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夹苎 千年佛像不朽的秘密

时间:2022-10-26 05:26:53

在美国最大的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馆,收藏着一尊珍贵的中国佛像。佛像的五官生动细致、宛若真人,衣着自然写实、流畅生动。虽然外表上看上去略显陈旧,但是佛像肌肤处的金色和袈裟上的珠红色却仍然鲜艳绚丽。

这尊出自中国唐代的佛像,为何在历经千年之后,仍能鲜活如初、神彩熠熠?它在中国佛教造像中又何特殊的地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项古老的技艺――干漆夹苎。

一直以来,天台山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闻名于世,民间百姓更是视其为仙山佛国、洞天福地。俗话说,有山必有寺,有寺必有佛。鼎盛的佛教文化。使得这里的佛教造像技艺特别发达,而干漆夹苎工艺,则是天台佛教造像艺术中最为珍贵、也是最独特的一项。

何谓干漆夹苎?

干漆夹苎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被广泛运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保护及民间器材的制作上。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

干漆夹苎中。“干”和“夹”是工序,“漆”和“苎”是原材料。它有48道工序,包括型模、上灰、夹苎、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贴金等。采用的是纯天然的原材料,比如苎麻、生漆、桐油、五彩石等,这些在天台的自然山水间均能找到。

在干漆夹苎技艺出现之前,工匠们制作的佛像大多容易开裂、变形,且色泽极易褪去。经过干漆夹苎工艺处理过的佛像,形神皆具、色泽鲜艳、线条流畅,能够更好地保持佛像最初的神韵,历经千年仍能光洁如新,并且有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可以说这一工艺的运用,彻底改写了中国佛教造像的历史。

2006年,天台山的干漆夹苎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纽约大都会艺术馆所收藏的那尊唐代佛像,所采用的正是古老的干漆夹苎工艺。所以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沧桑之后,仍然栩栩如生、光鲜如初。干漆夹苎工艺的起源

我们知道干漆央苎是一项古老的工艺,那么它究竟起源于哪一年?是什么样的因缘际会让这项古老工艺流传至今?故事还得从东晋的一个名叫戴逵的人说起。

戴逵(?-396),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字安道,谯郡至(加金旁)县人(今安徽宿州西南),后迁会稽之剡县(今浙江嵊州西南)。

戴逵长期生活在天台山的剡地,擅长雕塑、绘画,精通音乐。他雕刻的佛像造型厚重、线条流畅、神情端严,令人称绝。但唯一的缺点是,经几年风吹雨打之后,便会扭曲变形、开裂。

怎么样才能让木雕佛像不开裂、不变形呢?戴逵和他的儿子陷入了漫长而又艰苦的探寻之中。一个雷雨交加的午后,戴逵父子来到一座祠堂避雨。祠堂里的工匠正在用生漆将苎麻包裹在梁柱上,戴逵好奇地前去询问,工匠答道,用了生漆和苎麻,祠堂的梁柱就会牢固永久,不变形、不开裂。戴逵闻之豁然开朗,之后,戴逵父子对生漆加苎麻的工艺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加工,运用到了佛像的造像之中。

不久之后,中国第一尊木雕的干漆夹苎佛像在戴氏父子手中诞生了。从此,这门古老的技艺开始走进各大寺院庙宇、走进道教殿堂,并划过千年的时空流传至今。

日本第一座干漆夹苎像塑造的是鉴真大师

自从戴逵父子将干漆夹苎工艺运用到造像之后,这项古老的工艺开始在民间传承扎根,并且走出了天台的崇山峻岭,传到了海内外。

公元753年,唐代高僧鉴真大师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他不仅带去了很多经书,也带去了先进的技艺。在鉴真大师弥留之际,他的天台籍弟子思托等人,采用干漆夹苎工艺,为他制作了一尊塑像。从此。日本便有了第一座干漆夹苎塑像。这尊塑像在日本被精心供奉了1300余年,他造型优美、线条柔和,干漆夹苎技艺炉火纯青,被奉为日本的国宝。

那么,历史上采用干漆夹苎工艺的佛教造像在中国还有没有保存下来的实物呢?

有,而且就在干漆夹苎技艺的发源地――天台的国清寺。

1973年,天台国清寺迎来了一尊极为珍贵的元代佛像。其中有一佛两弟子和十八罗汉。它们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慈宁宫大佛堂远道而来的稀世珍宝。这一佛两弟子造像高6.7米,通体金色、面如满月、慈祥端庄。他们所采用的正是干漆夹苎工艺中的“脱胎漆塑像”。

所谓“脱胎漆塑像”,就是先做一个木胎佛像,然后在上面用苎麻包裹,反复刷上上百道植物漆。阴千用再把里面的木胎撤掉。“脱胎漆塑像”代表着中国干漆夹苎技艺的最高境界,用这种技艺造的佛像看似体积宠大,但却十分轻盈、坚固。

时光虽历经七百余年,国清寺内这些干漆夹苎佛像依然鲜亮如新,散发着迷人的神韵。

干漆夹苎虽然经历过鼎盛辉煌期,但它终究只是流传于民间的一项手工技艺。由于这一工艺一直没有系统的书面文字,完全靠口授心传,全凭个人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所以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

南宋之后,历史上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这门技艺到了几乎失传的状况,只有极少数的民间艺人还熟谙此法。此后,这门技艺一直处于失传的边缘。

这项“非遗”唯一的传承人

天台佛教城,距国清寺不过一千米。佛教城的围墙上,立着各种千姿百态的佛教塑象。从外面看。最高的一尊佛像足有四层楼那么高。城内飞檐翘角、树木葱茏,一派宁静安祥之象。如果不是偶尔传出来的叮叮当当的雕刻声。你可能以为这里只不过又是一个寺院罢了,但其实,它是今日天台见证干漆夹苎技艺最好的去处。

这座城的主人叫作汤春甫,天台干漆夹苎一金漆造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传承人。

关于汤春甫的故事,还得从1962年的一天说起。这一天,自幼丧父的汤春甫来到了天台山华顶寺,帮助寺里做些扫地、倒茶的杂活,是年他12岁。庙里的老师父年事已高,却是个造像高手,他正在寻找一个可以延续自己技艺的继承人,于是,他相中了能吃苦又聪明的汤春甫。

六年过去了,在老师父的精心指导下,汤春甫学到了这门失传已久的干漆夹苎造像技艺,精通了佛教造像艺术的他走出了华顶寺的山门。这之后,他游历全国各大佛像名窟,研究各种宗教塑像的造像技巧。

后,正值政策全面恢复,宗教寺院重新建立,汤春甫开始为寺院制作佛像。他采用13种天然原材料,带领数位弟子经过数百次试验。总结出了干漆夹苎的四十八道工艺流程,让这古老的技艺,焕发了新的光彩。

故宫博物院一百年来首次收藏的当代木雕作品是汤春甫的千手观音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汤春甫总喜欢站在他办公的二楼,眺望着佛教城。这里的一草一木,均弥漫着一股静谧的宗教气息。

他目光所及的每一幢房子里,摆满着形态各异、造型各异的塑像。这其中包括儒释道三教的神像,也包括一些帝王像。如今,汤春甫的职能是如何更好地管理这座佛教城、如何让干漆夹苎―金漆造像的技艺发扬光大。尽管如此,每年,他都会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推掉所有的俗务,亲自去创作一两件作品。

1999年。汤春甫的一尊千手观音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这是故宫博物院一百年来首次收藏的当代木雕作品。

在汤春甫的带领下,每年有五六十名造像师,采用干漆夹苎―金漆造像的工艺,为世界各地的宗教庙宇塑像。他们沿用的依然是1500年前的古老技艺。据这里的老师傅透露,一尊真人大人的佛像,从设计、制作胎心到完工,约需半年的时间。这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得小心谨慎,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曾经有塑像师傅,采用现代的化学油漆来制作佛像,结果制作出来的佛像不是开裂,就是褪色。

在汤春甫的万佛城里,经常有国清寺的僧人为即将请走的佛像开光。近二十年来,从这里被“请”走的木雕佛像已接近三万余尊,被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寺院收藏和供奉。

绵延不绝的香火气息和梵音古乐,飘荡在天台山脉。让天台的山,天台的水,天台的云,都散发出一种空灵而神秘的味道。干漆夹苎,这门古老的技艺,也必定会像这里的佛教文化一样,一直延续下去。

上一篇:路险方有美景 下一篇:藏学文献收集研究的执着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