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斯电影的黑色幽默风格探析

时间:2022-10-25 08:38:06

安德斯电影的黑色幽默风格探析

【摘 要】丹麦导演安德斯・托马斯・詹森是丹麦电影“道格码95”运动的受益者之一,并且开创了丹麦黑色幽默电影的先河。传统的黑色幽默电影表现的都是一种绝望无奈的幽默,而丹麦电影人,尤其是安德斯・托马斯・詹森对其进行了改进,他的黑色幽默作品既有黑色幽默的成分,又不同于黑色幽默,而是被他贴上了丹麦标签,是一种很“随意”的幽默。本文主要以安德斯导演的作品为例,分析探讨其作品中独具丹麦特色的黑色幽默美学风格。

【关键词】安德斯・托马斯・詹森;黑色幽默;叙事方式;人物形象;文化内涵

一、安德斯导演黑色幽默美学风格概述

“黑色幽默”一词最早由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在论著《黑色幽默》中所使用,1965 年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收集了11位美国当代作家和1 位法国作家的作品片段,并将它冠名为《黑色幽默》出版。此后,越来越多的评论家使用这个概念。于是,“黑色幽默”开始作为一个指称特定风格流派的美学术语得以流行。斯坦利・库布里克认为 “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微笑。”它以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黑色幽默派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以病态的、非正常的人物,荒诞杂乱的情节来展现现代世界的麻木残酷,以此达到一种尖锐深刻的讽刺。

在《短片也风流:欧洲50部最新获奖电影短片评价》中,季巧微介绍了丹麦新锐导演安德斯・托马斯・詹森在1999年获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短片喜剧《选举之夜》。影片表现了西方社会常见的选举事件,在大选之夜这一特殊时间,主人公彼得在打车去往投票地的途中遇到了伊斯兰的憎恨者、雅利安优良血统的鼓吹者和东方人的仇视者,最后却因晚点被拒之门外。影片将各色人物戏谑了一番却并未把答案告诉观众而是留下悬念,其幽默风趣又不失内涵的风格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丹麦导演安德斯・托马斯・詹森是丹麦电影“道格码95”运动的受益者之一,并且开创了丹麦黑色幽默电影的先河。

传统黑色幽默电影表现的是一种绝望无奈的幽默,丹麦电影人安德斯对其进行了改进,他的黑色幽默不同于传统黑色幽默,是一种很“随意”的幽默,可以理解为意图不明显的幽默,在绝望无奈中让人看到希望。即电影导演在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要达到幽默的效果,是一种很随意的幽默,笑不笑由观众自己决定。这种淡淡的、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的幽默,在让人发愣、不解、深思、顿悟、大笑的同时给人以启迪,让人回味无穷。本文主要以安德斯导演的作品为例,分析探讨其中独具丹麦特色的黑色幽默美学风格。

二、叙事方式

作为一种艺术,电影就像马塞尔・马尔丹认为的那样“是以选择和安排为其创作基础的,它拥有一种十分巨大的可能性去概括、凝练现实,无疑,这是电影的威力所在,也是它能引人入胜的秘密所在。”安德斯・托马斯・詹森导演的作品采用的是线性叙事方式,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去讲述故事,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去推动情节的发展,一些不经意的情节看似荒诞实则充满黑色幽默意味,让观众在笑的同时可以反思收获很多。

电影《绿色屠夫》讲述的是两个男人斯文和布雅尼如何开一家肉店的简短故事,影片没有多线索的复杂叙事,没有快节奏的跳跃性发展,只是按照斯文和布雅尼被解雇然后合伙开肉店慢慢展开。追求成功是斯文和布雅尼的目的,这也成为了影片的情节推动力,推动影片情节一步一步往前发展。为了不惹是生非,斯文和布雅尼将意外冻死的电工的肉当做人肉出售,结果生意却出奇得好;为了追求更大的成功,斯文和布雅尼开始了疯狂的杀人卖肉・・・・・・影片最后,肉店走上正轨,斯文和布雅尼不再贩卖人肉,斯文和弟弟重归于好,布雅尼也收获了爱情,在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影片始终关心的是两个一直为成功而拼搏到杀人地步的男人是不是会幸福的生活着。

三、人物形象

导演安德斯・托马斯・詹森的电影表现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并且他的作品中的小人物通常是非正常的。以《亚当的苹果》为例,不论是暴戾的新纳粹分子亚当、执妄的神父伊万、还是其他三位被派到教堂从事社区服务的犯人都是非正常的。

影片中的亚当具有强烈的暴力倾向,这一点从亚当的初次出现就能看出:留着光头,凶恶的眼神,不容别人靠近。进入教堂后,他更是向周围的人表明―拳头是他的人生哲学,在教堂里,他揍过神父,也揍过胖子。虽然很不情愿地来到教堂为社区服务,但也和神父达成协议――当苹果树成熟时,给大家做一个苹果派,为的只是尽快离开。

而影片中的神父伊万对于一切问题,都能从好的方面去思考,对自己宽容,对别人更是充满了宽容。不同于亚当的“拳头”哲学,神父以“打你左脸,再转给他右脸”为原则,对于亚当的殴打与侮辱,他总是一笑了之,对于亚当仍然是关爱有加。虽然在亚当看来,神父的人生充满了磨难,上帝对他并不公平。但神父却将这一切看作是魔鬼的考验,对于上帝的爱更加炽烈。神父的坚定最终使亚当成为他最虔诚的助手。

影片最后,神父和亚当去接两位新的犯人,一如影片开始时神父去接亚当,但此时开车的不是神父而是亚当,这也暗示着亚当的转变。而当车中再次响起那首动人的歌时,看到一向暴戾蛮横如今留着长发的亚当也轻声哼唱,观众会感觉神父和亚当才是正常人――这才是上帝的力量,当然,此时的上帝是导演安德斯・托马斯・詹森,因为他让一对在社会中一定会被认为怪人的非正常人,在观众眼中变得亲切并不再怪异。

四、文化内涵

作为一个宗教国家,丹麦90%的人信奉基督教,宗教文化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作为一部宗教题材的电影,影片《亚当的苹果》讲述的是信仰以及善与恶斗争的故事,即作为恶的代表的亚当与作为善的代表的伊万对作为信仰的代表的苹果的不同态度,影片最后通过苹果树被摧毁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并使亚当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最终和神父一起留在教堂,接收着像他一样的新犯人来为社区服务,以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

电影的片名《亚当的苹果》会很自然地使人联想起西方宗教中关于人类起源的典故:亚当是人类的始祖,而苹果则是魔鬼用来诱惑人类的物品。关于苹果的意象贯穿着整部电影:最初的苹果树在白色教堂的前面,长得郁郁葱葱,结满了果实,这是上帝给予人类的伊甸园;而当人类期盼着苹果成熟时,魔鬼则施加了种种手段,向人类显示他的存在,鸟儿的啄食、虫子的危害,让人类的希望总是被失望所遮掩;随后的上帝之怒,则将苹果树彻底摧毁,既显示着上帝的存在,也将魔鬼的诱惑除去;影片最后的苹果派,则暗示着亚当的转化,他从上帝的怀疑者,成为神的虔诚仆人,在这里,苹果是承诺,也是信念,它见证着牧师的圣洁,也象征着亚当的罪恶已除。

五、结语

安德斯・托马斯・詹森导演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可以说是部部精品。他的电影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由不正常的小人物去演绎和发展,影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炫目的特技效果,有的只是导演编剧精心呈现小人物的小故事,在向观众表现这些小故事的同时,用黑色幽默的美学风格展现了这些非正常的小人物的人性光芒。

【参考文献】

[1]]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 胡承伟),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2]]季巧微,《短片也风流:欧洲50部最新获奖电影短片评价》,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论我国民事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下一篇: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分析