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地区羊酮尿病发生及防治研究

时间:2022-10-26 12:24:33

青州地区羊酮尿病发生及防治研究

摘 要:酮尿病是在养羊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对于养殖户来说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若不加以注意会导致较大群体发病,加重损失,必须要引起注意。本文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青州;羊酮尿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89

青州地区是位于山东半岛比较有名的传统农业生产大县,是古九州之一,也有着悠久的畜牧养殖传统,其中养羊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速,是部分地区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酮尿病是在养羊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该病主要特征变现为血液和尿液中的酮体增高,其中,不同的品种和不同地区在发病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如绵羊多发生于冬末春初,而山羊发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若发生在妊娠后期则称为妊娠毒血症。

1 病 因

1.1 原发性酮病

通常是由于大量饲喂含蛋白质、脂肪高的饲料(如豆类、油饼),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干草、青草、禾本科谷类、的块根饲料等)供应不足,或突然给予多量蛋白质和脂肪高的饲料,特别是在缺乏糖和粗饲料的情况下供给多量精料,更易致病。在泌乳高峰期,高产奶羊需要大量的能量,当所给饲料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动员体内贮备,因而产生大量酮体,酮体积聚在血液中而发生酮血病。

1.2 继发性酮病

可继发于前胃弛缓、真胃炎、子宫炎和饲料中毒等过程中。主要是由于瘤胃代谢紊乱而影响维生素B12的合成,导致肝脏利用丙酸盐的能力下降。另外,瘤胃微生物异常活动所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与酮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1.3 诱发因素

妊娠期肥胖,运动不足,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族以及矿物质不足等,都可诱发本病发生。

2 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

2.1 发病机理

由于上述原因,使瘤胃中的正常微生物菌群发生变化,使乙酸和丁酸形成过多,而丙酸形成减少。乙酸和丁酸吸收后形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而丙酸则形成少量草酰乙酸。大量的乙酰辅酶A由于缺乏草酰乙酸不能形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过剩的乙酰辅酶A就形成大量的酮体,大量的酮体随尿液排出,即形成酮尿病。

2.2 临床症状

本病发病在临床上比较容易与其他代谢类疾病相混淆,必须要加以注意区别。本病初期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迅速消瘦,视力减退,病羊大多保持呆立状态,不喜欢运动,如果强迫其进行运动时,可以发现其往往出现步履蹒跚,摇晃不稳的情况。到了发病后期可以看到病羊的精神恍惚,意识紊乱,不听呼唤,视力基本完全丧失,呈失明状态,对其头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头部和眼部周围肌肉出现痉挛,并可出现耳、唇震颤、空嚼、口流泡沫状唾液。有的病羊也会出现头向后仰,或偏向一侧,也有的时候可以看到病羊会在原地周边作无目的转圈运动,当出现全身痉挛时则往往会突然倒地死亡。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呼出气体及尿中有丙酮气味。

3 诊断要点

在进行本病的诊断时,一定要结合前面所述的临床症状,同时对自己的饲料进行检查,然后再结合血酮、尿酮的检查结果,即可以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另外,若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实验室常用的亚硝基铁氰化钠法检验酮尿液,接病羊的尿液加入5%浓度的亚硝基铁氰化钠,如果反应物为淡紫色者判为阳性反应,即可诊断为该病。该方法诊断较为迅速,结果也比较准确,值得推广。

4 防治方法

4.1 预防

就本病的发生来说,预防是关键,只要保持合理的饲喂状态和适当的羊群护理,想要预防该病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具体来说,即是饲养管理中多注意一些细微的环节,尤其是环境控制要加强,例如在冬季饲草中要补饲青干草、甜菜根、胡萝卜等,同时在比较寒冷的天气设置防寒棚舍,这些举措往往都有较好的效果。

4.2 治疗

本病一旦发生要尽快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为2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静脉注射,以防肝脂肪变性。调理体内氧化还原过程,每日饲喂醋酸钠15g,连用5d。柠檬酸钠15~20g,每天1次,灌服,连用4d。

养羊业因为符合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向,也是山东省近2a来重点推荐的节粮型畜牧业主要组成之一,因此前途非常光明。在养羊过程中,养殖户一定要注意对代谢类疾病的控制,不要以为或者过多的饲喂某一类饲料,这也是日常饲养过程中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青州市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县,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积极推广相关的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争取让青州的羊养殖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史庆华.治疗孕羊酮尿病的体会[J].中国畜禽种业,2012(01).

上一篇: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 下一篇:AOD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