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为何被锁入“死亡木箱”

时间:2022-10-26 02:27:30

一个善良的13岁男孩,当路遇一名男子求助时无私援手,却不想落入犯罪分子设下的死亡陷阱。这只锁着孩子的木箱放在路边整整18天,竟然无人发觉,无助的孩子最终失去了生还的机会。

初中少年突然失踪

2005年9月10日教师节,是江苏省扬州市邗江某中学初一学生小松开学的第10天。当天中午12点40分,小松的母亲王红在家做好饭后,儿子打来电话,说:“有点事,过会儿回家。”但一个中午过去了也没有等到儿子回来吃饭,焦急的她给小松的班主任打了个电话,得知儿子早就放学了。于是,王红又给小松几个要好的同学打电话,可他们都不知道小松的下落。王红赶紧把丈夫叫回了家,夫妻俩稍加合计后,决定一起去找儿子,但直到下午4点也没有找到。最后他们向警方报了案。

接到报警后,邗江警方立即着手调查。警方了解到,13岁的小松勤奋上进、品学兼优,家境较为富裕,平时从未有过厌学逃学和离家出走的经历。经过对附近网吧以及小松所可能去的落脚点进行排查后,侦查人员断定:小松极有可能是遭遇了不测。小松的父母平时为人友善,社会关系良好,应该不可能是遭人报复,警方怀疑小松有可能是被绑架了。

与此同时,扬州各大媒体都在黄金时间打出寻人启事,小松的父母也打出了“10万元寻找儿子”的悬赏广告。扬州各大车站、商场、码头都张贴了小松的照片……

9月12日中午,也就是事发后的第3天,一名男子从成都打电话到小松家,但刚接通,对方就说“打错了”,并将电话挂断。后经查实,打电话的男子正是作案人黄军。

此后连续十多天,徐家人一直没有儿子的下落,侦查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直到9月28日,也就是案发第18天,3个年轻人看到当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后,回忆起曾经见过一个木箱,并且当时确实听到过一个小男孩的呼救声,这才向警方报了案。

警方迅速赶到现场,打开木箱后发现一具尸骸,衣服与失踪多日的小松衣着特征完全相符,现场还有一副小松生前戴着的眼镜。经过进一步确认,这正是失踪多日的小松。小松的父母得知消息后,当场昏厥过去……

据木箱放置处的居民向警方回忆说,案发前两天有名男子曾一直待在木箱旁。警方根据案发现场遗留的该男子伪造的工作证和木箱来源进行排查,安徽人黄军很快进入了他们的视线。9月30日,江苏警方在成都火车站将黄军抓获。黄军向警方供述了案发当日的情景。

为了助人,他没有一点戒备

9月10日中午11点45分,小松推着自行车与同学小明有说有笑地走出学校大门,互相告别之后便各自骑车回家了。

小松按照自己每天放学的路线,独自向邗江区财政局西侧骑去。当他骑到一根高压电线杆附近时,突然被一个年轻男子喊住了,这个男人就是黄军。“小朋友,我是邗江区供电局的。现在快下班了,我还有点线没有穿完,你能不能帮我穿一下?”男子面带笑容地向小松招手求助。

见有人招呼自己,小松下意识地停了下来,看了看眼前的黄军。黄军的年纪在30岁左右,上身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衫,下身穿着一条烟灰色长裤,右肩上背着电工包,胸前还别着一个工作证,上面写着“扬州市电力公司”。小松见黄军衣着整齐、语言文明,不像是坏人,当即将自行车停在路边,热情地告诉对方:“好啊!”

提示一:助人为乐的精神并没有错,但在街上被陌生人随便搭讪,要有所警觉。另外,“不像坏人”绝不是我们放松警惕的理由。

黄军没有想到小松会这么热情,他稍稍愣了一下,然后压低了声音,试探性地问小松:“你如果要帮我的忙,时间会很长的,回家吃中午饭肯定要晚了,要不要我给你家里打个电话,帮你跟家里人说一下?”

黄军话音刚落,小松不假思索地就将家里的电话号码报给了他。黄军拿出自己的手机,让小松将家里的电话号码再重复一次,然后他来回摆弄了几下手机,告诉小松:“我先把号码存下来,过会儿再给你父母打吧。”小松看了看黄军,觉得他的做法有些奇怪,但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表示同意。

提示二:家里的电话号码不要随便透露给陌生人,以免被对方利用。如果意识到对方的行为有异常,就应该及时提高警惕。

随后,黄军好像忘记了要小松帮忙的事,开始和小松聊起了家常。他先是问小松:“你父母都是干什么工作的?”小松如实答道:“我妈妈在机关上班,我爸爸自己开公司做生意。”黄军一听,显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又问道:“那你爸爸一定很有钱吧?”

听到有人问自己的爸爸,小松非常自豪得意地说:“是啊,我爸爸做生意,挣了很多钱,我们家早就有私家车了,平时爸爸还经常带我和妈妈到饭店吃饭!”黄军听罢,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说:“那你真是太幸福了!”随后,黄军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小松一句:“你爸爸那么有钱,如果我向他要一点钱,他会不会同意?”天真的小松答道:“我不知道。那你去问问我爸爸吧!”

提示三:个人的家庭情况和电话号码一样,都是隐私,不要跟陌生人随便谈起。头脑简单的孩子往往口无遮拦,成为被利用的对象。

就这样,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聊起了天。其间小松无意中看了一下手表,发现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12点10分。此时的小松,突然觉得肚子有点饿了,他主动问黄军:“你不是说要穿线吗?怎么穿啊?我下午还要上课呢,快点穿完我还要回家吃饭呢!”黄军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从包里掏出一瓶矿泉水递给小松说:“不着急,你先喝点水再说。”

小松想都没想,就接过黄军递来的矿泉水喝了几大口,喝完之后,他突然觉得那瓶水有点苦,便皱着眉头问黄军:“你这瓶水怎么是苦的?”说罢将矿泉水瓶递给了黄军。黄军尴尬地说:“是吗?”然后匆忙把矿泉水瓶放进了他的电工包里,脸上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提示四:不要轻易地喝陌生人的水,吃陌生人的东西。

之后,小松又两次主动催黄军,黄军都告诉他:“不着急,我们再聊一会儿。”并不停地追问小松,“你爸爸每个月到底能挣多少钱?”不仅如此,黄军还笑着对小松说:“看你长得白白胖胖的,你家里条件肯定非常好,至少要有好几十万吧!”小松得意地告诉他:“我不知道家里具体有多少钱,但我知道,我爸爸生意做得蛮好的,应该差不多吧!”

一听小松家里的经济状况比较好,黄军直直地盯着小松好一会儿,才指着旁边的一个木箱,试探地说:“我今天的任务是要到这个箱子里穿线,但我人太大了,进不去,不如你到木箱里去帮我穿吧,好不好?”出乎黄军预料的是,他的话音刚落,小松就高兴地拍起了手,说:“那好啊,太好玩了!”说完就开心地跳进了木箱,同时高兴地大声招呼黄军:“你把线拿过来吧,我来帮你穿!”

险情就在这时发生了!只见黄军脸上的笑容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杀气,与此同时他还伸出左手,把小松的脑袋死命往箱子里摁……

小松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蒙了,他下意识地叫道:“你干什么呀?你是不是要害我啊?那我不帮你了,我要回家吃饭了。”说完,小松就要往箱子外面爬,但他的话音刚落,脸上就被黄军狠狠打了一个耳光。

黄军压低声音,恶狠狠地喝令小松:“闭嘴,否则可别怪我不客气啦!”小松抬头看见黄军的脸已经冷漠似铁,双眼里透出的都是杀气,不由地害怕起来。

这时,黄军掏出自己的手机,恶狠狠地对小松说:“你现在就给家里打个电话,就说你现在有点事情,要等一会儿才能回家去。”小松浑身颤抖着接过手机,哆哆嗦嗦地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正好是他的母亲王红。

小松本想告诉母亲自己遇到了危险,但他看着一旁恶狠狠盯着自己的黄军,话到嘴边却不敢说出口,最后还是按照黄军的要求告诉母亲:“我有点事,过会儿回家。” 小松的话刚说完,手机就被黄军抢了过去。

提示五:小松给母亲打电话的时候,应该想办法说出自己目前的境况,以赢得被解救的机会,但他却错过了。

挂上电话后,黄军再次拿起木箱盖子使劲儿往下压。小松出于一种求生的本能,用两只小手拼命顶着木箱盖,同时使出全身力气往外爬,边爬边大声呼喊:“救命啊!不要关我,放我出去!”但是,他的哀怜并没有唤起黄军的良知,相反却使黄军更加疯狂起来。也许是怕小松的喊声会惊动路人,黄军拿起榔头朝小松的头上猛砸了几下,小松当场就昏了过去。

见小松不再挣扎了,黄军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把大锁,将木箱锁死,然后骑着小松的自行车离开了木箱,留下可怜的小松在黑暗的木箱里。

半个多小时后,小松醒了过来。他在木箱里拼命地敲打,并用尽全力呼喊。此时,恰好有3个年轻人路过,听到木箱里“咚咚”的声音,其中一人便好奇地走近木箱看了看,发现木箱上写着“如听咚咚声,请速离开,高压危险!”他们以为是无聊人士搞的恶作剧,笑了笑便迅速离开了。

就这样,箱子在路边整整放了18天,竟然无人觉察,直到警方打开了木箱。

在案发现场,人们看到木箱里层的高密度板和中间的泡沫已被小松抠开了一个小洞,小松的衣服也被他脱在了一边。可以想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那个高温高压的木箱子里,这个渴望求生的13岁孩子进行了怎样的挣扎!案发后这个箱子在一个居民小区里放了18天,却一直无人报警,社区保安去了哪里?每天路过的居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甚至后来木箱已经散发出阵阵腐臭味,上面已经爬满了苍蝇后,仍然没有人警觉!也有人说,是少数人的冷漠堵住了孩子的求生之路!

孩子成为他报复社会的目标

黄军被捕后,曾经泪流满面地说:“我对不起那个孩子,那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孩子没有一点的戒备,对我的话都相信,是我害了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黄军对这样一个单纯可爱的孩子下了毒手?

24岁的黄军是安徽枞阳县人,几年前和家人一起到江苏省仪征市从事不锈钢门窗生意。2005年春节前,他和父亲到仪征市讨要欠款时被人无故殴打,由此产生了要在当地进行报复的念头,同时暗下决心要在仪征“搞一大笔钱”。联想到一直在看的绑架案件电视剧,黄军产生了绑架作案的念头。考虑到孩子们的警惕性会稍差一点,反抗的可能性也会小一点,黄军便将作案目标定在了孩子身上。

2005年9月8日,黄军坐车到扬州市区,买了胶带纸、电工包、电线、榔头等电工用具物品,又到一个木箱厂花钱订做了一个隔音的木箱子,并伪造了扬州电力公司的工作证。当晚,他把邗江财政局西侧定为作案地点,并租了一辆三轮车把木箱子运到了他事先选好的地方。次日上午,他又购买了一些安眠药,捣碎后放进矿泉水瓶中,好让受害人昏睡过去。

9月9日中午,黄军早早来到小松所在学校的门口,选择了一个放学回家的小男孩作为作案目标。他笑眯眯地上前与对方搭话,没想到小男孩非常警惕。据黄军说,那个小男孩既不肯跟他到旁边的僻静处,也不肯按他的要求到木箱里去,更不愿意将自家的电话号码告诉他。黄军虽然心里很生气,但却拿小男孩没有任何办法,只得另找目标。为了让自己更像是“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黄军又找来一个不干胶的电火花标志,贴在木箱外面,并写上“注意:如听咚咚声,请速离开,高压危险。”

9月10日中午,黄军又一次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用事先购买的那些东西,将自己伪装成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然后假装在木箱旁穿电缆线。当他看到小松路过时,便以帮助穿电线为由将小松拦下,骗出了小松的家庭电话,并骗他喝下掺有安眠药的矿泉水,然后骗小松进入木箱内。据黄军说,他当时绑架小松,是想向小松的父母索要10万元钱,但案发后他却一直没敢跟小松的父母联系。

作案后,黄军骑着小松的自行车逃离现场。因为害怕,他恍恍惚惚上了去南京的长途汽车,当夜又辗转去了成都,直到被警方抓住。

2006年6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终审判决,以绑架罪判处黄军死刑,立即执行。

这起绑架杀人案虽已告破,但阴影至今仍笼罩在当地很多学生和家长心中。接受采访的30多个中学生都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假如碰到了类似小松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该如何最大可能地为自己赢得被救助的机会。他们希望能够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警觉性、防范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专家点评

(犯罪学专家:徐平)

本案被害人几乎是犯罪学与被害人学上称之为无过错的被害人的典型。被害人与加害人毫无关系,是无意中在正常的场合“放学路上”被加害人随机选中。被害人并没有任何贪心或者图利的动机被犯罪人所利用,而最令人痛心的是,犯罪人所利用的竟然是被害人的善良和信任。这种案例对于社会心理具有毁灭性的破坏。

当社会主流道德提倡助人和信任时,本案的被害人却因为这样的美德遭遇不幸。于是从犯罪学专家的角度只能提醒所有善良的公民在助人或者信任他人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特别是自身缺乏自卫能力的未成年人,一定要有防范意识,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时要注意对方是否有反常的举动和奇怪的要求。

在对未成年人的危机教育中有几个要点:一是不能随意告诉陌生人你的家庭情况,比如电话号码、家庭地址、父母情况等;二是不能按照陌生人的要求进入危险的境地,比如密室、地下、箱子之类的地方,发现问题要及时和机智地脱身。

本案最值得检讨的却是我们的社会以及社区。这个木箱并非放在偏僻的地方,而是在居民小区里放了整整18天。无人关心、无人关注,甚至有人听见“咚咚”的声音都没有引起警觉。可见我们社会的安防体系实在薄弱,公民的社会公共意识缺失。这是目前中国社会在逐步进入陌生人社会时急需培育的公民责任心。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安全的责任人之一,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上一篇:中国式结婚,让我们很受伤 下一篇:爸爸的家,妈妈的家,哪里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