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甜还是苦?

时间:2022-10-26 04:28:45

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不是天生的。

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开始发生了变化。

幼儿园的孩子们玩着积木游戏,有的搭建大桥,有的搭高楼。游戏结束了,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大桥线条流畅,高楼气势磅礴,但有的高楼摇摇欲坠,有的甚至还正在“建设”中……

完成任务的孩子得到了老师一颗糖的奖励,未完成任务的孩子得到了一位客人的鼓励,也是一颗糖。孩子们兴高采烈,有一位孩子攥着一颗糖却显得很伤心……

这是儿童心理学家为考察幼儿的道德发展所进行的一项实验。

那个孩子没有完成任务,也得到了糖,可是,这并未能安慰他、鼓励他,反而使孩子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而陷入伤心,仿佛手里拿着的是一颗“苦糖”。

心理学家观察了这个孩子的表现,认为这孩子能够认识到“这颗糖”的意义,并产生羞愧的心理,说明5~6岁的幼儿不仅开始把自己的行为与道德规范相比较,而且能够产生和体验相应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促使他在以后的活动中出色地完成任务。

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不是天生的。

一个3~4岁的孩子得到一颗糖,无论是否完成任务,他都会感到高兴。他想到的只是糖的甜蜜。随着年龄的增加,羞愧感会伴随着孩子的个性和道德的发展而发展。

另一位心理学家创设了4种情境,来研究幼儿产生羞愧感的条件,以了解幼儿会对“哪些行为感到羞愧,在哪些人面前感到羞愧”――

第一种情境:

把一个5岁的孩子领进房间,让他玩各种玩具,并且告诉他其中有个新的玩具是别人的,不能动。孩子独自在房间里玩了一会儿,所有能玩的玩具都玩过了,孩子显得有些无聊。他看着那个包装精美的玩具,犹豫了很久,终于按捺不住好奇,打开了玩具的包装纸……

这时,研究者进来让他拿着玩具走出房间,同时观察他的情绪反应。

第二种情境:

研究者组织孩子玩“请你猜”的游戏。用小手绢蒙住一个孩子的眼睛,一个孩子击鼓,其他孩子围成一圈,传递一个苹果,鼓声停了之后,让蒙住眼睛的孩子去找苹果,如找到就发给奖品。不同年龄的孩子轮流蒙住眼睛参加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若有孩子为了找到苹果而在手绢下偷看,研究者就把这种行为告诉全体小朋友,并观察该孩子的反应。

第三种情境:

让孩子说出他能从头到尾背出来的儿歌的名字,然后,让他当着小朋友的面背诵这首儿歌。孩子背错或有遗忘,研究者就故意羞他,“你不是说全背得出吗?”同时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第四种情境:

研究者给孩子们布置回家作业,让他们用纸折餐巾,第二天带来,作为礼物送给其他小朋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责任感,研究者强调餐巾是第二天联欢会急需的,谁都必须做好。

第二天,研究者当着所有孩子的面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并观察未完成任务的孩子的情绪反应。

综合上述4种情况中孩子们的羞愧表现,研究者发现:

3岁儿童已出现萌芽状态的羞愧感,这种羞愧感还没有从惧怕中摆脱出来,与难为情、胆怯交织在一起。它并不是由于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成人带有责备和生气的口吻直接刺激后才产生的。

4岁孩子背儿歌忘了词,老师羞他,他会脸红,不好意思地跑到同伴中坐下。这个年龄儿童的羞愧感全部显露在外部。只有当儿童形成了个人自尊感,理解了自己的各种品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真正过失和错误,才能从道德角度对自己作出恰当评价,懂得哪些行为引起了成人不好的评价,并为之羞愧。

那个孩子忍不住打开了属于别人的新玩具,当有成人进来时,他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红着脸、低着头走出了房间。

为了进一步探索儿童的羞愧心理在哪个年龄段会受到外部舆论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去学校”的游戏,要求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准确地、富有表情地朗诵一首儿歌。参加者分别为本班教师、本班部分孩子、全班孩子、陌生教师或者其他班的孩子。

在不同的听众面前,孩子背错儿歌时的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

大班孩子已不需要成人的刺激,自己能认识到行为不对并感到羞愧,而且惧怕感与羞愧感已经分开;

小班和中班孩子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

大班孩子在同伴面前,特别是在本班同伴面前会感到羞愧,这表明集体舆论已越来越重要。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羞愧感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社会化;羞愧感外部表现的范围不断缩小,羞愧感的内心体验不断加深。孩子会记住产生这种情绪的各种条件,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便会努力避免和克制可能再做错事的行为和动机,并将成人的要求逐渐变为自己的要求。

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开始发生了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形成物时,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行为的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这种良心谴责或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孩子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上一篇:亲子时间,快乐魔法 下一篇:苦恼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