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高拍:百年后“古赝”是否会成为“真迹”?

时间:2022-10-26 01:04:44

秋拍日近,目前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品征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据笔者从一些公司了解到,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不可或缺的重头戏,中国书画方面的作品征集情况却不容乐观,除了精品稀缺、难现亮点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外,赝品充斥这一老话题再度被提上台面。

书画拍场赝品云集

在中国书画市场上,赝品的大量存在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玩市场的地摊儿,到有门有脸的画廊,再到风云迭起的拍卖会,处处都可以看到赝品的足迹。尤其在中国近现代书画领域,诸大家的背后几乎都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造假者。有的甚至以“集团化”、“专业化”的身份出现,近年来愈演愈烈,让人防不胜防。有些高明的赝品就连专家也难断真伪,以致专业领域也经常会闹出弄假成真或指真为假的笑话。

据很多专业人士透露,目前在一场近现代书画的专场拍卖会上,上拍的拍品能有一半是真迹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甚至在一些公司举办的拍卖会上,赝品几乎成为主导,其间“穿插”的几张真迹也大多不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而这还只有极少数的明眼人能鉴别出来,以至于常常会有真品拍不过赝品的情况出现。

虽然赝品的问题古已有之,中国人对于赝品的接受能力颇强,也大多作好了“交学费”的准备。然而今天的“赝品市场”却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使很多藏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这种大规模的造假、贩假行为更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从更长远的文化继承角度来考量,长此以往,不知百年后,这些“古赝”是否会被当作“真迹”而被我们的后代永久收藏呢?

赝品凭何入主拍卖市场?

既然赝品大量充斥市场这一问题长久存在、人人皆知、愈演愈烈,那么为什么却迟迟不能有效地制止和解决呢?事实上,利益的博弈和左右才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甚至已经完全超越了对于赝品的监督和鉴定本身,凌驾于市场,更凌驾于艺术之上。

拍卖公司“为虎作伥”

按照常理来讲,作为上拍的拍品,拍卖公司对其真伪以及质量是负有一定责任的。虽然目前国内的拍卖公司大多对于作品真伪不承诺“保真”,然而为了公司的信誉和发展考虑,公司内部一般都有自己专业的鉴定团队,其中不乏很多专业领域的佼佼者甚至著名鉴定家,他们即是作品上拍的第一道关卡。

鉴于中国书画的辨伪难度较大,任何级别的专家都难免有走眼的时候。因此我们不能不近人情地强行要求专家们与其背后的拍卖公司为赝品在拍卖会上的出现负百分之百的责任。然而,身为“专家”却对于一张张手段并不十分高明的伪作频频“走眼”,原因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事实上,很多赝品恰恰是在拍卖公司以及鉴定专家们“默许”的前提下在拍会上公然亮相的。一方面,中国书画史上除当代之外的的大量优秀作品早已被从国家到各省市、地方的公立博物馆、美术馆或个人纪念馆收藏,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数量较小,而且大多不是艺术家的代表作或精心之作,而其中能被收藏者送入拍场的精品则更是少之又少。但与此情况大相径庭的却是近些年来中国书画市场的空前火爆,大量的购买者和收藏者涌入市场,提出了极度迫切的需求,一些拍卖公司面对这样“供不应求”的局面,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就不得不略显“无奈”地接受上拍赝品这一事实了。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书画收藏市场的成熟较早,历史上的优秀书画家的地位早经确立,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已成定论,因而其艺术作品的具体市场价格也已大多具备了统一的标准,即使稍有浮动也不会太大,所以即便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空前火爆、急剧膨胀的今天,中国书画真迹的升值空间也并不会很大。当油画、雕塑、当代艺术的价格正以翻番的速度上涨时,传统的中国书画却还在极为稳定的步伐中求得些许看起来可怜的上升,对于很多市场上的投机者来说,这无异于一个极大的“不平衡”。

造价低廉的赝品的出现,恰恰使得“中国书画”的利润空间有了极大的提升。于是,大量近现代书画大家的伪作开始涌现,而很多拍卖公司甚至变相地参与其中,“允许”甚至“支持”赝品公然入主拍卖市场,既是为制假者提供了一个“体面”的出路,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个“风光”的数据和记录。

买家责任不可推卸

造假者与拍卖公司的“联手”,是当前拍卖市场上赝品大量充斥的原因之一,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总要相对地看问题,大量购买了假东西的买家们又在其间充当着什么角色呢?受害者?抑或是“同谋者”?

目前的中国书画市场,体现为成熟与幼稚的结合。其成熟的一面主要体现为艺术史以及收藏史的悠久,早已经形成的一整套固有的创作手法、欣赏角度和鉴定标准,甚至连作伪都有一系列成熟可靠的方式、手法。

然而,除了凡此种种悠久的成熟,中国书画市场还面临着很多不够成熟甚至十分幼稚的地方,其中尤以当代收藏群体的文化断层为首。

中国上个世纪百余年的社会震荡,导致了大量中国文化意识的消亡,当代人与传统文化的隔阂日久也日深。尽管近些年来国学大兴,人们都开始主动地回归传统,然而在与传统完全脱节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国人,是否具备着认识传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呢?在审视当今中国的收藏群体时,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一问题。赝品的畅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为了满足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恰恰是由大量不够成熟的购买者和收藏者所提供的。

艺术品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市场,它要求参与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大量自己没有能力鉴别真伪却又充满购买热情的人士的出现,成了赝品市场繁荣持久的客观的助推者。

与因“打眼”而“交学费”的买家不同的另一购买群体,是明知是伪也当真的一些人。他们或出于投机市场的考虑,或为了送礼行贿的目的,在拍卖市场上购买一些还“看得过去”的伪作,日后“拿得出手”,既有了拍卖会上的纪录也就几乎没有了砸在手里的后顾之忧。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制假、卖假的行为中,却作为其整个“产业链”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存在,主观上推动了赝品市场的发展。

市场:默认还是反抗?

存在即是合理。由以上的分析推断,中国书画赝品大量充斥市场的情况还将继续,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消除。然而,市场各方的态度又该如何呢?是默认这种现实,各自在守护住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容忍赝品与真迹同台竞争的景象?还是群起而反抗,从制造到销售各个环节切断其繁衍命脉,为中国书画赢得一个清静而有序的市场?

中国书画市场今日的繁荣,得益于众多收藏者、购买者、拍卖公司以及相关媒体的支持。然而,书画赝品市场的同步繁荣,依然离不开以上人群和机构的或客观或主观的帮助。

一些被拍卖公司请去做鉴定工作的专家表示,很多时候自己在面对一件件赝品时也很无奈。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身份、眼力和口碑负责,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考虑拍卖公司的利益和诉求,大量还“看得过去”的赝品就是这样被“纵容”的。

很多拍卖公司也私下里表示,如果完全拒绝伪作,那么真正能够登上拍卖会的作品数量将少得可怜,甚至只有极少几家大的拍卖公司可以继续支撑中国书画市场的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赝品似乎成了维持中国书画市场繁荣表象的重要角色。

购买者的心理同样是矛盾而无奈的。赝品的存在是不容争议的事实,而中国书画作品的鉴赏难度那么大,真正可选择的余地又那么小,收藏真迹变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在整个市场中,似乎只有赝品的制造者才是真正的“罪人”。然而,他们会说:没有赝品,你们的利益从何而来,你们的需求又如何满足呢?

历史:今天的一页如何书写?

盛世兴收藏,今日的和谐盛世造就了艺术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参与人数之众多,交易种类之多元,涉及领域之广阔,各样机构之林立……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观,这些都将被载入史册。

然而,作伪手段的高明,赝品营销的兴旺,拍卖市场的混浊……凡此等等又当如何来书写呢?

历史是由人造就的,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的未来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艺术品的收藏,当前看来是一种喜好、一种投资甚至一种炫耀,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百年之后,试想我们的后人在面对一件件有着完整著录与收藏经历的“古赝”时,是否还有提出某种质疑的勇气。如果赝品在我们的手中变为真迹,我们如何对得起历史。

(责编:唐陌楚)

上一篇:“中国象棋博物馆”花落谁家? 下一篇:赵力:当代艺术市场步入名作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