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的听一场音乐会

时间:2022-10-26 04:30:00

“严肃”的听一场音乐会

在我看来,除了轻松、快乐之外,生活的乐趣还应当包含一些“严肃”的东西,譬如看经典书籍、听学术讲座、享受古典音乐、参观画展等,“苦”中寻乐,这也许才是一个文化人的正经生活。

再一次见到王健先生,是在音乐厅后台的化妆间里。他仍然是一贯清秀的装扮,矮小的个头吃力地背着大提琴,透出一种悲壮的幽默。没有大牌明星常见的前呼后拥,他总是茕然一人,独来独往。

对音乐有了解的朋友,想必对王健的名字不陌生。这位在改革开放之初即被美国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选中并送往耶鲁大学学习的天才大提琴演奏家,曾两度获得“格莱美”奖音乐奖提名,与几乎所有的世界顶尖级乐团都有合作,借用“流行音乐”的说法即“一线当红明星”,在业界绝对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然而,但谈起“格莱美”奖时,王健先生却脸露不屑:“格莱美奖主要还是流行音乐的奖项,名气虽然很大,但是搞古典音乐的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格莱美’也从不推崇古典音乐家,你看,凡是颁奖都不给他们更多的亮相机会。”王健先生的这番话算是真正说到了痛处,说出了古典音乐家暗藏于心却又始终不敢说出——即便说出来也没人理会的想法。表面看来,这番话似是对“格莱美”的牢骚,实则是对社会上的“流行文化”的鄙夷与不屑。

在王健看来,博大精深的音乐艺术中并没有什么“古典”与“流行”之谓,之所以对“流行音乐”不屑一顾,是从人们对待音乐艺术的态度推而广之,对中国整个社会层面的杞人忧天。他认为现今中国是一个缺乏“严肃”精神的国度,人们整天价里要么嘻嘻哈哈无所事事,要么高歌猛进人云亦云,却不知何以乐者喜者。人们梦求一夜暴富,希企不劳而获,追逐名利与金钱。在此境况之下,很少有人能够坐下来看一本书或是听一段音乐,他们根本就坐不住,没有片刻的安静——这与西方的反差很大。由于职业的缘故,王健经常去欧洲演出,去过很偏远的地区。那些偏远地区的民众显然听不懂交响乐,不少人是第一次观看交响乐的演出,但是他们能够非常安静地坐下来。他们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一动不动,安安静静,不出任何噪音。尽管他们不懂音乐,而且最终还是没能够听懂,但是他们能够安静地去接受,这就是一种态度,一种“严肃”对待事物的精神。

说到西人的“安静”,恐怕有人不以为然,以为是国人的谄媚,抑或是个案偶遇,不足为据。其实不然。我就遭遇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是在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我观看一场最新上演的芭蕾舞剧。当演出进行到精彩处,不知什么原因,整个剧场的灯光突然全部熄灭了。全场一片黑暗,只有几个紧急灯闪这微弱的绿光。这是一起意外的停电事故,但是全场的观众没有一个起身离座的。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不要说有人说话,即便连咳嗽的声音都听不到。此刻,你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黑暗中的鸦雀无声,就像是一座空荡的教堂,没有一个人。这样的纪律与文明,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实在是很难想象出来。因此,我非常能够体会王健先生所说的“一动不动”、“安安静静”是怎样的境况。

国人去音乐厅往往是“看音乐会”而不是“听音乐会”,看哪个美女有款有型,看哪个帅哥仪表堂堂而又动作潇洒。正如王健自嘲的那样,以他的那副身材矮小、眉目不展的尊容,在当今“只看不听”的音乐会上,能够走红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好在王健的扮相虽陋但还不至太过招人厌恶,因此还能够在古典音乐舞台上混下去,但若要像马友友那样走流行救济古典的道路,恐怕是行不通的。其实在早年时,就有音乐家提出“听音乐会”的概念,呼吁人们带耳朵而非眼睛去音乐厅。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旦耳朵被音乐所打开,眼睛的功能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很多音乐家都是闭着眼睛演奏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音乐家甚至采取过极端的办法。俄罗斯钢琴大师里赫特就曾关闭音乐厅里所有的灯光,只在钢琴旁点一只小蜡烛照看谱子,为的就是不让观众因看他的脸而分心。不过,这种真正用耳朵去欣赏音乐的方式需要欣赏者更加专注,更为严肃地对待,而这恰恰是国人最为害怕的地方。

上一篇:基于IP承载技术软交换汇接网和网管组网方案的... 下一篇:秋季进补 温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