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10-26 12:12:32

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4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HD)患者,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血压监测等指标分为观察组A 13例、观察组B 15例、观察组C(18例,对照组40例,观察比较四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缺血;相关性

【中国分类号】 R23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51-0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集中体现为对体循环的大中型动脉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及主动脉,国内外有大量的临床试验中表明颈动脉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情严重性的独立因素。本文通过研究探讨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的相关性,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4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HD)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在58~71岁,平均年龄为61.5±2.1岁,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血压监测等指标分为观察组A(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3例、观察组B(心绞痛,AP)组15例、观察组C(高血压)组18例,分别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1],对照组(健康人群)40例,在进行冠脉造影前、一周后采取颈动脉B超检查,观察比较四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四组受检者从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麦迪逊公司生产,型号:8000EX型),选取探头频率为7.5MHZ。四组受检者均采取仰卧位,给予薄枕使其颈部放松,将头向对侧方面偏向。在检查前,先让受检者均安静休息达10~15min。然后使用探头放置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对颈总动脉(CCA)的位置进行确认定位,再沿着其走行的方向将探头逐渐朝头侧进行移动,并沿着血管的走行方向对其纵断面进行观察,仔细对管壁内膜的情况进行观察,采用心电图R波的峰尖作为舒张末期判断标准,对其两侧CCA的前后壁及正常部位(除外局部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舒张末期的IMT,即中层外膜界面和颈动脉内膜界面间距离进行测量。将所测量出来的4个IMT值取平均值,即为CCA-IMT。颈动脉斑块即为向管腔内突出、增厚、局部隆起在50%以上。

1.3 评价标准:(1) 斑块积分 依据斑块的回声性质可将其分为混合回声、弱回声及强回声3个等级,参照Crouse法对斑块积分进行计算[2],也就是把各个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最大厚度进行相加,其值为该侧颈动脉的斑块积分,然后把双侧颈动脉的斑块积分进行相加则为总斑块积分。若观察到双侧颈动脉均无斑块,其斑块Crouse积分评为0分。(2)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标准 将病变的血管可分为回旋支、左前降支、左主干与右冠状动脉;分别对每支血管的病变程度进行以下定量评定,包括:1分:狭窄程度≤25%;2分:狭窄程度在26~50%;4分:狭窄程度在51~75%;8分:狭窄程度在76~90%;16分:狭窄程度在91~99%;32分:狭窄程度为100%;然后把不同节段的冠状动脉×相应的系数,即后侧支的得分×0.5;第二对角支的得分×0.5;远段的得分×1;右冠的近、中、远段及后降支得分均×1;远段和后降支得分均×1;第一对角支的得分×1;中段的得分×1.5;左前降支近段的得分×2.5;左回旋支近段的得分×2.5;左主干病变的得分×5;将每个患者冠脉的狭窄程度积分×相应的系数,其值为Gensini积分[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颈动脉内IMT、斑块积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Crouse积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

2 结果

四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经常并存,四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B、C颈动脉中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75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B、C颈动脉中IMT与冠状动脉Crouse积分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12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B、C颈动脉中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35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B、C颈动脉中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Crouse积分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36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四组颈动脉内IMT、斑块积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Crouse积分比较[X±S]

*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集中体现为对体循环的大中型动脉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及主动脉,其中冠心病99%左右的发病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以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细胞、各种脂质出现沉积并合并典型的局部纤维化、增厚为临床特征。因此,国内外有大量的临床试验中表明颈动脉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情严重性的独立因素。

本文中统计发现,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中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75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颈动脉中IMT与冠状动脉Crouse积分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12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超声对颈动脉中的IMT进行检测,可用于评估冠心病和高血压疾病的缺血严重程度。Salonen等也研究显示[4],检测颈动脉的IMT,可见每增加0.163mm,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4.3%,对比无出现粥样硬化的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继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显示颈动脉IMT与继发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并且IMT的值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其危险性会相应地增加33~46%左右,均显示出通过对颈动脉IMT进行检测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

另外,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中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35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颈动脉中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Crouse积分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36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出,颈动脉中斑块的积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得分最高,其次为心绞痛患者,有文献中指出[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学特征与发生急性缺血性事件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数目无明显关系,与本文中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琳,苗懿德,周全等,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20(4):4-6

[2] (美)图尔(Toole,J:F),龙洁主译,脑血管疾病[M],第五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

[3] 郭永和,张维君,周玉杰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5):425-431

[4] Salonen JT,Salonen R.Ultrasound B-mode imaging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atherosclerotic progression.Circulation,2008,87(24):56-65

[5] 黄铮,龚兰生,施仲伟等,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24(3):194-196

上一篇:纯洁素在临床中应用的观察与指导 下一篇: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