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准新闻人”培养的几点意见

时间:2022-10-26 04:34:40

关于“准新闻人”培养的几点意见

针对“准新闻人”在求学、实习、就业及今后的职业成长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困惑,本刊以“准新闻人”的口吻设计了九个问题,求教于本刊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

一问:为何学了多年新闻专业,毕业后却不适合媒体的要求,甚至连消息都不会写?媒体要求我们毕业7就能拿来用,合理吗?

陈:至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不至于连消息都不会写,因为我们有专门的采、写、编、评课程,光是一个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就讲半学期,还有“深度报道”的专门课程,评论课是整整一个学期专门讲述。老师都是颇为有名的,“写作”是张征教授、“深度报道”是高钢教授、“编辑”是蔡雯教授、“评论”是马少华资深副教授。如果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连消息都不会写”,这个大学的新闻教育是失职的。学中文的老师直接教新闻写作,这是很不合适的。一般的“作文”与新闻写作,不同点太多,后者需要专业理念。

新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到新闻单位要能够从事一般的采写编评,这是合理的要求。写消息两个星期就能学会,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不能要求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到新闻单位即刻进入状况,总得有一段适应期,例如几个月。要求新来的毕业生能够马上像老新闻工作者那样处理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文科专业毕业生的成长需要经验的积累,从业年头是考察新闻人才的必要项目。

二问:老师鼓动我们实习,应该这样吗?我们自己的实习态度正确吗?

陈:大学新闻专业的同学需要一定时间的新闻实践(实习),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这种实习不能只是简单地充当劳动力,而要有指导、有目的地让学生熟悉媒体大体的工作流程,以及整体的工作环境。现在实习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本校老师的指导,或者老师没有能力指导(因为有些学校的老师自己没有新闻工作经历);实习单位则把实习的同学当劳动力使用,没有安排具体的老记者“传帮带”。实习的安排,有的学校处于无人管的状态,任由学生自己去找。

三问: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哪些是对今后的工作最有价值的?

陈:看老师教了什么和怎样教的,这方面的差别太大了。新闻专业的教学,要提供基本的行业历史理念、基本的新闻学理念(传媒职能的认识、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客观与平衡的写作规范、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意识等等)、各方面的基本国策知识、中外文史常识,还有就是采、写、编、评的基本功、较为熟练的传播科技运用能力等等。如果教师是学中文出身的,没有新闻工作经历,又没有再学新闻传播学,即使本人很努力地教学,可以想象,也教不出适应传媒工作的人才。

现在的新闻业务教学还要考虑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能停留在报纸的采写编评上,所教的“新闻业务”,要能够适应广播、电视、网络上各种传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的写作、制作和报道的要求。目前这方面各高校尚跟不上新形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正在努力调整这方面的教学,以适应新形势对新闻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问:面对现实教育制度的不完美,我们怎么在学校里为今后成为真正的新闻人打下基础?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正确吗?

陈:不要只把学新闻当饭碗,而要利用这几年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尽最大可能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到了工作岗位就会知道,即使想学习,再也没有在大学里这样充裕的时间了。新闻学本身没多少东西,需要学习与社会相关的各种知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大众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以及基本的文史知识、地理知识、自然科学常识。当然,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要熟悉,这是做好各种信息传播工作的知识基础。

可能自己所在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水平不高,但你毕竟是在一个高校内,有很多不同的专业,学校是有选修课的,这个学习环境不要放过,自己好好设计一下学习什么。这样的学习条件,以后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是没有的,要珍惜。

五问:重点院校的“准新闻人”真的素质就高吗?普通院校的“准新闻人”怎么弥补差距?

陈:一般来说,重点院校学生的知识功底较厚实,但就人的实际能力的发挥而言,普通院校的同学不比重点院校的同学差。我国的教育制度一开始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是很糟糕的。

如果身在普通院校,不要气馁,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本校某方面较好的学术资源,同时到附近重点院校听听课,结交同龄朋友,仍然可以做出很好的成就。我带的一位博士生,本科所在学校一般,但是他总是到附近的几所重点高校听课和结交朋友,后来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博士,接着在另一所985高校博士后工作两年,现在已经是某所985大学的副教授了。我带的博士生中,半数本科出身是普通高校,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出身不好”就比重点高校出身的同学差,甚至有的显示出更强的能力。

现在有的单位招人,要问本科是哪个学校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出身歧视。很没道理。现代中国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甚至都没有上过大学,不是照样成为名家了吗?不要迷信重点高校的出身。

六问:如今新闻单位里有很多非新闻专业的人,公民记者也越来越多,面对“人人都能做新闻”的现状,“准新闻人”独有的优势在哪里?

陈:现在我国的新闻教育扩张太快,很多高校没有设置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出于竞争目的,强行组建新闻传播学院。现在传媒单位不大喜欢招收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些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一方面没有真正学到新闻专业的东西,同时又缺乏其他方面的专长,真是误人子弟。其实,比较好的新闻专业教育,除了水平较高的新闻业务训练外,优势在于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拥有文科各方面的知识,造就比较厚实的人文一社科知识的功底。新闻工作面对的是社会,关于社会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一些。学生在读期间,要形成某一方面的专长,例如同时拿一个法学、经济学或国际关系等的学士学位。

我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一届新闻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最初的几届招生,其中的考试项目之一便是“史地知识”。因为学新闻的,知识结构要广,什么都得知道一些,不深不要紧,但是不能不广。我们第一届研究生参加考试的人有600多,我是4个常识考了90分以上的人之一。

七问:“全媒体记者”是今后培养“准新闻人”的必然趋势之一吗?

陈:是的,现在传媒形态本身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对具体的报纸老总、电视台老总来说很重要,是生存问题),所有传媒的形态,不过是数字化传媒的外在形式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新闻业务教学需要改革,跟上传播科技的迅速变化。现在缺乏的是适应这种情形的人才,教材更缺乏。

八问:现在进行的一些新闻教育改革,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不符合实际、矫枉过正甚至本末倒置?

陈:现在的新闻教育需要改革,这是没说的,问题在于空话说得较多,基本没有改革什么。要改革,首先在人(教师),而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的,教师的用人机制在看得见的未来,也没有革命性变化的迹象。目前改变较快的是设备添置。若真心改革,就要动员教师换脑筋,在岗学习新媒体技术,了解采写编评在不同媒介形态下存在的差别,可以先在新闻业务教学方面改革。新闻理念也要变化,若还讲什么能抢的枪、能压的压(新闻,旧闻,不闻),讲什么追求本质真实(这个“理论”是为假新闻和强加于人开辟道路)之类,就别指望新闻教育能有什么改革了。

九问:媒体招聘人时,有没有想清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高层次的人?是否存在歧视和偏见?

陈:可能存在歧视和偏见,但更大的问题是走后门,真正合适的人才进不来,这种情形较为普遍。一般来说,本科毕业从事新闻工作(指采写编评这些业务工作)足够了,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毕业去做记者编辑,有些浪费人才,但是架不住各个行业竞争,水涨船高,大家竞相提升招人的学历层次。有些传媒单位责怪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到报社不能适应实践工作,其实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教育,本来就不是培养报社采写编评人才的,而是专职从事学术研究或高校教学的。发明了电流理论的物理学家,不一定就会制造电灯泡。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能够论证报道的“五个环节”和传播行为的“四个有效性要求”,但他绝对不是优秀记者。

上一篇:细节之中的真实 下一篇:对实习生的12点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