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桥龙腾显祯祥

时间:2022-10-25 11:20:14

“而桥告成,行者歌,观者悦……

贸易交通聚五方之人,至百物之精以兴泸……

而斯桥之成,非为一州之力涉,而实以昭国家之泰宁,边陲之静穆,货物纷繁,人民寿考之祥也。”

――明?邓顺《太平桥碑记》

每年夏天,泸县九曲河涨水没过龙脑桥面,当河水漫至高昂的龙头时,水流的冲力使龙嘴里含的宝珠不停旋转,发出“呼呼”的声音,荡气回肠、活灵活现,仿佛一条龙逆水而行……

泸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以“水之北为阳”而设江阳郡,梁(南北朝)初置泸州,后经过泸川县等演变成为今天的泸县。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川南重镇。

泸县这个以农耕牧业为主的古县,虽境内河流纵横,但常年干旱,自古以来,人们对雨水的渴求甚于其他地区。因此,龙这个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在泸县更多的是以布云施雨的神灵形象享受人间香火、受人膜拜。据《泸县志》记载和境内出土的宋墓石刻群考证,自古以来,泸县一带“崇龙”习俗就十分浓郁,先是对“四灵”中的青龙崇拜,后开始设坛祭奠龙王。一直到汉朝以后,龙成为帝王专属,民间的崇龙习俗稍淡。几经沧桑演变,到明清时期,龙文化的传播达到了巅峰,龙的各种艺术形象,遍布庙宇、桥梁、墓穴、摩岩、古建筑,甚至家具服饰之上。特别是每年丰收之时,吃第一粒新米的“吃新节”要设坛祭奠龙王,天大旱时要设坛祭奠龙王,逢年过节必耍龙灯……龙文化在这里被演绎到了极致。

两千多年来,龙桥文化、龙雕刻文化、龙舞文化已经成为泸县龙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其中,龙桥是最具代表性的龙文化符号。根据历史记载,泸县龙桥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而盛于明、清,曾建有586座,仅明清两代就有近300座,至今尚存170多座。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龙脑桥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受到乾隆皇帝的关注,特“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关九十华里九曲溪龙脑桥予以保护”。由此可见,龙桥的兴衰确如碑志上被称之为“国运兴隆”之大事。

“一个县域内有如此多的龙桥,艺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不仅在巴蜀地区,甚至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堪称古桥建筑的一大奇观。”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说。

一座桥一种风格,龙形各异,或简约、或细腻、或粗犷、或夸张、或古朴、或写意,无不极尽“龙性”,既传神,又妙趣横生!

其中,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的龙脑桥,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板梁桥,并被专家们誉为“中国桥梁雕刻艺术的第一桥”,与赵州桥、芦沟桥齐名。龙脑桥的最显赫之处是它的雕刻艺术,桥中间的8个桥墩上,共雕了龙、狮子、象、麒麟四种灵兽。因为主要雕刻的是龙头,所以把桥称作“龙脑桥”。这些龙兽雕刻比例夸大、形象生动:狮子张口含笑,脚踏绣球;大象长鼻弯曲,饮水河中;麒麟口含绶带,凶猛威武;更有四条龙叱咤风云,气势非凡。

泸县龙桥昭示了地方龙文化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之智慧、力量和梦想。龙桥不仅曾经为泸县在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上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且以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载入史册,并永传后世。

上一篇:18F―FDG SPECT/CT检查在原发癌灶定位诊断中的... 下一篇:浅谈如何转化民族地区中学数学的“学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