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6 02:14:02

丘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074-02

【关键词】丘脑出血 临床分析

丘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预后多不良。本文对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间我院内科收治的56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析。为在无CT情况下作出丘脑出血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男性38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7岁。以往有高血压病史42例,就诊时血压高者48例,血压正常8例。

1.2 临床表现

1.2.1 起病方式和发病状态 本组病例均为卒中样起病,在活动状态发病51例(91%),安静状态下发病仅5例(9%)。就诊时高血压者其收缩压最低为20kpa,舒张压高于12kpa,其中最高血压为32/22kpa。

1.2.2 前驱症状 本组40例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轻度的偏侧肢体麻木、无力。出现前驱症状距发病间隔时间在24小时以内者32例,24~48小时者3例。

1.2.3 主要症状和体征 ①高血压:发病时高血压者48例(46%)。②眼症状:表现为上视困难,即双眼向下向内凝视,犹如“日落眼”,有此征者41例(73.2%)。③感觉减退或消失48例(35.7%),其特点为病灶对侧的偏身深浅感觉障碍并存,以深感觉障碍明显。④偏瘫36例(64.2%),病灶对侧肢体不同程度中枢性偏瘫。⑤脑膜刺激征33例(52.9%)项强,克氏征(+)。⑥意识障碍29例(52%),其中嗜睡24例,浅昏迷3例,中昏迷1例,深昏迷1例。⑦失语症13例(21%)。表现为:语量少找词困难,构音障碍,或有错语、新语、奇特语言,听理解和新闻记者理解均差,复述相对正常,阅读书写障碍伴近记忆障碍,计算能力差。⑧精神症状:7例(13%),表现为少语、情感淡漠、无主动性。⑨丘脑性疼痛5例(8.9%),表现为对侧上、下肢自发性剧烈弥散性难以说出准确部位的烧灼感和难以描述的痛感。⑩丘脑下部损害5例(8.69%),其中上消化道出血4例,中枢性肺水肿1例。B11不自主运动2例(3.5%)。表现为对侧肢体不随意的舞蹈样动作,其程度较轻。

1.3 头部CT扫描 全部病例均于发病后3天内行CT扫描,血肿量为0.21~42ml,其中<20ml者41例,21~40ml者14例,>41ml 1例。血肿破入脑室33例。

2 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17例,好转35例,治疗有效率为92.9%,死亡4例。

3 讨论

在CT问世前根据临床典型症状诊断丘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15%,CT问世后则为20%~25%。可见CT在诊断丘脑出血的重要价值。丘脑小量出血,尤其是早期症状不典型者在无CT的情况下诊断很困难,甚至误诊。对CT扫描确诊的56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分析提示:除典型的丘脑综合征外多数病例还有头痛、发病时血压高,项强,脑膜刺激征等超出丘脑纹状体动脉或穿通动脉支配区供血障碍范围的表现,这是由于血肿的压迫、扩展、脑水肿,血肿穿破脑室,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所致,因此可以鉴别于其它部位的脑出血或丘脑梗塞。

丘脑出血的临床症状与出血部位、血肿大小、血肿扩展的方向有关[1],出血可向四周渗透,除破入侧脑室外也可向外上方扩展累及内囊或向下扩展波及丘脑下部及脑干或出血仅局限于内、外侧核及前核。本组病例破入脑室的33例除了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侯外,29例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障碍较重者乃因丘脑靠近中线易破入脑室或脑室系统形成阻塞性脑积水、颅高压,或累及视丘下部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出血波及丘脑底部,间脑及上丘时,则双眼上视困难即“日落眼”[2-4]。本组病例出现率颇高共41例(73 .2%),对丘脑出血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出现中枢性偏瘫及病理征者共36例(64.2%),说明丘脑出血向外上方波及内囊后肢的机率较大,出现精视障碍,失语症者乃因丘脑与边缘系统的联络纤维被累及。丘脑性失语特点为语极少找词困难,构音障碍、或有错语、新语、奇特语言。听理解与阅读理解均差,复述相对正常,阅读与书写障碍,近记忆障碍,计算力差。丘脑下部为植物神经的皮层下中枢,本组损害者5例,易致应激性胃出血和中枢性肺水肿,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觉障碍48例(85.7%),其特征是病灶对侧包括面部的深浅感觉障碍并存,以深感觉障碍明显,乃因丘脑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当丘脑出血时,丘脑与大脑顶叶的感觉联系纤维受损所致,由于深感觉障碍而致感觉性共济失调,如步态不稳,特征性丘脑性疼痛本组仅5例。

丘脑出血的预后本组病例存活率较文献报道为高,其原因可能为:①早期应用CT扫描确诊,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抢救措施提供依据赢得时间。②积极的抢救措施,对病情重者根据患者情况,合理的应用甘露醇、速尿等高渗脱水剂,防治颅高压,维持有效的脑循环量。③加强清理,防治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水上公宏,吉田祥二.脑C神经.1995,27(2):195

[2] 李桂龄.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4:40

[3] 王新德.脑血管病.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6

[4] 林世和,等.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2000,15:5

[5] 王笑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59.

上一篇:临床常见几种可摘局部义齿基托材料的比较 下一篇:关于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护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