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清代道路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26 12:02:53

承德避暑山庄清代道路调查研究

[摘 要]避暑山庄内清代道路是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山庄建筑本体、山庄环境共同构成了山庄体系,道路的建设伴随着避暑山庄建筑营建的全过程,见证了山庄的兴衰历史。

[关键词]避暑山庄 清代道路 道路形制 道路研究 清代道路价值

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02-01

1 概况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03年~1792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清代道路主要有条石御路、青砖路、冰纹路、鹅卵石路、叠石蹬道、土路等几种形式,总长度25403m。条石御路主要分布在避暑山庄的正宫区、湖区、引水沿线、松林峪和榛子峪,长4739m;青砖道路、鹅卵石路和冰纹路主要分布在湖区、引水沿线,其中青砖道路长610m,冰纹板路1138m,鹅卵石路980m;叠石蹬道主要分布在山区,长1854m;土路分布在山区和近湖沿线,长16082米。

2 道路形制与铺墁形式

2.1 道路形制:

2.1.1 条石御路

主要的条石御路有7条,分别是:

①松鹤斋门前御路,是正宫区通往东宫的清代御道。

②万壑松风--正宫岫云门--芳园居--芳渚临流--长虹饮练--远近泉声--旷观的主御路,是正宫区通往平原区、梨树峪和松云峡的清代御道。

③远近泉声至梨树峪三岔口。

④旷观至西北门,乾隆皇帝经常由此出避暑山庄至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庙及狮子园。

⑤长虹饮练通往珠源寺的御路。

⑥万壑松风至芝径云堤桥的御路,是正宫区通往如意洲的清代御道。

⑦榛子峪口至碧峰寺山门的条石御路,是正宫区通往榛子峪的清代御道。

以上御路以第②条御路为主线,其他御路与之相连形成支线,呈放射状连接主要景点。

2.1.2 青砖路

位于避暑山庄旷观至长虹饮练引水沿线,青砖尺寸:280×132×52,路宽只有1.1米,距岸边1米左右;还有石矶观鱼南侧宽度500―600的青砖道路。

2.1.3 冰纹路(碎拼石板路)

万壑松风桥至月色江声的道路,芝径云堤桥至如意洲的道路。

2.1.4 鹅卵石路

稼穑维艰与文津阁的支路,秀起堂至鹫云寺单路方砖鹅卵石道路,西岭晨霞通往沧浪屿的方砖呈菱形对角铺设的鹅卵石路。

2.1.5 叠石蹬道(云步叠石)

松云峡通往山近轩、广元宫和敞晴斋的青石蹬道。

2.1.6 土路

水月庵去往旃檀林的小路,清代土路个别地段做法十分讲究。根据嘉庆年间加宽四面云山土道(马道)和其他清代文献可以基本了解当时避暑山庄土路的基本做法:开出路基后用毛石垫平基础,路边缘用木板支护,厢筑二八灰土一步,夯筑平实,路两侧区域采用“贴种草皮”的方式栽植天然草坪,路两侧每侧栽植3行油松,株间距约5.0m,行间距约6.0m,品字形插空栽植。

2.2 道路铺墁形式:

2.2.1 条石御路:铺墁有横铺和顺铺两种方式,两侧设路牙石,横铺中条石采用1-3拼,相互错缝;个别地段采用路牙石和路心石连做,或者两块路牙石与路心石连做形式。

2.2.2 青砖道路:采用一层停泥砖横铺方式铺墁,停泥砖规格为280×132×52,路的两侧立栽停泥砖做路牙。

2.2.3 冰纹板:均采用无缝细墁形式,两侧设路牙石。

2.2.4 石子路面:多为鹅卵石拼花的形式,或者由1或3路方砖与花石子组合铺设。

2.2.5 叠石蹬道:多为青石堆叠成云步台阶形式。

2.2.6 土路:多为自然土路,个别地段为二八灰土夯筑路面。

3 清代道路研究

通过对避暑山庄清代道路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出康乾时期根据景区的不同,在修建道路时经过了精心规划和设计。道路从用材、宽窄等方面体现了不同的等级、功能,根据避暑山庄园林各个景区特点而分别设置,较大景区采用最高等级的条石御路,工程做法:白灰浆铺墁路心石和路牙石,基础两步100厚三七灰土垫层,路基素土夯实,路宽度最宽处达6000,例如正宫鱼鳞坡的御路,最常见的宽度为3200,最窄的只有1650,例如长虹饮练通往珠源寺的御路。条石御路的路牙石都比较宽,有180、320、300等多种尺寸,常用尺寸为320,长420-980。路心条石一般长280-880,宽200-900,厚130-200。地形高低变化处采用等级较高的叠石蹬道,多用于山区景点之间,这些叠石蹬道利用山形地势,采用不需人工加工的自然山石,营造出自然纯朴,曲折多变气氛,既具野趣自然,也不失古朴庄重,与避暑山庄园林景观和谐一致。小景区或相邻景区采用等级一般的冰纹路或石子路,一般作为主路或次路使用,路宽由1.4米至2.0米不等。亲水小径多采用等级一般的青砖路,采用细砂铺墁,青砖尺寸:280×132×52,路宽只有1.1米,距岸边1米左右,如:远近泉声和石矶观鱼南侧宽度500―600的青砖道路。次要道路采用等级低的土路,土路朴实自然,符合避暑山庄园林意境。

4 现存清代道路价值

4.1 历史价值

山庄内清代道路是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山庄建筑本体、山庄环境共同构成了山庄体系,道路的建设伴随着避暑山庄建筑营建的全过程,见证了山庄的兴衰历史。

4.2 艺术价值

4.2.1 避暑山庄内的道路设计,在继承中国古代皇家苑囿道路的同时,还根据“山庄”的特点,因地制宜,巧妙布局,顺其自然,通过道路的总体布局,把山庄72景和120余组(座)建筑有机的串联起来,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体现了高超的造园艺术。

4.2.2 避暑山庄清代道路经过了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石子道路、叠石蹬道、土路等做法也十分适宜避暑山庄自然古朴的风格,与同时期其他皇家园林道路具有明显的区别,体现山庄朴野的特征。

4.3 科学价值

通过道路的营建,建筑材料都为就地取材,在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情况下,根据各景区特点合理设计道路宽窄、用材大小和工程做法,充分体现了道路设计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上一篇:论我国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 下一篇:探讨公路路基边坡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