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低渗油藏开发后期挖潜技术研究与应用

时间:2022-10-26 08:01:50

高压低渗油藏开发后期挖潜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 要:以深层高压低渗为特点的文13西油藏,高含水后期油藏水淹严重,油井单井产量低,开发效果差,存在的问题因构造而呈现明显的区带性。针对构造主块、西南复杂带不同的开发特点及存在问题,通过基础地质研究,深化油藏各区带分类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依托集成配套工艺技术的攻关,分类实施恢复井网,精细调整,配套工艺挖潜,油藏动用程度提高,开发效果改善。针对该油藏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压低渗油藏 高含水后期 分类储层剩余油

1.前言

文13西是中原文东油田的主力油藏,主要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中5-9,含油面积5.0km2,石油地质储量1089×104t。油藏埋深3150-3550m;平均渗透率30×10-3μm2、地面原油密度0.80―0.85g/cm3;地层温度120―140℃、原始地层压力压力系数1.69~1.78、矿化度28-34×104mg/l、原始气油比250―400m3/t。

油藏1987年正式投入开发,历经多年的调整治理,到2011年底,油藏综合含水89.94%,地质采出程度32.3%,工业采出程度88.61%,油井单井产量低,开发效果差。

针对油藏构造主块、西南复杂带不同的开发特点及存在问题,通过基础地质研究,深化油藏各区带分类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依托集成配套工艺技术,分类实施恢复井网,精细调整,配套工艺挖潜,油藏开发效果改善。

2.分类挖潜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1 基础地质研究

2.1.1 构造与储层研究

在构造演化背景分析和构造新理论指导下,精细解释三维地震,采用整体、立体、精细研究思维。平面上连片整体研究,纵向上立体深度解剖。构造图采用大比例尺(1:2500)、密等值线(10m)等深线构造制图技术,进行构造研究。理顺构造主块6条东掉小断层,并对西南复杂带4条小断层进行重新组合、修正。结合地震资料和新钻井资料修改文23盐盐面,西部复杂带面积扩大,文东断层位置西移,新增含油面积0.26Km2,石油地质储量70.0×104t。

应用沉积学理论和储层沉积结构单元技术[1],深化隔、夹层描述及主力厚油层韵律段认识,将沙三中4-10砂组由原来的55个时间单元增加到68个时间单元,其中细分主力层砂组13个。

2.1.2 沉积微相研究

本区沙三中储层沉积微相划分为5种类型:深沟道微相、浅沟道微相、近漫溢微相、远漫溢微相和深湖、半深湖相。

从分类储层看,一类层主要以深沟道微相沉积为主,二、三类层以浅沟道微相、近漫溢微相、远漫溢微相沉积为主。

2.1.3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具有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渗透率平面变异系数>0.5为主。层间各砂组及层系渗透率变异系数0.25-0.74,其中沙三中5-7层系非均质较严重。

2.1.4 剩余油研究

利用产出剖面约束下的相控数值模拟与油藏工程两种方法研究剩余油。数值模拟表明,一类层采出程度高达40.26%以上,剩余可采储量为76.32×104t,潜力主要存在层内动用不均及井网不完善区域。二类层采出程度25.63%,剩余可采储量51.34×104t,潜力主要集中断层遮挡处和层间干扰形成的区域,是下步调整的重点。三类层分布零散,适宜局部挖潜。

2.1.5 注采井距及渗透率级差研究

利用深层低渗油藏岩心建立的有效渗透率与空气渗透率的关系为:。利用公式,制作不同渗透率储层在不同生产压差下的极限注采井距图版。根据图版,确定不同类型储层在不同生产压差下的极限注采井距。目前文13西块有效驱替压差为15-20MPa,计算一类层极限控制半径为大于150m,得出极限注采井距为大于250-400m;二三类层极限控制半径为71-100m,即有效注采井距为142-190m。

利用室内多层水驱油实验四种岩心,在相同注入倍数条件下(注入倍数1.6),单层水驱时均能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且受渗透率影响不大。多层组合水驱时,渗透率级差控制在4倍以内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2.2 工艺技术攻关及配套

将浅层油藏应用较为成熟的悬挂4套管技术,推广至深层油藏并改进完善,优选潜力区域恢复井网,油水井配套实施,为多个潜力油层实施最小井段重组挖潜创造了井网条件。

攻克适应深层、高温、高压油藏的分注技术,形成耐温140度,耐压差40MPa,适用井深3800m、隔层为3.0m的高压分注配套工艺技术,为细分重组创造了条件,平均分注有效期达312天。

配套完善分层压裂技术,优化配套薄差层压裂技术,解决了不同类型储层间互性强、隔层小的问题,实现了对二、三类的有效改造。

2.3 分类挖潜技术及应用

2.3.1一类层剩余油挖潜

①有效提液,剩余油富集区层内剩余油挖潜

在主块,优化恢复一类层井网,S3中6^7主力层井网由三注三采变为十注七采。在此基础上,优选断层遮挡部位油井有效提液7井次,有效7井次,累计增油2740t。

②提升主力层韵律段剩余油认识,实施差异相带挖潜

在注采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差异相带挖潜,实施补孔、压裂引效4井次,累增油1240t。

③大修恢复井网、层系归位,挖掘断层遮挡剩余油

在西南块,根据剩余油研究结果,利用大修、钻塞归位技术,恢复3个条带S3中9砂组注采井网的6个注采井组。2个井组的3口油井见到注采调整效果,合计日增油4.1t,累增油934t。

2.3.2二三类层有效动用

①应用深井4套技术,结合剩余油监测,井网扩边挖潜

在主块,优选低效水井下4套回采,提高差层井网动用程度,S3中7差层井网由五注四采变为六注六采。实施水井大修恢复1井次,下4套回采2井次,累增油569t。

②应用4套分注技术,潜力层逐段完善挖潜

在主块,实施1井次4套井分注,实现4套井逐段完善挖潜,对应油井见效增油470t。

2.3.3极复杂小断块注采完善

在西南新区,利用大位移双靶定向钻井开展断层遮挡剩余油挖潜。同时深化复杂条带认识,立足井网注采完善,兼顾一二三类层挖潜,井距150-250m,实施调整井9口,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7.2t,累产油1.4474×104t。

3.应用效果评价

运用研究成果,2012-2013年文13西油藏开展两年的调整治理。治理后,区块日产油由123t上升为138t,上升15t/d;采油速度由0.35%提高到0.43%;区块核实年产油增加0.85×104t;区块自然递减减缓4.39个百分点;区块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分别提高4.45和4.01个百分点,采收率提高1.65个百分点。

4.结 论

精细分类储层剩余潜力认识,控制砂层组间渗透率级差,在有效恢复和保持地层压力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挖潜,是提高多油层低渗油藏水驱动用程度,改善开发效果的必要手段[2]。

参考文献

[1] 刘建民.沉积结构单元在油藏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窦让林,王磊. 文13西油藏构建分类储层井网研究及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1,18(2):248-250.

作者简介:郭 娜(1974- ),女,工程师,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机关,从事油田生产管理工作。

上一篇:油气管道定向钻穿越技术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输油管道输油方案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