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时间:2022-10-26 05:57:46

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耀29岁人群常住人口。第1阶段根据重庆市规定的各年龄组样本量随机抽取村或居委会的结果,确定涪陵区为南沱镇和义和镇;第2阶段根据各村或居委会1耀4、5耀14和15耀29岁常住人口所分配样本量,在选中乡镇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相应数目的1耀4、5耀14和15耀29岁常住人口进行调查,共计374人。

1.2调查方法

按照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下发的调查问卷,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肝炎患病史,对15岁以下儿童查阅儿童预防接种证,并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史调查。在完成问卷调查的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血样标本(对所有逸5周岁人群采集静脉血5ml,逸12月龄的5周岁以下儿童采集静脉血3ml),编码,将待检血样分成两份,0.8ml血清置于A管,剩余血清(约1ml)置于B管,于-20益保存,并统一送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1.3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结果使用美国雅培(Abbott)公司生产的AXSAM全自动检测仪及配套的微粒子酶免疫法(micropar鄄ticleenzymeimmunoassay,MEIA)检测,由涪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检。

1.4结果判断

血清标本阳性判断标准[1]:淤HBsAg阳性标本: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标本,如仅HBsAg阳性,则该标本判为阴性;于HBsAb阳性标本:HBsAb和HBcAb同时阳性的标本,如仅HBsAb阳性且有乙肝疫苗接种史,则该标本判为单HBsAb阳性;如仅HBsAb阳性而无乙肝疫苗接种史,则该标本判为HBsAb阴性;盂单HBcAb阳性标本:HBcAb阳性标本中无HBsAg或HBsAb阳性的标本;榆HBV阳性:实验室检测中HBsAg、HBsAb和HBcAb任一项阳性者判为HBV感染阳性,但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单纯HBsAb阳性者除外。

1.5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录入EpiData3.1数据库,利用TheRProgrammingLanguage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标化均采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庆市涪陵区人口数据[2],两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字圆检验,以P约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耀29岁374人,其中男性186人,女性188人,男女性别比为0.99颐1.00;其中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29.8岁,平均年龄13.1岁;民族为汉族;1耀4岁117人,占31.28%,5耀14岁131人,占35.03%,15耀29岁126人,占33.69%;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为293人,接种率为78.34%;HBsAg阳性率为2.41%,HBsAb阳性率为50.53%,HBcAb阳性率为12.83%,HBV阳性率为48.93%。

2.2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年龄分布HBsAg

阳性率从1耀4岁组的0.86%升至15耀29岁组的6.35%;除1耀4岁组与5耀14岁组之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圆=1.1242,P>0.05)外,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b的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至15耀29岁组时降至35.71%。HBV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其中1耀4岁与5耀14岁组、5耀14岁与15耀29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圆值分别为3.1807和2.9438,P>0.05),1耀4岁与15耀29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圆=11.6615,P<0.05)。

2.3HBV血清学标志物的性别分布

不同性别人群的HBsAg、HBsAb、HBcAb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圆值分别为2.798、0.395和2.756,P>0.05)。

2.4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地区分布

不同地区(南沱镇和义和镇)人群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圆=0.10,P>0.05);HBsAb阳性率义和镇高于南沱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圆=8.38,P<0.05);HBcAb阳性率南沱镇高于义和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圆=4.86,P>0.05)。见表3。2.5乙肝疫苗接种情况374名调查对象中,既往全程接种过乙肝疫苗者231人,占61.76%;未全程接种者31人,占8.29%;未接种乙肝疫苗者12人,占3.21%;接种史不详者100人,占26.74%。首针及时接种率为79.41%,1耀4岁组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3讨论

2005年重庆市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1耀59岁人群HBV感染率为36.16豫,HBsAg流行率为10.35豫。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耀59岁人群HBV感染率为34.28豫,HBsAg流行率为7.18豫[4]。与全国相比,重庆市1耀59岁人群HBV感染率和HBsAg流行率均高于全国水平[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抽样人群HBsAb、HB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0.53%和48.93%,较2005年重庆市调查结果(30.70%和36.16%)高;HBsAg阳性率为2.41%,低于2005年重庆市水平(8.58%);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为0.86%,达到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被调查人群均来自涪陵区所辖乡镇,不涉及城区人口及高龄人口[7],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涪陵区1耀29岁人群乙肝流行现状。此次调查HBV感染阳性率较高,可能与被调查人群所处环境[8],如卫生条件、医疗水平及文化程度等各方面因素有关,因此,感染几率可能较城市大。乙肝病程迁延,传播途径复杂,目前尚无彻底清除HBV的有效方法。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关键在预防。从1992年重庆市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特别是自2005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免费以来,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日益提高。在374名调查对象中,既往全程接种过乙肝疫苗231人,未全程接种31人,未接种乙肝疫苗者12人。首针及时接种率为79.41%,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疫苗全程接种率为61.76%,与2005年重庆市1耀3岁儿童接种率(逸90%)、<15岁儿童接种率(57.59%)相比,本次调查人群中1耀4岁、<15岁儿童接种率(94.87%、82.66%)高于2005年重庆市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涪陵区1耀29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提示成年人尤其是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有待重视[9],在必要情况下,可考虑加强免疫。成年人流动性大,对标准的0、1、6个月免疫程序依从性差,制定快速的免疫程序或采取更加灵活的接种间隔十分重要[10]。低年龄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也反映了我区近年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成效。在继续保持高水平HepB接种率的同时,应加强新生儿出生后24h内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实施适龄儿童HepB查漏补种,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儿童。

作者:杨德明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一篇:高校管理行政诉讼案件简析 下一篇:卫生工作人员激励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