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国土资源调控杠杆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22-10-26 12:16:04

用好国土资源调控杠杆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资源大省、旅游大省,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最根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升级机制。作为国土资源部门,就是要遵循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山东发展的指示和同志视察山东时提出的做好“新、特、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中心、高效服务,努力实现参与宏观调控与保障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统一,保护资源与保障科学发展的统一,从严执法与优化发展环境的统一,努力化解资源瓶颈约束和供需矛盾,全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实行关口前移、把好供地闸门,促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是把国家批准山东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行关口前移,以供地布局和指标的硬约束,保障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生产力布局和重点项目,实行分类供地,坚决保高技术含量和自主创新的大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改善民生的项目,严禁向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供地。二是强化批后监管,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的结构转换。对现在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积极促进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凡符合技术进步要求或进行结构优化调整的企业,在用地或土地用途变更上,给予积极支持。对于继续走老路、扩产能的落后企业,禁止扩大供地,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原有用地进行用途管制。三是对优化山东产业结构关系重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二、强化节地发展模式,引导推动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方式

劳动、资本、土地构成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在要素配置效率中,土地是重要载体。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往往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相辅相成。最近,我们对国内外和省内外土地利用与城市、园区和产业集群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越是节约型土地利用模式,越能够有效促进城市与园区集约发展、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聚集。我省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省份,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数的4.4倍,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27位。山东省要在机制、政策和发展观念上强化节地型发展模式:一是强化闲置土地处罚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山东实际,对闲置用地进行拉网式排查,高额征收闲置费,对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长期闲置土地,坚决依法收回。二是与有关部门协调制定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单位面积容纳人口、产出水平和安置就业的标准,对超出用地标准的征收高额费用或禁止供地,促使城市建设向地下空中寻出路,园区建设向立体集约找空间,产业成长向要素聚集和高端价值链求发展,并通过价格――成本――利润传导机制,促进建设主体和企业把节约用地变为自觉行动,通过成本――收益挤出效应,使低附加值、高耗能行业和企业没有生存和立足之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和未利用地开发,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集群形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按照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一般规律,要经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三个各居主导的发展阶段,相应地从经济发展程度上,产业在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梯度转移的规律。我省的工业化、城市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艰巨的任务远未完成,如果采取“一刀切”齐头并进的产业高端发展模式,产业基础、技术人才储备都有很大难度,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也会急剧凸显。可行的方式应当是:沿海发达的城市和中心城市产业必须率先升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心镇接替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各自按比较优势共同发展,推动工业化惠及全省城乡,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看,我省完全有条件支撑这种产业梯度转移。1997年,我省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占全省建设用地的50%左右,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以及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空心村现象十分突出,农村人均住宅占地达到150多平米,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新空间,既是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我们打算:在全面调查研究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普查的基础上,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与发改委、建设、农业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城镇和中心村居民点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和不增加耕地占用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置换,迁村并点、缩村节地等措施,以节约挖潜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建设和农村工业集约布局发展,把发达地区因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变动难以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到农村,带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未利用地开发,特别是荒丘、荒滩、盐碱地的开发,既是我们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必然选择,也是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隆起带的出路。迅速把山东产业集中发展的布局转移到沿胶莱河口――漳卫新河入海口的泛黄河三角洲地区,可以从长远上解决耕地占用、建设用地稀缺、产业布局分散等矛盾,通过直接使用未利用地、部分填海造地,拓展山东发展的新空间。同时,能够更好地呼应环渤海经济区的形成,带动山东北翼经济带的隆起。在全省一盘棋的总规划下,搞好基础设施,配套相关的激励政策,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腾飞,并拉动全省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四、强化土地整理和耕地质量普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000年以来,我省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00多个,投入资金100多亿元,新增耕地100多万亩。通过水、电、路、田、林、村综合整治,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了项目区广大群众的高度称赞。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意见》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好四大领域的相关工程,即:基本农田开发整理保粮食安全、特色农业示范区土地整理保农民收入、未利用地开发保建设用地需求、山区湖泊河道沿线整理保生态环境。今年,将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实施30个大型项目区建设。同时,我们结合山东土地质量普查,由省厅地质调查院全面展开了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壤和地质现状分析,把每个地区的地质土壤情况进行精细分析,并形成1:5000大比例尺的三维信息系统,指导农业科学施肥、精准农业发展和形成特色种植。

五、大力发展矿业经济,推动矿业经济拉长产业链,实现集约发展

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也是矿业经济大省。目前,矿业总产值近1700亿元,并影响下游产业附加值近400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但全省矿产资源的可利用储量严重不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正在迅速下降。着眼于解决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约束,我们初步考虑采取4项措施:一是立足省内,攻深找盲,全面启动金、铁、煤等重要矿种的深部找矿(―1000米以下)和重点成矿带的地质勘查工作。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到省外、国外获取有战略影响的资源。我们正在组织地质科研院所、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强强联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非洲、拉美、大洋洲建立资源基地,重点在能源、金属矿和稀有非金属矿上实现突破。同时,到新疆、内蒙、贵州等资源富集地区获取探矿权、采矿权,努力实现山东资源战略多元化。三是大力扶持矿业经济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做大做强,实施资源与产业捆绑发展。坚决保大压小,在探矿权、采矿权上向省内龙头矿业生产企业集中,支持矿业企业发展深加工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把高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和利益留在山东,限制单纯的资源开发行为,逐步把资源开采浪费大、安全隐患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中小矿业采掘企业淘汰出局。四是对山东地热资源在进行普查基础上,加大详查力度,制定规划,更好利用山东相当于1.5亿吨标煤的地热资源,发展温泉旅游经济和热源利用循环经济。同时,做好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的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景区景点。

上一篇:大力推动节能降耗 加快促进科学发展 下一篇: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