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古董家具打眼,谁之过?

时间:2022-10-25 11:25:27

买古董家具打眼,谁之过?

编者按:如今的古玩市场可谓风生水起,异常火爆,但藏家可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心仪之物。这不,本文的主人公韩老先生以数十万元的价格买了套红木家具,因为放心不下而找到本刊委员会专家为这套家具做鉴定,真是不看不知道,家具被专家定为赝品。一气之下他找到卖家要求退货,而卖家宗仲曲、王淑贤夫妇不同意,并且对本刊专家鉴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意见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双方各执一词,为此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2009年7月12日以“老人与老家具”为题跟踪报道此事,随后,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也详细地关注过此事(2010-4-22“十八件‘古’家具”)。2011年8月31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再一次找来专业人士对此进行了论证。本文当事人韩先生是本刊的忠实读者,并且表示其收藏方面的知识很多来自于本刊,对于读者的信任与支持,本刊表示感谢,但同时也想借此事提醒广大读者及收藏爱好者:藏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主持人:

我们今天节目讨论的这个话题大家一看到请来的这两位嘉宾基本上就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一位是收藏家白明,另一位是媒体评论人石述思。今天的节目当中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三位老人买卖家具的故事,看一下记者调查。

故事的过程:

老先生叫宗仲曲,老太太叫王淑贤,他们现在居住在北京市顺义区。2007年6月,他们将一套老式家具转到了另外一位老人的手里,这位老人姓韩,是河北省收藏界的资深人士。2007年年底,发生在双方的一场纠纷开始了,纠纷的缘起,还要从2007年6月说起……

那时河北的韩老先生听别人说北京有对夫妇,家里有老式家具。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规定,所谓红木家具主要是指使用紫檀木、酸枝木、乌木、瘿木、花梨木、鸡翅木制成的家具。一般来说红木本身就是名贵木材,而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更具收藏价值,所以河北的韩老先生立刻动身去了北京的宗仲曲、王淑贤老夫妇家。看到韩老先生对家具很感兴趣,北京的这对老夫妇为这套老式家具开出了价格。

韩老先生知道,这套家具若是真品,那么就会物超所值,但如果是假的,则意味着几十万元会打水漂。怎么才能知道真假呢?韩老先生知道要跟这对老夫妇聊聊天说不定能得到什么线索。

老太太王淑贤说正是因为祖上家大业大所以才留下了这些明清时期的老式家具,而老先生宗仲曲则自称是北京建工集团的离休老干部。

得知这两口的家室和身份,韩老先生决定收藏这套家具,随后双方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约定,韩老先生从北京的王淑贤、宗仲曲老两口家中买走多宝阁、架子床、翘头案、圈椅等18件红木家具以及两尊玉佛,成交价格为55万元。

韩老先生说在签订协议时他没有找有资质的专家鉴别真假,就付了部分款项17万,并且把这套家具拉回了河北老家,随后他四处寻找买家,可是很多人看过这套家具之后就没了下文。

韩老先生认为有必要为这套家具做一下鉴定了,于是他将这套家具的照片发给了《收藏界》杂志的专家委员会。在这张《收藏界》杂志专家鉴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管理卡上写明,根据照片鉴定,多宝格其龙纹的特征不明显,不是明清的特征,从整体看为现代工艺,专家们还认为韩老先生买来的其他家具也是仿品。

专家们仅从照片上就鉴别出这些家具是仿制的,韩老先生坚信自己是上当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退货。然而韩老先生的这套说辞在宗仲曲、王淑贤老两口那里可是说不过去的。这对老夫妇认为,一本杂志的专家鉴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意见不具有权威性,退一步说即便这套家具里有假,双方在交易时也是预先说明了的。

在这套家具中到底有没有真品呢?记者走访了从事红木家具的生产销售以及收藏多年的马锦涛。我们请他通过记者拍摄到的画面,做初步的鉴定,他首先看到的是多宝格。

马:过去没这种东西,就没有这样的合页。那种带螺丝的合页就(明清时期)不可能有的东西。

一般来讲,就是说红木这种东西如果说是经过风干之后,木材收缩以后,它这个伸缩缝里的这个木头应该是红木的,它明显就是白木的,而且这上面的这种颜色都是后做的,还能有什么比这更不真的呢?!

即使这些家具不是明清时期的,但如果材质真是红木,那么这套家具的市场价格也是很可观的。

马:最好的就是70多万,要是最次的,也就个二三十万。

那么这套家具究竟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呢?这个木条是运到韩老先生家中的圈椅上掉下来的,我们请专家做了鉴别。

马:基本上是柴木里的核桃木吧,像它这二十多件的话也就几万块钱,三四万块钱的事儿。

专家的意见归专家的意见,把家具卖到河北的宗仲曲、王淑贤老夫妇仍然认为他们卖出的家具是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并且他们认为交易已经达成,谁都不容反悔。

面对老夫妇的质疑,这位韩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其实他对红木家具的收藏也是个外行。但是北京的老夫妇认为就算是外行,也得遵守收藏品买卖的行规,这条行规叫做“货到地头死”,也就是说,从买主把这些家具拉出大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可能退货了。

双方的这场纠纷拖了数月没有了局,最终北京的宗仲曲、王淑贤老两口将河北的韩老先生告上了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他们不但不同意退还韩老先生已付的款项,还要求韩老先生继续履行协议。

2009年5月法院对此案做出了一审判决,被告韩老先生要支付38万元余款,2010年初,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审判决。

专家、媒体评论:

主持人:白老师,像韩先生这样买了一套家具回去,假设他真的发现不是明清的红木家具,在这种情况下,收藏界把这种事儿叫“打眼”?

白:现在的收藏领域您想“捡漏”,这个几率小到比飞机失事还要低,但是“打眼”上当每分钟都在发生。

主持人:如果是过去,打了眼怎么办?

白:打了眼就打了眼了,收藏,尤其是古玩收藏,艺术品收藏,它是一种特行,你出了这个门,想再进这个门都不行了。最常出现的(打眼)是什么啊,字画。因为过去确实有,家具还好点,打一樘家具他费劲儿,字画,你像过去,咱们实话实说,很多我们的绘画大师,过去都是画假画的。一宿之间,完全可以把这个画给你画出来,三天之内给你做旧了,五天再拿回来,你怎么说这画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出现过,所以在这个行当里面就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我说这个“文”是“法律”,就是“货到地头死”。

石:刚才那个案例,虽然都是老人,我都无比同情,但是这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在形成这个购买的过程中,是双方真实的意愿。您看那个卖的,人家也是祖上的,人家感觉它是真货,那边的那人(韩先生)呢?不是说你喜欢,而是想弄笔银子,然而“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啊!是你自己看走眼了。

白:我们行里常说一句话,叫“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首就来”,什么意思呢?不要听讲故事。我就见过这样的人,为了说明自己家里显赫、这东西是怎么真,他都敢说他祖上是太监,都忘了这个香火传承的问题了。

主持人:如果要是一个人,他就讲故事,并且后来事实证明他这个故事是为了让人买货编的,这算诈骗吗?

白、石:有一定的嫌疑。

石:形成的合同可能就是非真实意愿的合同。

主持人:他的这种故事有可能涉及到法律上的行为就叫虚构事实。

白:但是那个故事基本事实可能是真的,有可能人家就是大户人家。记得我当时“打眼”的时候,有一个特别落魄的人,他跟我讲得非常清楚,他说我们家过去是晋商,在北京、在菜市口开金店的,我查了,从字号到他说得都对,但是他给我的东西确实不对。这就不好说了,我们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广大收藏爱好者,您到了一个不管什么样的环境,只要这个故事您觉得您要入门了,要听进去了,赶紧跑,赶紧走,扭头就走,千万不要听故事!

(责编:辛友)

上一篇:“《篆刻五印》铜墨盒”并非出自姚茫父手笔 下一篇:古玩艺术品鉴定行业问题分析和管理对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