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在社区的“为老服务”

时间:2022-10-26 01:45:38

闪亮在社区的“为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社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社区积极关注为老服务事业,力求在“小政府、大社区,高效率、大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下,挖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的价值,从六普数据资料的“量变”,实现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提升的“质变”。

量变:

鲁谷社区人口的老龄化现象

增速快:鲁谷社区组建于2003年4月,是北京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也是目前北京市惟一的“街道级”社区。截至2010年底,辖区总人口数为95455人,60岁以上老人有11717人,占鲁谷社区人口总数的12.27%,远远超过国际老龄化通行界定的10%的标准。

高龄化:鲁谷社区现有60岁至70岁老人6748人、70岁至80岁老人3855人、80岁至90岁老人1080人、90岁至99岁103人、百岁以上老人3人。据最新统计,鲁谷社区现有空巢老人464人,享受80岁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已增至1380人。

多层化:老人层次呈现“三多”现象: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离退休干部人数相对较多,老人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充沛的精力,是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和社区建设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才补充;同一单位退休工人较多,鲁谷社区近三分之一的小区为原单位福利分房,人员类型比较集中,楼院邻里间相对熟悉;流动老人数相对较多。

质变:

闪亮的社区“为老服务”

承上启下,画龙点睛,老有所养创“精品”。一是创新服务载体,创建以“银龄港湾”为精品的服务平台。鲁谷社区针对辖区无养老服务机构的情况,经过调研论证,于2006年9月创办了“银龄港湾”,开辟了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模式,为扩展为老服务探索了一条新路。该项目自启动以来,不仅为188位老人、残疾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家政、带看病等服务,还开展了“新春陪伴”、“重阳敬老”、“爱心捐赠”等尊老爱老服务活动。鲁谷社区支持、引导22个居委会创办了各具特色的为老服务组织,“帮帮团”、“爱心小屋”、“阳光室”等成为老年人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全面落实居家养老政策。为全面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鲁谷社区在22个居委会安排了居家养老专家,并成立了一支近50人的专业服务队;结合辖区实际,逐步建立完善了老年餐桌服务项目,至今已签约了“庆丰包子铺”等16家餐馆。几年来,随着老人需求的不断变化,鲁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已由单一的6家家政保洁类服务公司,拓展到150家服务商,为辖区老人提供了全面、多样、个性的服务项目。三是解决生活困难,让“爱心超市”发挥作用。2005年投资5万元设立了鲁谷社区第一所爱心家园超市,超市中的货物由辖区单位和群众自愿捐赠,以登记在册的贫困老人和重残人员为主要顾客,凭借社区向他们发放的“爱心代金券”,每月在超市内换购等值物品。四是“两个工程”、“一套项目”开通为老服务新路。加强“便民工程”、“三通工程”和“公益项目”的倾斜力度,开通了为老服务绿色通道,增设了老年乐园、休闲椅、体育健身器材、96156缴费终端、小帮手电子服务器等多处为老服务设施,努力营造温馨便利的生活环境。

整合资源,引航掌舵,老有所医促“联动”。鲁谷社区整合辖区医疗资源,担当好为老服务的舵手,实现“老有所医”的联动效应。第一,协调石景山医院、朝阳医院、石景山区药监局、红十字会等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共建活动,定期开展培训、咨询、义诊等多项医疗保健活动。第二,协助八宝山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3年时间建立了鲁谷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并由专业人员提供跟踪回访等服务。第三,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为社区老年志愿者、义工进行免费全面体检,对“反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关爱。第四,指导辖区居委会建立了应急卫生服务队伍,发放应急包200余个。

挖掘价值,挂帅出征,老有所为建“舞台”。首先,健全机制,科学管理。鲁谷社区以党建为龙头,党员承诺为载体,加强老年志愿者的科学管理,建立了记时管理的评价机制、星级评定的激励机制、项目管理的开发机制、表彰先进的导向机制、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等“五大机制”,实现了老年人人生价值的“重塑”。其次,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媒介加强对老年志愿者的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奉献热情,树立了董文亮等老年志愿者典型,使老年志愿者获得社会的理解、信任。再次,主动作为,发展公益性社团组织。发挥老年人的社区主人翁精神,先后成立了鲁谷社区义工协会、鲁谷社区老年协会,使广大社区老人在“自愿参加、人尽其才”的原则下,为社区发展无私奉献。

提高素养,“软硬”兼施,老有所学全“载体”。鲁谷社区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从辖区老年人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以老年人关注的健康、养生为重点,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为老年人陶冶情操、老有所学创造适宜的条件。一是提供专业指导和引导。鲁谷社区教育中心组建了由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社区领导、居民区有关人员组成的三级教员队伍,开展公民教育大课堂系列活动。开办电脑、英语、书画班及各类科学健身、科学防病等有关知识讲座382次,受教育人数达3万余人。2011年,鲁谷社区向居民群众免费发放《北京市石景山区市民教育教材》近2000册。二是建立兴趣学习队伍。鲁谷社区现有舞蹈队、合唱队、民乐团等文艺团队30支,目前老年人在各社团的活动参与率达到了90%以上。三是完善硬件设施。鲁谷社区图书室、电脑室定期免费开放,并与石景山区图书馆完成对接,适时进行书籍资料更新;开展免费送报到家活动,将《鲁谷社区报》、《石景山教育通讯》等报纸免费送到老人手中;22个居委会配备了投影仪、电脑等电教设备,方便老人学习和交流,极大促进了老年人文化生活的“百花齐放”。四是开创学习交流载体。鲁谷社区以社区退休老年人为核心创办了楹联协会,每年“鲁谷杯”楹联征集大赛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七星文化茶座打造了老年人以文会友、陶冶情操的老有所学精品项目,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满足了老年人的文化雅趣。

扩大宣传,推波助澜,老有所乐造“氛围”。首先提供经费支持。鲁谷社区每年拨款12.5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社区老年艺术团和群众文体队伍的主力作用,为老年人自娱自乐开辟空间。其次搭建活动平台。社区文化站每年开展近50次的文化演出等活动,形成了“周有活动、月有计划、季有演出、年有主题”的鲁谷群众娱乐文化特色。社区连续8年成功举办了鲁谷艺术节、“和谐鲁谷”文化节,吸引了辖区广大老年人的积极参与。再次拓展服务内容。率先提出了针对流动人口的“新居民”理念,建立了“新居民互助服务站”,在流动老人服务管理方面推行平等管理、平等服务和平等参与的“三个平等”工作模式,提高了流动老人的幸福指数,扩大了老有所乐的覆盖面。

为老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鲁谷社区正着眼未来,因地制宜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超级市场”自选式服务模式,不断实现为老服务“质”的突破。

上一篇:给统计工作四“双”翅膀 下一篇:撑起统计调查的“钢筋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