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高效提升教学质量

时间:2022-10-26 02:11:15

“实证分析”,高效提升教学质量

2010年,我校申请并参与了《“以校为本”的学业能力诊断与评价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此课题充分利用市级前期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成果,结合中小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库(CMIS)的改造和应用实践,搭建我区学业能力诊断与评价服务平台,为学校统一提供教学评价、管理数据和信息服务,针对学校、班级、学生的学业能力,贴合校内教学进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阶段性地进行长期、科学的测量和反馈。

图1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证分析, 从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出发,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培养策略,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奠定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坚实基础。参加课题之初,课题组教师对我班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调研,随后经过多维度细化分析给出了详细的报告,使我对本班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期间,课题组教师还来我校与实验教师座谈,帮助分析实验报告。通过直观的图表及丰富的注解,在学业水平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我班学生的平均分位于年级(16个班)第三,但是成绩的离散程度比较大,处在预警区的边缘,这是因为,处于D层(3人)和E层(3人)的人数分别占全班的13%,而A层只有4人,占全班的17%(如图1)。因此,若想有效提升本班的整体学业水平,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应对缩小班级成绩差异多加关注,即提升D、E层学生的学业水平。

看着调研报告,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查找问题,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制订了班级阶段教学目标:消灭E层,减少D层(2~3人),冲刺C层,加大B层,努力提高A层人数。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关注每一位学生,大大提高40分钟实效性。有了目标,还要设计具有可行性的阶段教学计划,即在教学中上好三种课型:新问题的探索课(重视强化学生学科能力方面的弱项);形成方法的训练课(侧重练习得分率低的相关习题);构建结构的复习课(重点补习课程内容的弱项)。

下面以《约分》一课为例,阐述我在新问题的探索课中采用的六步探究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暴露资源;研讨交流;提升认识。

(1)创设情境。五一快到了,学校门前的花坛布置好了,你能用分数表示红色花占这个花坛的几分之几吗?(如图2)学生分别用 和 表示。

图2

(2)提出问题。“同学们大致有两种意见,一个是 ,一个是 ,到底谁说得对呢?”

(3)自主探究。教师提出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他们都对呢?看来我们得动笔算一算、画一画。一会儿交流的时候,希望能用你的想法说服别人。”以下是学生自主探究后汇报的资源(如图3)。

图3

(4)暴露资源。在此环节中,利用数形结合,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体现全员参与,学生初步感知分子、分母变小而分数值不变的这个过程就是约分。

(5)研讨交流。接着学生试着把 约分,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展开研讨交流。学生的答案出现三种形式:① = = ② = = ③ = = 。教师提问:“你觉得他们这么做是约分吗?是怎么约的?还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以上三种情况都叫约分。但哪种表达形式更清楚、更清晰呢?

(6)提升认识。通过对比最后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约分是将分子、分母化为互为质数为止。

通过新问题的探索课的六步,学生在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学生能够感悟到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积累数学的学习经验和思想方法。可以说,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生有效地获取了知识。

新问题的探索课后是形成方法的训练课,它的主要任务是:①复习巩固查补(缺哪补哪);②区别易混,巩固提高能力(对比组题形式,由易到难);③形成技巧,提升运用知识意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④点播规律。在训练课时,要关注训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说不出时,教师说,注意教师的引导要有预设问题,绝不是包办代替。在训练课上主要培养学生的五种思维品质:敏捷性、深刻性、有序性、创新性及批判性。

最后是构建结构的复习课。在复习课中,要注重概念复习,理清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将知识形成系统,向学生传授策略化的知识,训练学生熟练运用知识。一是“理” ,即整理,“竖成线”、“横成片”; 二是“通” 即融会贯通,清晰来龙去脉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复习课的任务是:①沟通知识间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有效纳入认知结构;②复习巩固,诊查缺漏;③在巩固应用中提升认识。因此,复习课不能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上好三种课型是基础,关键是基于实证分析。

1. 课堂前测,调整教学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做到心中有数,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对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在某节课之前对教材内容及学生基础的分析(如图4)。

图4

2. 作品分析,查找原因

(1)针对查找。每次单元测试后,我会详细记录每道题都有哪些学生出错,并找到他们写出的错误答案背后隐含的信息:是计算马虎、概念混淆,还是找不到知识的衔接点。下节课上,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独立找到错因,对于D、E层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错因,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2)系统查找。我校有统一的试卷分析模板,包括题目及错题人数、本题总失分、失分率、错题举例及原因分析(如图5),在原因分析中主要从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方面来进行分析。

图5

(3)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对试卷中失分率最高的题目进行详细分析,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并制定解决措施(如图6)。

图6

3. 尊重差异,有效指导

(1)课上关注。在课堂上对于D和E层的学生有意识地多关注,采取三优先策略:优先说,优先写,优先判。

(2)作业分层。D层和E层的学生基本题必做,提高题选作;A层和B层的学生基本题少做,提高题必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天“博士角”有2道不同分值的思维训练题,教师每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3)家校配合。主要以飞信形式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的情况。

4. 持续观察,针对指导

我把每位学生的每次测试成绩输入计算机,分阶段性地查看,可以明显地看出孩子的不足及提升点。一个学期后从折线统计图能看出学生发展的趋势,教师据此加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图7)。

图7

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施,课题组教师进行了第二次调研。结果发现,D层、E层的人数比例已经由25%下降到了4%,同时增加了A层和C层的人数比例。因此我班D层、E层的学生学业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最可喜的是,平均分由原来的第3名跃居首位,同时班级的离散度也逐渐缩小(由原来的100下降到70),达到了良好区域(如图8)。

图8

同时,学生在认知水平、数学思想、学科技能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如图9)。尤其是认知水平中运用由47%到83.3%, 上升了36.3%,数学思想中转化思想由55%到72.7%,上升了17.7%。

图9

通过课题组指导,将学业数据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使我在用教学经验做判断的同时,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各种学业数据和信息融入进来,与经验相配合,在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时,信心更加充足,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也将通过课题研究,将这种方法和工具纳入我的教学常规工作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上一篇:今后到哪里找老婆 下一篇:我从马克·库班身上学到的5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