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电吸附原理的螺旋式尾气处理装置

时间:2022-10-26 08:26:19

[摘 要]基于静电吸附原理的螺旋式尾气处理装置,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在传统的直筒式吸尘器基础上,将其内部结构改为螺旋状,这样可以扩大汽车尾气在改除尘装置中通过的时间,进而增大尾气处理装置的除尘效率。

[关键词]静电吸附原理;汽车尾气处理装置

中图分类号:X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082-01

本实用新型包括螺旋式除尘壁、螺旋式电极、中心吸附电极、净化网、净化器、催化层、支撑架、电源,所述的电源安装在螺旋式除尘壁的外圆柱面上,所述的螺旋式电极的外壁与螺旋式除尘壁的内壁连接,所述的中心吸附电极通过两个支撑架固定在螺旋式电极的内壁上,所述的催化层电镀在净化器的内表面上,所述的净化网放置于净化器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螺旋式除尘壁、螺旋式电极、中心吸附电极都固定在净化器上。有益效果:吸附颗粒的壁面为螺旋状,增大了吸附面积;尾气处理装置的尾端添加了净化装置,可以将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转化,降低对人体的危害。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静电吸附原理的螺旋式尾气处理装置。在阴阳电极板之间的电场内,通过的细小颗粒物将受到来自阴阳极板的静电力。在该静电力的作用下,再加上颗粒物的质量微小,其会向电极板移动。利用这个原理,我们改造了汽车尾气处理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汽车尾气处理装置的种类很多,但大部分不能有效的处理汽车尾气。用它们来处理汽车尾气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颗粒吸附面积小,因此降低了吸附效率;二是在处理装置尾端没有设置净化装置,不能对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进行转化。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静电吸附原理的螺旋式尾气处理装置,它克服了一般尾气处理装置吸附效率低、不能对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进行转化的弊端,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的螺旋式电极的内壁面为螺旋状且带有负电荷,所述的中心吸附电极的外壁面为圆柱面且带有正电荷,所述的中心吸附电极的内壁面为螺旋状且带有负电荷,所述的支撑架用绝缘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基于静电吸附原理的螺旋式尾气处理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基于静电吸附原理的螺旋式尾气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螺旋式除尘壁,2.螺旋式电极,3.中心吸附电极,4.净化网,5.净化器,6.催化层,7.支撑架,8.电源。

四、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基于静电吸附原理的螺旋式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螺旋式除尘壁(1)、螺旋式电极(2)、中心吸附电极(3)、净化网(4)、净化器(5)、催化层(6)、支撑架(7)、电源(8),所述的电源(8)安装在螺旋式除尘壁(1)的外圆柱面上,所述的螺旋式电极(2)的外壁与螺旋式除尘壁(1)的内壁连接,所述的中心吸附电极(3)通过两个支撑架(7)固定在螺旋式电极(2)的内壁上,所述的催化层(6)电镀在净化器(5)的内表面上,所述的净化网(4)固定在净化器(5)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螺旋式除尘壁(1)、螺旋式电极(2)、中心吸附电极(3)都固定在净化器(5)上。

所述的螺旋式电极(2)的内壁面为螺旋状且带有负电荷,所述的中心吸附电极(3)的外壁面为圆柱面且带有正电荷,所述的中心吸附电极(3)的内壁面为螺旋状且带有正电荷,所述的支撑架(7)用绝缘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电源(8)通电,汽车尾气一部分进入螺旋式电极(2)内,另一部分进入中心吸附电极(3)内,使得尾气中的颗粒由于静电偏移作用被吸附到螺旋式电极(2)和中心吸附电极(3)的螺旋状壁面上,此时被净化掉颗粒的汽车尾气进入净化器(5),进入净化器(5)的尾气首先与催化层(6)上的化学物质进行反应,接着通过净化网(4)排出。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五、 总结与展望

本实用新型采用结构上的改进,将原有的科学原理以及传统的结构改造成了新颖的创新的装置。同时,我们还有些许问题有待研究与改进:

一、 对于螺旋式汽车尾气除尘器会不会造成汽车排气管的损坏还未知。有待将实物做出来后投入使用测试,来分析我们的除尘器是否会对汽车的排气管造成损坏。

二、 我们还未清楚没有被除净的尘埃颗粒进入除尘器后面的尾气净化其中是会不会对为其净化器造成堵塞以及影响其中催化反应的进行,从而降低尾气净化的效率

总之,我们通过不断实践以及讨论,进一步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探索改进,力争将装置完善,达到投入使用的地步,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静电感应器件作用理论》兰州大学出版社 李思渊 2002年5月

【2】《静电感应与静电屏蔽》机械工业出版社 郎永强 2007年9月

作者介绍

1. 苏硕:男,1994年出生,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13级本科生。

2. 马文豪: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13级本科生。

3. 马耀昌: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13级本科生。

4. 史立德: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13级本科生。

5. 谭炳勇: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13级本科生。

上一篇:套保封隔器失效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论篮球文化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