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时间:2022-10-25 09:05:28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鲁迅曾说:“所谓写文章就是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可见文章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写作是一段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学写作课是点燃学生潜在智慧火花的极佳途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必须渗透创新理念,探索高效的教学捷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致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作文课教学中经过一番求索,初步形成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斟酌寻立意

立意是写作的出发点,文章的灵魂。如何指导学生用健康的理念去透视生活,升华体验,找到写作突破口,这是激活学生创作灵感,点燃学生创作火花的关键。

1.观察事物,诱导发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无时不在组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有人热如炭火,有人却冷若冰霜。头脑简单,思想僵化的人嗅不出生活的气息。只有充满生命力,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悟到生活的真谛。那么如何观察生活呢?

首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留意观察的对象,关心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透过生活的表层挖掘生活的意义。如,让学生观察周一升国旗这一事例。学生通过对旗手护送国旗进场动作整齐、场面肃静、音乐节奏等的观察,发现此举动展示了学校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表达祖国儿女为振兴中华的决心。这样使学生从感知飞跃到理性,产生“新发现”的,为写作创新打下基础。

其次,要仔细地观察。观察应当站得高,看得清,细致入微。别人激动之时我不激动;别人悲伤的时候,我不悲伤,保持平静的心态,调动全身的观察手段: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对观察对象作全方位的透视,从静态的形状、颜色到动态的声音、动作、演变,使平面生活呈现立体式生活。

再次,观察还应讲究顺序。一般来说,观察可分为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按具体事物的不同特征,可从上至下,从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等进行观察。时间顺序则按事物先后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观察。还要使学生变换观察的立足点。符合人们思维倾向观察,也可从“逆向”角度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活的真谛,写出不同凡响的作品。

2.体验生活,激活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除培养学生观察周围耳闻目睹的事物能力之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体验自身生活的能力。人每天在生活,表面上来看生活似乎很平淡,尤其是中学生每天来回于家庭、学校之间,与外界接触不多,难免有单调感。为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更显重要。

首先,要培养学生充沛的感情。体验是一种感性认识,用生活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情感,使学生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促成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生活。如语文课要结合学生实际,举行演讲比赛、猜谜语、做游戏等,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次,结合背景,理解生活的意义。如记一次义务劳动。为什么要参加劳动呢?劳动后又有何感受呢?在创建省级文明乡镇活动中,这和提倡公民道德规范有什么关系?

再次,从反向思考生活,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3.分析课题,散发思维。

学生通过文章发表自己的主见,抒发自己的感情,使写作成为他们的生活需要。写作课中,经常假设生活背景,提供材料,锻炼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是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环节。我在指导毕业班学生写议论文时作了如下教学实践:

(1)提供四幅猪八戒照镜子的漫画。分别画的是:第一幅一个小孩惊讶地指出猪八戒丑陋的面孔;第二幅猪八戒对着镜子,照出自己很丑的面孔;第三幅猪八戒一怒之下把镜子砸成了碎片;第四幅猪八戒尴尬地发现各个碎片里仍然出现许多自己丑陋的面孔。要求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从猪八戒和镜子两个角度提炼不同的观点。学生跃跃欲试,分别亮出自己的观点:①有错误应该彻底改正,不能逃避。②对别人的错误、缺点应该及时指出。③交友要交诤友。

然后告诉学生,分析话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指出第一种观点最能切中要害。比较同学们所提炼的观点,哪种是常人容易想到的,较为平常,哪种是少有人议论到的,较有新意。学生自然会判断出第三种观点有新奇感。

(2)提供一篇叙述性短文材料,要求学生提炼观点。有一位大学毕业生,被某一公司招聘为职员,不到三年,由于工作出色,上升为经理。一次该年轻的经理请一位外商进餐,洽谈业务,进餐时这位经理把一粒掉到桌面上的饭用筷子夹起来吃。外商惊问:“你为何这样做?”经理回答:“从小我父母教我这样做的,现在习惯了。”外商满意地点头赞许。材料一出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纷纷亮出不同的看法:①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②好习惯要从小养成。③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④分析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出发。

以上教学实践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立意创新的写作水平。

二、善思选题材

历来成功的作家都十分注重选择和运用材料,在选材时从来是好中选优,优中择精,把它们恰到好处地用在文章中,使文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在这里,我从一些不同的侧面摘录一些范例,摄取培养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实况。

1.平中见奇选典型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则是其血肉和依托,离开了主旨,无论怎样生动典型的材料都将是废话,毫无价值可言。因此,作者必须从大量的材料中,把那些与主题直接有关的,并能有力表现和支撑主题的典型材料精心筛选出来,发挥它“以一当十”的作用。“典型”二字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似乎高大完美,轰轰烈烈才算“典型”,其实,我们接触的大多是平凡人、普通事,那么,我们就用普通事来表现平凡的人。例如写《我的同桌》,表现文章主人公的勤奋好学。同学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①上课从不迟到、早退;②作业能保质保量完成;③有一次发高烧,仍坚持上课;④有疑难问题能独立完成。同学经过比较自然地选取第③种事例作为文章的材料,真所谓“平淡之中见精神”。

2.仿写求新掘深度

仿写是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作文形式。仿写一般有句子仿写、全篇仿写和片断仿写三种类型。仿写只是练习写作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要真正提高作文水平,还要在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培养感情等方面下功夫,逐渐由模仿发展到独创。如仿写《白杨礼赞》,一位老师出了《青松赞》、《红梅赞》、《竹子赞》、《小草赞》等文题。同样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同学们把红梅、青松象征革命烈士,竹子象征永葆革命气节的廉洁干部,小草象征平凡而顽强的人民群众。

3.剔枝剪叶显主题

学生习作中往往出现材料杂乱,语言累赘,闲话迭出的不良文风,为纠正这种现象,我组织学生互评互改。把学生四五个人一组分成若干组,专门围绕材料选择是否精当的问题,进行剔枝剪叶,梳理成章。例如,写一篇关于提倡文明礼仪方面的讲演稿。我印发了一位学生的习作例文,此文写了什么叫“五讲四美”,从小父母如何教他有礼貌,我国古代张良诚心拜师得天书等。学生们批改时,就把和主题距离较远的“从小父母教他对人有礼貌”和较为抽象的什么叫“五讲四美”内容删除,插入具体文明往来的事例,使主题更加集中明确。

三、斟酌布新篇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主题和材料的简单拼凑,而是主题和各种材料的巧妙组合。因此,文章必须要有一个严谨完整的结构。所谓结构,一般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方式。恩格斯曾把文章的结构比喻为“建筑的骨架和脚手架”,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为充分表达主题,把各零碎、散乱的材料,巧妙地组织安排起来的框架。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作文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是文章的“骨架”。为使文章的结构严谨、新颖,我主要指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构思:

1.察整体,谋首尾呼应。

首尾照应。很多文章一般都在开头交作动机,中间层层展开,叙述主要内容,收尾小结全文,而在收尾时常回应开头,前后照应。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结尾中的“时时记起”和开头的“忘记不得”;“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子”和开头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等都是前后呼应的。

2.求巧妙,设悬念铺垫。

悬念是指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提示出矛盾或危机的端倪,而又将其悬置起来,暂时不予解答,故意给读者造成悬念,引起猜测、期待、关切、疑虑等心理情绪,使人有继续究竟的欲望。巧设悬念有什么好处呢?情节更为曲折。怎样巧设悬念呢?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可指导学生用人物的特殊行为(反常行为)设置悬念;或用人物语言设置悬念;或用标题设置悬念;或借用“抑制”、“延搁”等手法设置。在情节发展的关键部位“卖关子”,插入副线的情节搁置主线的情节,以造成曲笔。清人金圣叹称这种方法为“横云断山法”。

日子天天过,文章篇篇新。天下有干不完的事,文人就有写不完的书。作文创新,这本来就是还作文本质特征。历史上曾出现许多次文学革新运动推进一代代新文风的发展。当今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使写作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一代新文人,激发学生写作创新的热情和灵感,这是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期望同行们共同携手探索,谱写这一研究课题的新篇章。

上一篇: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 下一篇:唐代婚姻制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