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

时间:2022-10-26 11:04:25

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

【摘要】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名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见,而且也是考核的重点。本文对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状语 动词

一、词类活用的概念

所谓的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二、“词类活用”现象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是高中阶段语文课的必修内容,而词类活用是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的必修基础知识。经过现代汉语基础语法的学习,中学生刚刚接触过现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以及简单的句子成分分析,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数量词应该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及在句中作固定的成份。如名词只能作主语或宾语,动词只能作谓语。然而在文言文学习当中,由于各种语境的需要,这些词往往具有了其它词性所具有的功能,即“词类活用”现象。无庸置疑,这给知识还不丰富的中学生增加了障碍,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困惑,应该怎样将“词类活用”这一复杂的语法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认真思索的问题。

三、文言文名词两种活用现象的辨析

对于名词活用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有关教辅资料的表述也存在分歧。

我们先来看一下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中一个句子的注解:

例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其中关于“瓮”、“绳”这两个词的解释,《高中文言文译注与赏析》中的注解为:“瓮、绳: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牖、枢:名词作动词,做窗户,系门枢。”在《文言文双色诠解・高中卷》中注解为:“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用瓮作,用绳子系,分别带宾语‘牖’、‘枢’用动词。”这样标准不一的解析,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究竟如何区分它们,才能够准确的掌握和识别这一特殊语法现象呢?首先必须弄清楚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然后找出它们二者的本质区别。

1.名词用作状语的判断

在《古代汉语》一书中,王力先生认为:“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第一,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豕人立而啼”,意思是像人似的站着啼哭。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如: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虏使其民”,意思是把秦国的人民当作俘虏来使用。其余由此类推。

第三,表示处所或工具。例如: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力先生提出了一个通过普通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其用作状语的标准,他认为:“用作状语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其位置都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的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充当状语。王力先生重点讨论了“岁”、“月”、“日”这三个时间名词做状语的用法,他认为有三种用法:“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的前面,有‘岁岁(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第二,‘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的。”

著名的古代汉语学家马汉麟先生在他的《古代汉语讲义》一书中也认为:“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可以充当状语。作为动词的状语,这有两种用法:

第一,以普通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行动特征,来修饰动词所表示的运用行为的状态。”例如:

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豆其前,而令黥徒夹而马食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第二,把动词的宾语当作普通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对待。例如: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孟子・万章下》)

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史记・游侠列传》)

“犬马畜”,意思是把当做是犬马养畜;“父事朱家”,意思是把朱家当做父亲侍奉。

从王力先生和马汉麟先生两位大家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做状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个名词必须是具体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或者是表示时间的名词;第二,这个名词必须是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中状语的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完全相同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发现表示方位的名词,如“上”、“下”、“东”、“西”、“南”、“北”等这些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或方向,也可以充当状语。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这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这些例句中的“上”、“下”、“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分别用于动词“封”、“食”、“饮”、“取”、“举”、“割”、“收”之前,解释为“在东面”、“向上”、“向下”、“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用来修饰动词,均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或方向,充当状语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名词充当状语用时,其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这个名词必须是具体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或者是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

第二,这个名词必须是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

第三,这个名词必须用以修饰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位、处所,或事物发生变化的状态、性质、频数。

用这个标准来判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一句中的“瓮”、“绳”这两个名词的活用现象,可以看出,它们都不具备名词充当状语用的条件。

2.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

关于名词作动词用这一语法现象,王力先生提出的判断标准是:“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例如:

晋军函陵,秦军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中,关于名词充当动词用是这样表述的:“凡是被助动词、副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带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名词前面有“所”,或者前后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上述这些观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得到验证,例如:

上帝使我长百兽。(《战国策・楚策》)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耳。(《五人墓碑记》)

“长”字带有宾语“百兽”,作句子的谓语,在这里当“做首领”讲,用作动词;“墓”字后用“而”连接,在这里当“修墓”讲,用作动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长”之后都跟有“百兽”这样一个名词,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且前一个名词对后一个名词产生一个动作,从而构成一个动宾词组,就可以把前一个名词判断为活用作动词。

由此可见,名词充当动词用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这个名词之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第二,这个名词后面有一个名词或代词,并对它发出一个动作,共同构成一个动宾词组;第三,这个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3.名词两种活用现象的区别

从上面名词作状语用和名词作动词用的基本语法特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主要区别应当在于:如果这个名词是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位、处所,或事物发生变化的状态、性质、频数,就可以把判断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如果这个名词是用在能愿动词、副词之后或者是用在代词、宾语之前,并产生明显的动用行为,则可以将其判断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依照这一标准,我们再来考察一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这句话,其中的“瓮”、“绳”这两个名词分别用于“牖”、“枢”这两个名词之前,并对它们产生一个动作,共同构成一个动宾词组,用作动词,在这里应当做“用瓮做”、“用绳子系”讲,而后面的“牖”、“枢”这两个词依旧保持了它们的本来意义,并没有发生词性上的变化,充当了“瓮”、“牖”的宾语。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特征和它们的主要区别,那么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辨析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浅谈李清照的咏花词 下一篇:历尽苍凉之后的大雅若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