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对眼球的掠夺成为一种暴力

时间:2022-10-26 06:08:58

继去年奔驰出租车出走事件之后,近日杭州出租车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此次事情的起因是出租车里装上了移动电视,引起了消费者强烈不满。许多人投诉出租车里电视机的声音太大,却又无法关闭,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出租车司机觉得很委屈:“这是公司安装的,根本没有征求过我们的意见。”他们说他们也不想安装这玩艺,他们更喜欢听广播。据说,事情闹起来以后,公司给了出租车司机一些补助,算是对其所有权做出补偿。

出租车公司也觉得很委屈:“我们本来是想给乘客一些增值服务。”然而这看似真诚的背后,除非是政府以公权力下压,否则难掩其裸的商业逻辑:移动电视媒体投资公司肯定是要付出一大笔渠道占用费的。

随着媒体的纷纷介入,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却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人们说,看来这家移动电视媒体投资公司的投资要泡汤了。

其实,广州的出租车里也有类似的移动电视,只不过,由于司机具有选择权,不愿意放出声音,而没有引起公共事件。但是即便如此,你坐在出租车里,有时也会觉得不舒服,因为你无从关闭。不想看吧,那图像却总是在你眼前晃来晃去。

自从江南春发现“无聊的生意”并将之放大成获得巨大成功的创富神话之后,效仿者便纷至沓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的虚拟世界暂且不说,就拿现实世界来说,校园、商店、飞机、高尔夫球场、体育馆、酒店、餐馆甚至厕所、餐桌都成了新媒体活跃的舞台,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新媒体存在。而且这些“创意”居然还大受欢迎,据我的一个亲戚讲,他的一个朋友所在的公司开发出中小型餐馆媒体系统,短短几个月竟然弄来了上千万元的广告!

我只能将此称之为“关系过硬”,或者说中国企业的营销费用实在太多了,投入这个新媒体没有效果居然一点也不会心疼。

在这样一个营销乱世,真诚被抛弃,信用被践踏,营销人员的选择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做出判断。但新媒体显然有着超出传统媒体数倍的公关意识和营销意识,在投其所好方面远远领先于后者。新媒体可以精心设计出一系列数据,加以包装,让企业信以为真。

但事实上,这种无聊生意的泛滥将置所谓的新媒体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就像杭州出租车安装移动电视事件所表露的那样,在击鼓传花鼓点骤然停顿的一刹那,在消费者的自主意识觉醒之时,这些新媒体将面临致命的危险。

“即使在最无聊的时候,我们也不需要看广告。”一位网民愤怒地说。或许这位网民的话有些片面,但无处不在的强迫性广告的确不受人欢迎。更为可笑的是,那些新媒体提供者自以为给消费者带来了福音:我们可以帮助消除无聊人们聚在一起时的不安。

广告居然可以“消除无聊人们聚在一起时的不安”,或许是这样,但这样的人肯定是极少数,因为更多的人宁愿闭上眼睛养神也不愿意看广告。

这么说并没有攻击新媒体的意思,而是新媒体的泛滥正在对消费者的眼球进行暴力掠夺。这种广告宣传的强制性方式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什么印象?是美名远扬还是臭名昭著?更何况,注意力经济也不是万能的,随着对眼球掠夺的加剧,注意力资源也被稀释,也就不“经济”了。

另一方面,私人空间被任意侵占,比如楼宇视频,而新媒体公司却把钱(渠道占用费)给了物业公司,业主不仅分文未得,却还要忍受嗓音骚扰,他们会长期保持沉默吗?

因此,企业的营销管理者对过热的新媒体至少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营销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消费者的好感,如果新媒体和企业联起手来对消费者进行暴力营销,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本刊主编 段传敏

上一篇:看电影,卖酱料 下一篇:李东生:务实的创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