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等慈寺碑》的结构特点(连载.5)

时间:2022-10-26 02:03:41

唐《等慈寺碑》的结构特点(连载.5)

结体,又称结字、间架结构,是指书写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法度要求来书,把点画有机地组合成合乎人们欣赏和视觉美感的字。正如有人说点画犹如砖瓦,而结字就如同建造房屋的梁柱置立。梁柱加工得再好,如果置立不得法,不稳当坚实,骨架先已歪斜,那么即便外表装饰得再华丽,这房子也是不中看更不中用的。所以说结构和用笔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不同书体书法作品的结体随着书家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同一个字的结体在不同书家的笔下也往往有所不同。然而,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在很大程度上受汉字字形的约束,楷书尤其如此。书法又是传统的民族艺术,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民族审美之规的。所以,纵观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其结体虽然各具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是共性总是贯穿于个性之中。只要把这些共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就可以归纳出若干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初学楷书结体所必须掌握和遵循的法则。下面我们对《等慈寺碑》的结构特点作逐步的介绍。

(一)横扁取势

《等慈寺碑》中字的结构多取扁方之形。那些本身就呈横扁之形的字诸如“以”、“四”等,这些字形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它对于其他的字也尽量上下压抑而左右放纵,这使得全碑字势趋于扁方。所以该贴对于那些本身取长势的字,如“目”、“日”等,其字形相对于别的楷书法帖中的字体而言都处理得较宽;对于撇捺相对应或相交叉的字,如“破”、“受”等,把撇捺的斜度尽量处理小,并且撇捺的左右之势写得拉伸开来,从而使字的形态偏扁;对于带有“口”的字,如“加”、“破”等,“口”字都写得极扁;对于那些既可作长形安排也可作扁方形处理的字,大都处理成扁方形,如“仿”、“佛”二字,把原本为上下结构的字变为左右结构,这样使整个字态方整自然,在突显自身特点的同时又不失美感。

总之,无论在字形上作如何处理,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以不影响字的形态美为原则。

《等慈寺碑》的结体多取横扁之势,这便使字的重心必须降低,使字势显得平稳而舒展。这一点我们在临习中也是必须注意的。

(二)点画分布均匀

这也是《等慈寺碑》结体的一大特点。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点画分布均匀以造成空间的黑白、虚实的协调一致。一个字无沦独体、合体,笔画不管是多是少,在同一个字中,相同点画之间或不同点画之间的距离、空白,往往差别不是很大,试看“递”、“冀”二字。下图中的第一个字为“递”字的繁体字,此字结体上处理较为平正,点画虽有轻重、粗细之分,其结体则处理得较均匀。“冀”字笔画的空间布白较为匀称,上中下三个部分层次分明,有收有放。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分析,我们得知,点画的空间分割所形成的左右、上下的间隔距离较为均匀,这也是初学楷书者对字体掌握的基本知识。当然,临帖者,不仅仅要掌握单个字的空间布白,还需要对整幅作品中字与字的空间布白进行分析。对于那些结构繁杂、点画颇多的字,其笔画处理应略细;对于单独结构、点画偏少的字,笔画处理应较为厚重,这样在整张字中,不会有忽大忽小的跳跃感。我们通常所提倡的大小、疏密的变化是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中寻求变化。青少年朋友在临习时要注意到这一点,对所临习的范本要多思考、多分析。

(三)稳中求变,平正中求险绝

虽然《等慈寺碑》的字形多呈横扁之形,点画分布又极均匀,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均匀不代表板滞。在对于楷书的间架结构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就要分析字形的特点。此碑中的字除了在整体上采用横画向上倾斜之势,使字具有超拔俊逸的气度外,更多则体现了此作品稳中求变、耳正中求险绝的特点。如“州”、“物”二字。

“州”字虽然有三个竖钩,但我们仔细分析,在空间分割布白匀称的基础上,三个个竖钩的长短是有变化的,中间的钩画偏高,这便体现了在整齐中求参差的变化。“物”字的 三个撇画在书写时,笔画细劲飘逸,而此字中的两个竖钩写得挺拔并处理得当,于是既保证了整个字的方正劲健,又使得三个撇画处理得相对巧妙。

《等慈寺碑》从总体上看,其结构特点是以平正为主,不以险绝见长,但在部分字中,也充分体现了“于平正之中见险绝”的特点。如“虑”字,此碑中将这个字的“虎字头”进行了改变,且几个横画取斜势,这与下面的“思”部略向左斜之势作以调整,使字的重心平稳。“艺”字中的“丸”的钩画笔势向外放,这使得此字有收有放,避免了字势的拘谨。

以上我们所列举的字只是此碑中略具代表性的,青少年朋友在临习此碑时要多分析,按照这些特点对此碑的字进行分类分析。这些结构特点只要在临习中稍加留心,是不难发现和把握的。

上一篇:中学书法教学浅谈 下一篇:略论《淳化阁帖》的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