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孤独的存在与意义的找寻

时间:2022-10-26 02:41:10

[摘 要] 生命与存在、孤独与死亡、青春和梦想是艺术表现永恒的主题,电影《观音山》对这些主题有它自己的阐释与思考:像常月琴这种灵魂孤独的人,到底是生存还是死亡才能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而对于南风、丁波、肥皂这类虽失意但仍然有追求的年轻人来讲,对爱情与梦想、青春自由的追寻,构成他们存在与奋斗的全部意义。《观音山》无关信仰与重建,而是关乎寻找,无论是南风那一群张扬叛逆的轻狂少年,还是中年丧子、心灰意冷的常月琴,他们都在苦苦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 孤独;存在;青春;梦想;生命意义;找寻

叔本华说,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种孤独的存在。在李玉电影《观音山》中,生命孤独的存在感尤甚。既然人生来就是孤独的,那我们为什么还活着?《观音山》其实还在表达另一个主题: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寻找或者维持这个意义,就成为我们生命存在的理由。

电影的四个主人公,或多或少地都怀着各自的苦痛,作为生活的失意者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失意或孤独之外,寻找的过程贯穿在电影的始终。

一、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找寻:生存还是死亡

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一年多仍走不出对亡儿的思念,仍然生活在对儿子的回忆之中。对于她来讲,儿子就是她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儿子不在了,她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没有了生活的欲望。因此,她割腕,被救后,她试图融入三个年轻人火热的生活,去郊游、甚至去蹦迪……她所做的这一切就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想找寻她继续存在的意义。在重建观音庙的过程中,她也一度仿佛燃起了生活下去的欲望、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但最终,曾经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与幸福的她还是没有办法承受孤独,即使暂时的喧嚣与火热的生活也没能让她留恋,她觉得跟儿子老公在一起才是快乐的。因此,她丢弃尘世的孤独,去寻找另一种快乐的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情绪是生存中最常见、最直接、最底层的表现,具有其他生存表现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更易使人融入其中,难以自拔”[1]。常月琴就没能走出那种孤独的情绪,她躲在儿子出事的车里静默无神地抽烟、失声地哭泣,她是在与儿子做最后的交流,也是在与自己的内心作痛苦的斗争与挣扎,她认为她的生命从此没有了色彩也没有了意义。汪峰用他苍凉而又狂野的声音唱到,“从出生到现在我都在寻找/寻找一种存在的理由/我想知道生命真正的意义/想知道究竟为什么活着……”常月琴也在努力寻找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她试图努力地去感觉自我的存在,她每天吊嗓唱京剧、看京剧杂志,努力地展示她的职业与存在。三个年轻人的恶作剧也曾激起她的报复之心,给肥皂看手相、剪丁波的牛仔裤,这仿佛都表明她生命存在的迹象……然而电影用几个蒙太奇画面呈现她行走在茫茫人海中那种依然麻木的神态,脸上丝毫看不到生的欲望与喜悦,而只有无尽的空虚与孤独。这种无法形容的悲苦与无法承受的孤独,也许正是常月琴最真的生存状态,在她的感觉里,活着比死还要孤独,还要心碎,所以,她平静地去彼岸寻找那份幸福、安详与快乐。

“生存与死亡”“生命意义的追寻”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影视作品展现的永恒主题。《非诚勿扰Ⅱ》中“死亡是另一种存在”是对死亡哲学意义上的最佳解读。其实,在2004年的动作电影《怒火救援》中,“死亡是一种完美存在”已有了精彩的演绎。剧中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克雷赛,一个曾经的特种兵,一度逃避那些漂浮着血腥的日子,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用圣经来安抚自己不安的灵魂,直到他遇见平塔,一个天使一样的女孩,这个女孩就成为他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所以,身为平塔的保镖,当平塔遇到危险时,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她,哪怕是通过杀戮与死亡。死亡对他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救赎,也是一种安详的回家,更是一种完美的存在。

到底是生存还是死亡才能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

2004年的影片《深海长眠》给出了一种阐释与答案。高位截瘫的雷蒙无比地热爱生活,他多次幻想自己成为行动自如的人,影片用大量大幅度的航拍展示他俯冲出窗外,飞过丛林、山坡,到达他一直思念的海边。阳光、沙滩、一望无际蔚蓝的海,还有一段美好的爱恋,空气中仿佛都充满甜蜜美好的味道……和谐、温暖的画面,配上歌剧《今夜无人入睡》,我们感受到的是雷蒙的心在飞翔,灵魂得到了释放,不受任何限制,前所未有的自由、畅快。可现实中身体的无能和自由的束缚却让他无比痛苦。影片中,多次运用特写镜头拍摄雷蒙望向窗外的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又多次特写雷蒙那双失落、黯淡、充满绝望、悲愤的眼睛,通过蒙太奇的对比把雷蒙自由幻想的畅快和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悲凉表露无遗。或许就因为这样一组镜头,观众才能够理解雷蒙执著地要求死亡的缘由,感受到了他对于有尊严的生存和死亡的强烈愿望。就像雷蒙诗中写到的:“我将放弃肉体,把我的灵魂交给死神,这样才能永存,拥入你深深的怀中……”雷蒙最终获得了解脱。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里,死亡甚至成为整个生存论的基础,他由死反观于生,人生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正是由于死亡的存在而建立的。”[2]也许,常月琴和雷蒙一样,正是通过死亡找到了他们存在的真正意义。

但是,在当代作家史铁生那里对于生存与死亡却有着另外一种阐释。他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瘫痪,再也无法站立。最初,他也曾逃避,也无数次想到死,但正是在逃避的日子里,在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中,他悟透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3]。于是,他努力寻找到了一条不用腿也能生存的路――写作。身为残疾人,在创作的路上,他肯定会遇到无法想象的困境,但是他不断勉励自己,一直与自己残缺的身体抗争,坚持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凭着顽强的意志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发表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他的作品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这些作品已超越了他有限的生命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到底是生存还是死亡才能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恐怕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这也正是电影《观音山》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对爱情与梦想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观音山》中的三个年轻人,都一样缺少家庭的温暖,看似是社会的边缘人,然而他们善良、彼此关爱,追求自由与梦想,向往美好的生活。

范冰冰饰演的南风,是一个来自小城、风华正茂青春逼人的女孩子,她渴望爱情一如渴望家庭的温暖,二者都不曾拥有的她孤独、迷惘。小城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她勇敢、率性的性格,为替肥皂打抱不平而强吻女孩、在父亲病房喝酒这两幕体现了她生存的困境与无奈:通过伤自己这种极端行为来反抗看似毫无希望、让人窒息的生活。

对爱情的渴望与信任曾经是她的生活动力,所以家庭温暖的缺失,并没有让她变得脆弱,但当她以为爱的梦幻破灭后(看到丁波和别人热吻而对自己冷淡),她内心的孤独无依感加重,一度看似坚强的她崩溃,搂住常月琴无声地哭泣。

她回小城,见到昔日的同学,其中一个男同学道出了这群看似叛逆,实则梦想能换一种活法,向往安定、渴望美好生活的年轻人的心声:“其实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呀……”无论是生长在哪种环境的生命个体,都希望自己孤独无望、平淡如死水的生活有一点起色,都有着不用为生计和人短兵相接而能过一种高雅生活的渴望。而这些,也许正是那些不惜一切代价奔赴大城市的年轻人真正的目的吧,他们是在寻找能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和希望。

南风以她的执著寻到了她所期待的爱情,在电影的主题曲MV《辞》里有更完美的演绎。她也以她的坚定似乎感化了她那个酗酒的父亲,拯救了她濒临崩溃的家庭。小城姑娘正凭借她的坚韧与顽强朝梦想与美好的生活迈进!

丁波和肥皂也同样有各自的心结。因为爸爸的自卑,丁波领悟到“一个男人在他拥有很多东西以后,才可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因此他不轻易地付出他的爱,尽管他会借口生意难做而卖掉摩托车为南风还钱。解除对父亲的误会后,他也解开了心结,勇敢地跟他爱的女人一起去追梦。

肥皂因为过度肥胖遭人耻笑,成为弱势群体,爸爸喝醉后经常打骂他。他心中的梦想是成为迈克尔•杰克逊,所以当杰克逊死后,他的梦想也破灭了,“杰克逊都死了,还他妈买什么单啊。”他们都是城市生活的边缘人,都在为生计打拼,甚至与人短兵相接,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坚持与梦想,且神圣不容侵犯。

爱情与梦想,一直以来都是无数年轻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爱情与梦想,生命才有了存在和奋斗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观音山》所表达的已经超越了李玉导演说的“表现几个年轻人迷茫、动荡、漂浮于世的青春”,而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三、青春的迷茫与执著:挥霍还是珍惜?

像李玉导演说的,《观音山》是“表现几个年轻人迷茫、动荡、漂浮于世的青春”,虽然现在看来,电影已远远超越了这些,但关于青春的主题,依然是电影表现的重点之一。

青春就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旅途,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路上或迷茫或孤独,或疯狂地奔跑或忧伤地徘徊,他们不住地说不知道什么是青春,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可时光就像那列永不会停下的火车,一去不返。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是挥霍还是珍惜,是《观音山》留给我们思考的另一个主题。

青春是逼人的,也是脆弱的。电影通过画面和音乐,表现了三个年轻人的迷茫、百无聊赖:火车道上三人无所事事地闲逛、躺在轨道上火车将来时却不动身以寻求刺激……但在这迷茫的青春中他们仍没有放弃对自由和独立的执著追求,他们努力地工作,想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无论是南风在酒吧唱歌,还是丁波开摩的,虽然艰难,却也值得敬佩。

三人同行的画面在电影中出现多次:夜色中骑车前行、铁路上嬉闹的身影、攀爬火车在隧道中穿梭、随着疾驰的火车尖叫呐喊……青春在那一刻绽放出了狂野的逼人的光彩。也许,对于前途与人生他们是迷茫的,但他们之间彼此温暖相互疗伤的温情,真的感人肺腑。

看着 来了 夜行的列车

搭上 或迎向 孤独么 或是疯了

热血 洒哪里 青春都会落幕

来吧 洒这里 反正一起上路

……

除了感人的友情,还有他们对爱的执著追求。丁波和南风,他们相互倾心,漂泊不定的他们却都不敢轻易去爱,夹杂悲情的青春里那一层爱的隔膜一开始谁都不敢去触碰,害怕、恐慌、茫然让他们不知所措。电影最后两人还是勇敢地爱了,这也是电影让人感到些许温暖的一点。

《观音山》无关信仰与重建,而是关乎寻找,无论是南风那一群张扬叛逆的轻狂少年,还是中年丧子、心灰意冷的常月琴,他们在人海中来来往往地穿梭、奔走,苦苦地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M].王岳川,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5.

[2] 王颖.在向死存在中获得生命的自由――论《深海长眠》安乐死题材背后蕴含的死亡哲学[J].齐鲁艺苑,2006(06).

[3] 史铁生.我与地坛•灵魂的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85.

[作者简介] 李敏(1978― ),女,山东冠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山东女子学院文化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上一篇:动画片《功夫熊猫》的受众接受探析 下一篇:悲剧命运的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