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时间:2022-10-26 02:29:18

当前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引言:绿化的建设过程、功能要求和经营目的,以环境建设保护为主。这里我对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几点常见误区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建设绿色宜居的美丽矿区,是中国石油矿区推进矿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矿区园林的规划和建设,也是建设平安和谐示范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百年辽河、幸福辽河的目标。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园林化的带动,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理顺园林建设与矿区建设的关系,使绿化建设、养护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依靠园林绿化产生效益必须有专业技术作为保障,政府应该运用相应的产业政策,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引导市场的规范运行,把园林绿化的经营管理活动纳入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的轨道之中。

从专业的角度,将园林绿化建设与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园林绿化经济管理发展之路。但是我们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有:

一、忽略乡土树种引进外来树种

近几年,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一些优良乡土树种却一直遭受冷遇。绿化应因地制宜,注重选择本土园林植物和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园林植物,慎重引进外来树种。乡土树种就是本地区土生土长或称地带性的树种。广义上也可以包括某些经过驯化已在当地长期栽培、并完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生长良好的外来树种。“乡土树种不是‘土气’,它们在生活的土地上扎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养一方树’。园林绿化讲究适地适树,‘翻译’过来就是说:选择乡土树种为绿化的主力军,最符合节约原则。因为乡土树种苗木成本低,成活率高,管理最省事,不会因气候变化而‘生病’。”实践证明,这些树种生长健壮、冠大阴浓、抗寒、抗旱、抗污染、耐瘠薄土壤、适应性强,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什么原因阻碍了乡土树种的发展呢?一方面,乡土树种生长慢、成材晚,投资乡土树种只能是“孙子工程”。而引进速生树种周期短、见效快,受利益驱动,苗木经营者不愿作长线投资。这是乡土树种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方面,园林设计人员不大掌握树木学,对许多优良乡土树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不了解,致使多年来,山东省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在做规划设计时常常“因陋就简”,就米下锅。规划设计涉及不到这些优良乡土树种,于是就没有人繁育乡土树种树苗。没有树苗,就更没有人设计这些树种。没有树苗,就形不成市场。越形不成市场,就越没人开发。越没人开发,就越形不成市场,于是就形成了优良乡土树种长期以来得不到开发的尴尬局面。

二、注意效果的及时显现忽视生态效益 在绿化工作中,虽然草坪绿化见效快,可生态效益却大大低于树木。大肆铺设草坪已经成为最不受欢迎的绿化方式之一。

园林专家认为,从投入来看,树木和草坪的投入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却为30:1,相同面积的树木制氧能力是草坪的几十倍,树木在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热量、降低噪音等方面也比草坪强20多倍。

据有关资料,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和“节约型绿化”的思路格格不入。

许多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在我国,绿化“草坪热”从上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但结果如何呢?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阴”的后果,有的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目前,绿化草坪的应用量仍然过大,用地被植物替换草坪仍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广。在园区管理过程中,利用爬行卫矛、白三叶、小叶扶芳藤、锦带等地被植物逐渐取代老化的草坪,既改变了景观效果的单一性,又节省了管理成本。这些地被植物大都比较耐旱、耐阴,生长快,繁殖力强,成坪时间短,绿期长,既可观叶又可观花,可粗放管理,养护费用低,可以种植在乔木下,减少地面,大大提高了生态效益,同时这类地被植物可以不断的繁殖分栽,为园区绿化提供更多的绿化材料,如白三叶的种植,其中的1/3是来自不断繁殖分栽形成的。违反自然规律拔苗助长搞“速成”虽然饱受批评,但“大树进城”这种名为造绿实为毁绿的做法仍在一些存在。绿化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拔苗助长搞“速成”。“大树进城”之类的错误绿化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财政资源,而且也导致了异地原生态森林的破坏,不利于城乡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推广节约型园林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建设(园林)主管部门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建设和节约并重、发挥绿地功能为主景观为辅的方针,走勤俭节约、科学建绿的道路,加大中心区绿地建设,全面保护自然区域为前提,以节水、节能、节约资金为目标,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支撑,全面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在建设中少走误区,真正做到少投入高回报。

三、只注重油田矿区中心区绿化忽略郊区

国内外园林绿化建设的实践和有关的研究已经表明,中心区域的绿化在改善矿区的环境质量方面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就一个整体而言,相对封闭而又有限的矿区的绿化还不足于形成改善整体环境质量的效益。园林绿化只有实现城郊一体的大规模的建设,才能逐步适应和满足这一需要。

就空气的质量状况而言,存在两种主要的低空气流的交换,一是内冷凉地带(绿化区)向炎热面的局部环流,二是从四周郊区向中心区的气流交换。前者说明矿区绿化的重要性,后者表明整体环境的空气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周郊区的绿化覆盖状况。绿化的这种生态效益,随绿化建设的规模和布局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矿区内绿地偏少的现实,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在这些地区注重挖潜,见缝插绿,特别是利用环境改造工程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为矿区增绿至关重要。只有实现城郊一体的大规模的园林绿化建设,才能有助于整个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也可充分利用郊区的风景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各种类型的旅游区块的开发建设,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企业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辽河石油勘探局欢喜岭公用事业处)

上一篇: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规范与监督分析 下一篇: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