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云南青花

时间:2022-10-26 04:37:37

另类的云南青花

考古材料表明,青花瓷创烧于唐代河南省巩县窑,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而一度中断。元代以后较为成熟的青花瓷器再度在江西景德镇崛起,影响到大江南北。就青花瓷器目前的收藏数量和质量来看当首推江西景德镇,就储存量和地方特色来看云南青花瓷亦不可小视。相比较而言,可以认为元明时期云南生产青花瓷的规模仅次于景德镇。若把云南生产的青花瓷和景德镇的青花瓷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有的学者把云南青花戏称为“另类青花”。

云南青花瓷器由远离中原的边疆地区的民窑所烧制,无纪年标识,其生产历史延续较长,产品数量多,分布广,有着明显的实用性特点。而它们那种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线条,与民间生活贴近的纹饰布局,不仅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且富于稚拙的美感。

云南青花瓷器的大量发现,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随着出土数量与发现地点越来越多,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几年,云南青花瓷频频亮相于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的拍卖会,屡创高价,成为收藏界的新宠。有越来越多的云南青花瓷被收入到各种工具书和图录中,其研究价值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

云南青花瓷烧制的鼎盛期是元末明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发现烧造过青花瓷的主要窑址有:玉溪市的玉溪窑、华宁窑,红河州的建水窑,禄丰县的罗川窑、白龙井窑,大理市的风仪窑,易门县的上浦背窑等。另外,从现存的青花瓷的标本中,我们还可以见到一些从器型及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有别于上述窑口生产的青花瓷器。笔者据此认为,在云南的滇东北、滇东南或者是其他地区还存在尚未发现的青花瓷窑址。

在对上述一些窑址的发掘中,都发现了青瓷和青花瓷堆积成的混合层,青瓷在下层,青花瓷在上层,这说明云南烧制青花瓷的时代晚于青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具体窑址的发掘情况来看,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堆积最具代表性,其下层为元代青瓷,中层为青釉印划花、印花青花、青花,上层以洪武青花为主。

从云南出土的青花瓷器的数量和使用情况来看,火葬罐是最多的。通海县白塔星山的火葬墓群被盗掘后,现场遗留有大量的青花罐残片,从这些残片可以看出它们的制作十分精美。同时在部分墓穴中还发现了一些记录着墓主人姓名、官职、干支年款的不规则石块,系天然的红砂石,有的在平整的一面阴刻有文字,字迹虽不工整,但清晰可辨,其中有一块刻有“戊寅季夏”和“末品五斤傅墓”字样。戊寅的干支年款上限为 1278 年(元至元15年),下限为 1398年(明洪武31年)。另外,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建水窑为中心的苏家坡、坡头村、泸西县和尚塔、蒙自县瓦渣地火葬墓的发掘,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钟科山、大理市大丰乐等地的火葬墓的发掘清理,都表明云南出土的青花瓷以明初的青花瓷居多,元青花数量偏少。从这些情况可推测云南青花瓷烧制的鼎盛期是元末明初。

云南出土的青花瓷器以火葬罐为最多。火葬是佛教的一种葬俗,这种葬俗在云南延续的时间很长,在南诏(唐)大理国(宋)时就已流行了几百年,只不过那时人们使用的是金属铜或陶的火葬罐。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从云南北部,以“革囊”为渡,越过金沙江,克鹤庆、剑川,征服了大理国,继而统治云南全省,设了“中庆路”云南行省。众所周知,元政权所奉行的国教也是佛教,而自唐宋以来云南自号“妙香佛国”,这样在宗教上,云南的宗教和元政权奉行的宗教没有太大的冲突,火葬的习俗得以沿袭,火葬罐的制造也日趋精美。

公元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选派赛典赤・瞻思丁出任“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将军政大权集中,“下立州县”,鼓励发展经济、文化,致力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设施,提倡儒学,尊崇佛教。在手工业方面,为加强管理,在各路设立“人匠提库司”。公元1368年,明军分路进入云南,继而占领云南全境,这样大量的内地军民人等纷纷进入云南,形成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军民中的各类技术人才也随之纷沓而至,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带来很大的促进。此类例子很多,云南西南边陲的阿昌族户撒刀的生产就属此例。陶瓷制作的进步也是如此,云南省华宁县慈云寺中的《重修慈云寺功德碑》明确记录了这样的事实。碑文这样记录到:“……冶北里许华盖山下,大明洪武年间,有车姓者,由江西景德镇办厂于此。为生活计,继汪氏、张氏、彭氏,以及刘、柯、诸姓、杨诸姓,因亲及友,接踵萃处焉。”所有这些都为云南青花瓷的烧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有的提供了社会条件包括人力物力,有的铺平了技术方面的道路。

三大生产区域

对云南存世的青花瓷按使用的情况和数量进行统计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葬具(火葬罐),以各类广腹罐居多,数量最众;实用器,以瓶、碗、盘居多;明器,以瓶、盅、杯、盏、缸、盒、钵居多。据现有的藏品情况来看,似未发现产品的款识标记和纪元,所见者仅为墓石等类佐证材料。

云南青花瓷的分布几乎遍及云南全省,东起曲靖市、南到中越边境、西至腾冲、北到丽江,均有数量不等的发现。我们对窑址进行分析后,认为目前云南青花瓷的生产区域大概可以分为滇南、滇中、滇西三个大区。

滇南区的建水窑

滇南区以建水窑和玉溪窑为代表。对窑址的发掘和藏品的考察表明,建水烧制青花瓷的规模最大,制作最为精美,品种最为丰富。建水青花瓷的生产发展有着优良的社会历史条件。由于建水在滇南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元代以建水为中心,广设军屯、民屯,修驿路,置马站,有效地促进了建水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交流发展。公元1285年(至元22年)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张立道创庙学于建水,开了建水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建水成为滇南教育和文化名城的基础。到了明代,驻军大量移驻建水,汉族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迁入,同时也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如此看来,元明时期建水能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社会历史条件以外,建水还有着独天得厚的自然条件。建水青花瓷器的主要烧造地在距县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这里依山傍水,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瓷土和黄粘土。瓷土质地纯净,呈灰白色,少部分为黑灰色,是优良的制瓷原料。窑户无需运输,可以就地取土制胎。距碗窑村数十公里的笔架山一带,从古至今都生产着青花瓷的重要原料――碗花石(钴土矿)。

从生产规模来看,建水亦名列前矛,1985年的云南省文物普查曾经对建水瓦窑村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确切窑址的龙窑达10多条,它们相互叠压,部分残留有窑壁。这些窑顺山修建,倾斜度在11-25度之间,宽度为1.5-2.5米,最长者达到了50米以上。

建水生产的青花瓷器,其釉色和装饰纹样都有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施釉达到较高水平,釉面光滑,玻璃质感较强,但部分仍有流釉漏底现象。胎质灰黄色,或灰白色,含铁量约在3%左右。建水生产的钴料,含锰和铁的比例较高,因而烧成的青花呈现铁灰或铁青色,多显现有黑或褐色的结晶斑块。另外,由于钴土矿料的氧化钙含量高,可达18-20%左右,烧成后收缩比例很大,加上对胎与釉的膨胀系数掌握不好,许多瓷器表面出现冰裂纹开片。

罐类是其主要产品,器型较大,具有胎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品种多等特点。通高均在35厘米以上。器物一般均为砂底,器壁较厚,鼓腹较大,大罐为浅底宽圈足或平底,一般器物均有圈足和卧足。以将军罐、荷叶盖罐最为多见,数量也最众。除了罐以外,建水生产的其他产品还有青花瓷盘、青花瓷碗、及香炉、象耳花瓶和其他瓶类,其次还有体形较小的碟、盅、杯、盏、缸、盒、钵等器物。

建水青花的纹饰,一般下部多为仰莲纹,中部纹样繁多,题材以缠枝花卉、牡丹、莲花、月季、龙凤、鱼藻、瑞兽、海涛、山水人物、梅兰竹菊及杂宝图案为主,盖顶以空心蕉叶纹为主。

建水青花瓷器图案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寓意性,具有浓厚的中国画风格。例如图案以鱼为装饰的数量很多,鱼与余谐音,从而显示了乞求富余、富足的寓意。在罐、壶、盘、碗上,活灵活现的鱼总和莲花、鱼仔、柳条、水草等结合在一起,图案生动活泼,给人一种特别的感受。《琴棋书画高士休憩图》亦充分表现出意境的深远和中国画的风格和特点,其为四图,分别表现文人雅士在山水林间,与兰、梅、松、竹为伴,或双手扶琴,或捉笔为画为书,或二人对弈,或依松而眠,悠闲自得。

从建水青花瓷的造型、装饰、内容、手法和色彩来看,可以看出明显的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创新,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建水窑青花瓷器不像景德镇等窑口那样要求严格,图样拘谨,而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以动物题材的图形。构图线条洒脱,而不强求过多过繁的纹样来显示华丽贵重。由于纹饰是用毛笔进行描绘的,笔触或犀利、或厚重,流畅自如,时而以工笔仔细描绘,一丝不苟;时而又以精练的笔法对形象作简约概括,几笔便绘出物象的风采。从最常见的《高士休憩图》、《鱼戏水藻图》、《梅兰竹菊图》、《狮子戏球图》中,都可以看出工匠们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滇中区的黑井

滇中区,出土云南青花瓷最多的地方是禄丰县的黑井,1973年在这里一次就出土了数百件青花瓷器。这些瓷器以罐类最多,制作最为精美,绘画题材特别繁多。这批青花瓷器与玉溪窑的产品比较接近。但黑井附近至今未发现窑址。在这一区域内,目前仅发现罗川窑和白龙井窑两个窑址,罗川窑距禄丰县城约35 公里,白龙井窑距禄丰县城约40公里。两窑均为龙窑,生产的器物无太大的差异,产品主要有罐、碗、盘、瓶等类。对该窑的调查并未发现黑井出土的青花瓷罐类。从工艺技术上来看,龙川窑和白龙井窑的火葬罐类产品,与黑井出土的制造水平差距非常大,所以在黑井出土的青花瓷器究竟是哪里生产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就龙川窑和白龙井窑的产品来看,可能是由于对瓷土的淘洗次数太少,或者是其他技术原因,胎泥杂质含量较大,胎色多呈现出深灰白色,质地不够细腻。修胎较不仔细,成品的表面亦不平整,再加上在烧制时受到火候的影响,有的表面往往出现突起的小鼓包。施釉时时出现不均的现象,流釉现象也较多见。其器物均施满釉,器外施釉到圈足的外沿,内心多不施釉。罐类器物的通高均高于其他窑的产品,其余基本类同建水窑、玉溪窑所生产者。部分较为制作精细的器物,底部绘以仰莲纹,中部纹样繁多,题材以缠枝花、牡丹、莲花、月季、龙凤、鱼藻、瑞兽、海涛、山水人物、梅兰竹菊图案为主。盖顶以空心蕉叶纹为主。有部分改用附加堆纹或堆以十二生肖类或人物的立体为装饰。

滇西区的凤仪窑

滇西区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青花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但目前发现的窑址仅1个,这就是凤仪窑(也称敬天山窑)。由于滇西的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只能以凤仪窑的产品作一简单的介绍。

其器物釉色清亮,施釉轻盈。胎色发灰。器型大,腹不甚鼓,平底,罐足较高,玉壶春瓶数量较多。一般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印贴茎状宝杵或宝相花和莲瓣纹组成纹饰,也有以十二生肖图像做装饰的。从实物上可以看出,此窑生产的器物纹样的描绘更加自由化,有的往往只有寥寥几笔的勾画,有很大一部分还省去了仰莲纹,只在器物的肩身腹等处做简单勾勒。

上一篇:热心捐赠的收藏家郭修圃 下一篇:《收藏界》推选度藏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