持久地维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学习的成功,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江苏省射阳县新坍小学)

上一篇:地方民间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基于人才培养的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