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曲晓声沿波讨源

时间:2022-10-26 11:45:31

从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的命题实践看,“意蕴”探究已成为探究题中的热点。而这恰恰是不少考生的弱项,令他们畏惧茫然,不得解答要领,失分相当严重。而所谓“意蕴”,是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由于作者个体情感、写作目的、所处时代等不同,使得文本“意蕴”具有了多样性、含蓄性等特点,给解读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高考命题青睐于“意蕴”探究题,目的在于全面考察考生的认知层次、审美趣味和解读能力。以江苏卷为重点,兼及其他省市的高考命题,可以发现近四年的“意蕴”探究题,其命题维度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维度之一:探究结构安排的独特意蕴

【典题示例】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第15题)

【解答策略】

文章结构的安排是体现作家艺术匠心的重要手段。正写侧写、实写暗写、明线暗线、叙事顺序、人物关系、开头结尾等等,都属于结构安排上的常用技巧,最能够赋予作品以独特意蕴。解答这样的题目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看结构安排的独到。《侯银匠》这个标题,说明侯银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侯菊是次要人物。而小说却以大量的笔墨写侯菊,是要告诉读者,侯菊之所以如此精细,甚至精明,原因在于侯银匠鳏居多年,独自把女儿拉扯成人,父女相依为命,何等艰难。女儿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事方式都直接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女儿也就是写父亲,这样也就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2.从情节发生发展的角度看结构安排的作用。发生在侯银匠身上的故事很多,但作家只选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来彰显主题,足见作家在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方面的良苦用心。

3.从深刻表现主题的角度看结构安排的匠心。《侯银匠》的写作目的是反映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写侯菊的文字多,也就更能让读者从下一代身上体味到小说的深刻主题。

维度之二:探究多重层面的主题意蕴

【典题示例】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4题)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其主题意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丰赡的、多重性的。常见的命题形式除了直接设问之外,还可以借助文本标题进行设题。解答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掘:

1.从分析文本所塑形象的角度。形象包括人物、动物形象。《溜索》中作家写牛的反应,“死也不肯再走”、“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而雄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骏马“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相对照,便可发现,作家以此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2.从剖析文本所设环境的角度。《溜索》开篇状写怒江的万丈绝壁、凛然声势,为全文营造了严峻、险恶、恐怖的环境氛围,以此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3.从比照人物相互关系的角度。人物关系的对比是文本常用的技法,分析这一技法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蕴。《溜索》中作者写驮队的人际关系,从而表现出彼此间那种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的精神品格;通过“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这一哲理。

维度之三:探究表现手法的深刻意蕴

【典题示例】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

景物叙写是表现手法当中的一种,是对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的描写。自然景物包括春夏秋冬、江河湖海、风云雨雪、日月星空等等,社会环境则包括时代氛围、人文风尚等等。江苏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探究,角度小,发掘深,在全国所有高考试卷中是颇具特色的。我们以“典题示例”中的这道题为例,阐述这种题型的解答策略:

1.从分析景物特点的角度入手。《“这是你的战争!”》写到的自然景物有飘扬的雪花、雪白的腊梅林。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本,领悟深意。雪花的特点是寒冷、飘忽不定、漫无边际、消融迅捷。腊梅的特点是傲霜斗雪、刚正不屈、高洁脱俗。两者在文本中已然不单纯只是景物,而是作为两种意象,具有某种隐喻与象征之义。昆明很少下雪,作者用下雪渲染了人物活动的气氛,暗示了战事的紧急,形势的严峻;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从剖析景物叙写的作用入手。景物描写的作用包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人文与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为后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用于结尾处,能够深化主题、升华情感。题目问的是“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联系景物的特点,不难看到: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维度之四:在个性解读中探究文本意蕴

【典题示例】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2011年全国课标卷《血的故事》第11题)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有创意的解读,这种题型虽然在江苏往年的高考卷中没有出现过,但我认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原因在于所谓个性化解读实质上也是对文本“意蕴”进行探究的一种方式,能很好地考察考生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及表达能力。解答时需做到以下几点:

1.读懂文本,明确观点。从个性解读的角度探究文本意蕴,首先要细致深入地读懂文本,了解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作家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在文本中有着怎样的体现。《血的故事》表面上写的是一个与血型相关的故事,而实质上却是彰显了大陆与台湾及各民族之间血脉相连、互为融合的民族情感。读懂了这一点,就能感受到小说无论是以“血的故事”为题,还是以“血型的故事”,都能够很好地表现这一情感。

2.言之成理,理据相谐。这是就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言的。必须紧扣文本,从中找到能证明观点的相关内容。如果认为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理由包括: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如果认为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则可这样阐述: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彰显作者的巧妙构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因为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做到言之成理,理据相谐,令人信服。

【作者简介】

刘国良,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指导专家,南通市高考模拟试题命题专家。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文章观点先后18次被学术期刊、教学年鉴、硕士研究生论文引用。主编《高考材料作文第一解读》、《高考作文热点题库》等图书30余本。

上一篇:浅谈“模型法”在江苏高考复习中的一些应用 下一篇:明天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