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取舍 广开“材”路

时间:2022-10-25 08:40:4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各种风格、不同流派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专家们,纷纷在自己的领域发挥着对基础教育的指导作用。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无论是对习惯于依纲据本的教师来说,还是对长期依赖于书本资源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困惑正是“课程资源的缺乏”。教师们身在课程资源海洋中却常常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内容从何而来?如何就地取材挖掘教育资源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精选巧用社会资源、即席捕捉自然资源、整体盘活家庭资源、充分关注个体发展四个方面,着重对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就地取材挖掘教育资源,生成活动主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精选巧用社会资源,生成深层的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各省各地都相继开发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或资源包。以我校为例,我们有浙江省级的教材《人・自然・社会》;绍兴市级的教材《我是绍兴人》和学校自编的《养成教育123》。细细研读这几套教材,便能切身感悟到教材开发者的智慧和别具匠心。这些教材注重“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注重满足本地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活动过程的实践与创造,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个性色彩。从地方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各县市绮丽的自然风光都可作为一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能与深层次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自觉、自发地利用有效资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得到展示。

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在幽静的巷弄中,寻觅一个个历史故事或传说……《走街串巷识路名》这一主题就由此而来。让学生对绍兴“年轻的路”和“古老的路”进行对比,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绍兴这座闻名中外的水城,知道了很多河与桥的名字演变成了路的名字,而路名的背后还藏着有趣的故事等,从而激起了学生对绍兴的热爱之情。乌篷船是水乡独特的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因此,《交通工具大变迁》这一活动主题就由乌篷船入手,来开展“绍兴交通工具的小调查”:过去和现在绍兴都有哪些主要的交通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展望未来,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我们该设计、使用怎样的交通工具?

具有绍兴乡土味的资源还有许多,如《方言土语大转盘》《唱起老酒谣》《有趣的绍兴小戏》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其实,我们身边的事物本身并不构成资源,只有开掘出事物本身所蕴涵的教育意义,才能使之真正上升为资源,从而开掘出深层的活动主题。

二、即席捕捉自然资源,生成多元的活动主题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实践园地,是最值得潜心品味的地方。雪花飘飘时,孩子们能及时感受这难得的冬天厚礼;花坛里的小花开了,我们可一起满怀喜悦地看花儿那美丽的脸庞;课间,孩子们也会三五成群地欣赏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变化,毛毛虫爬出来了,树叶变黄了,喇叭花开了……这个大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广阔的空间。因此,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我们也可引导学生从关注自然生活入手,生成多元的活动主题。

近年来,绍兴的市容市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绿化更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绍兴的“显山露水工程”,使市民看到了青山;“环城河整治工程”还了市民一江绿水……可以说,是“绿”美化了绍兴。根据这一特点,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紧紧围绕“人类的好朋友――花草树木”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培养对自然的关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整体盘活家庭资源,生成熟悉的活动主题

人们常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亲情的摇篮,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理财、家庭劳作、老人赡养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话题。如以这些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就可以不断生成有特色的主题。

清明节是我国从古代就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2007年12月,清明节被国务院定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怎样过好清明节》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就是让学生通过如:收集清明节诗歌、故事、传说;调查古代和现代人们选择祭祀方式的异同等活动来进行研究,并针对调查到的情况谈谈自己与家人准备如何改变目前的祭祀习惯。让学生明白在清明节除可向亲人表达思念之情外,更应向广大的英雄、遇难者表达敬意和哀思。

再如,爱是人类生存的美德,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老龄化”成了当今社会的一大社会现象。子女们忙于工作,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到孤单、寂寞,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理解……那么,让这些备受长辈们疼爱的孩子们去走近那些需要关爱的老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关注家中老人的生活现状着手,延伸到学生对农村老人和城镇老人生活状况对比的调查,就可生成《倾听老人的心声》《城镇、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等研究主题。

四、充分关注个体发展,生成鲜活的活动主题

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虽然教师的各种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始终得明白一个道理:离教师最近的“材”就是学生,开展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不能舍本逐末,置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顾。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才是课程资源“就地取材”的出发点。要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自己,引导学生从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角度去挖掘主题。

动画片由于其画面直观、形象,内容通俗易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画片有着特殊的兴趣,如加以深入挖掘,定能对孩子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如《喜羊羊和灰太狼》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孩子们喜欢的热门动画片。《喜羊羊进我们班啦!》系列活动的开展,可组织学生开展“盘点科学发明”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进行课外大搜查,详细记录“慢羊羊”和“灰太狼”的发明,并在教室设立科技角,分层放置各种游戏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的科技小游戏,如纸陀螺竞时赛、扔不破的鸡蛋挑战赛等。

生命弥足珍贵,安全提供保障。安全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牵动着家庭的幸福,关系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城市的开发,生活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便捷的交通、优美的居住环境。但是一系列新型的安全问题以及那些原本不被人发觉的安全隐患就暴露出来了。根据这一社会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生成《安全在我心中》这个主题,让学生根据这一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饮食安全知多少”“烟花爆竹中的冷思考”等小课题进行研究。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只要我们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善于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自然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等领域入手去提炼和生成鲜活的主题,就能看到一朵小花、一棵小草所蕴涵的教学价值,“巧妇”也不用“难为无米下炊了”。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应树立一种开放性的思想,不能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书本,应充分调动每一种课程资源的积极因素,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大的空间,取得更大的收获。

(责编 张亚莎)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态培养探究 下一篇:巧设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